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研判2025!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行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市场投融资、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深海蓝海市场有待深度开拓,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前景可期[图]

内容概要: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行业正迎来技术与产业的双重飞跃。历经四十多年发展,从早期型号起步,到如今在深海探测等多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当下,深海资源开发需求旺盛,推动水下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52.8亿元跃升至2025年预期的20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3%。其中具备自主导航与智能决策能力的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正从技术验证阶段加速迈向规模化应用,成为撬动万亿级深海经济的重要支点。政策上,海洋强国战略将其列为“国之重器”,提供全方位支持;资本端,2025年前7个月融资远超前四年总和,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技术融合成果显著,AI、5G等提升其性能。产业链方面,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企业形成全链条能力或聚焦细分创新,国际标准对接增强竞争力。未来,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技术上,AI等深度融合,实现深水作业与多场景适配;应用上,向新兴领域拓展;生态上,国产化率提升与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集群化、全球化发展,有力支撑海洋强国战略与万亿级深海经济。


相关企业: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天海融合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鳍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瀚海蓝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海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蔚海明祥科技有限公司、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自主式水下机器人‌、海洋经济、自主式水下机器人发展历程、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发展驱动因素、自主式水下机器人‌发展现状、自主式水下机器人市场投融资、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自主式水下机器人‌发展趋势


一、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相关概述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是一种无需实时人工干预、依靠预设程序或人工智能自主决策在水下环境中执行各类任务的智能化装备系统。与需要电缆连接母船的遥控水下机器人(ROV)不同,AUV具有完全自主的航行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从简单巡航到复杂作业的多种水下任务。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根据功能、续航能力及设计特点可分为四大类:远程AUV具备超长续航(超100海里),适用于深海矿产勘探、极地冰下调查等长周期任务;近程AUV侧重灵活性与低成本,续航小于100海里,常用于渔业监测、水下考古等浅海或民用场景;混合式AUV结合遥控(ROV)与自主功能,支持人工干预,适用于复杂海区勘探或灾害救援;仿生AUV模仿鱼类或海洋生物形态,采用柔性推进系统降低能耗,主要应用于生态监测、军事隐蔽侦察等对隐蔽性要求高的领域。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分类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的核心特征体现在其“自主性”上,这包括自主导航、自主避障、自主任务规划与执行等能力。现代先进的AUV系统通常配备多种传感器(如声呐、摄像头、水质监测仪等)、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单元,使其能够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实现长时间、大范围的作业。与传统载人潜水器相比,AUV具有无人员风险、作业成本低、续航时间长等显著优势;而与ROV相比,AUV则摆脱了电缆束缚,具有活动范围广、机动性强的特点。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特点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技术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20世纪80-90年代为起步期,1986年“海人一号”有缆机器人和1994年“探索者号”(1000米级)无缆AUV相继诞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2000-2010年进入体系构建阶段,3000米级“潜龙一号”、“海翼”水下滑翔机等突破模块化设计、组合导航等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向资源勘探延伸;2011-2020年实现深海与智能化突破,“悟空”号完成全球首次全海深(10896米)探测,“海斗”号融合AUV/ROV功能,智能控制、集群协同技术形成完整谱系;2021年至今加速产业化进程,“海魟Ⅱ号”实现自主对接、“沙丁鱼-200”攻克集群导航难题,中海油服3000米AUV等工程化应用达国际领先水平。当前中国AUV技术已在深海探测、智能决策、集群协同等核心领域跻身全球前列,全面支撑海洋强国战略。

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技术发展历程


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1、海洋资源开发需求激增,AUV成为深海探索战略支点


随着全球陆地资源日益枯竭,深海多金属结核、可燃冰等战略矿产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焦点,中国作为最大资源消费国之一,对深海采矿技术研发与应用需求迫切,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凭借大范围、长续航优势成为深海矿产勘探核心装备;在海洋油气开发领域,面对作业水深突破带来的成本与安全挑战,AUV以经济高效特性替代传统有人潜器,中海油服2025年部署3000米级AUV完成深海地质调查,彰显专业工程级装备从无到有的突破及行业对高端深海装备的旺盛需求;同时,海洋环保监测需求崛起为AUV开辟民用市场,其搭载多参数传感器可追踪微塑料污染、支撑碳汇交易;军事领域则对隐蔽性、集群协同提出更高要求,持续推动AUV向高精度导航、智能决策等前沿技术迭代升级。


2、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战略定位与产业扶持双轮驱动


中国将海洋强国战略提升至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高度,明确将“经略海洋”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水下机器人作为深海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及战略安全保障的"国之重器",被纳入国家重点扶持的科技装备序列。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明确构建以水下机器人、深海工程装备、智能探测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彰显其在国家海洋战略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国家通过《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系统布局水下机器人全产业链创新发展,重点突破深海自主导航、集群协同作业、矿产资源绿色开采等关键技术,推动形成覆盖“探测-监测-作业-开发”的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为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构建起"政策引领、技术驱动、场景牵引"的立体化发展生态。

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


3技术融合催生质变,智能化与自主化成为核心引擎


人工智能、5G通信、新材料技术的突破推动AUV向“类脑决策”演进。深度学习算法使目标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5G通信突破水下数据传输延迟瓶颈,支持多AUV集群协同作业效率提升3倍。仿生技术领域,西北工业大学仿蝠鲼AUV通过流体力学设计降低能耗40%,哈尔滨工程大学跨介质飞行器实现水空两栖作业。能源系统方面,燃料电池能量密度较传统锂电池提升5倍,国产“麒麟臂”机械手减重35%使深海作业成本下降50%。技术融合不仅解决续航、通信等痛点,更拓展了海底矿产勘探、深海考古等高附加值场景,推动行业从“工具属性”向“平台属性”跃迁。


4、产业生态协同进化,国产化与标准化构建竞争壁垒


核心硬件国产化率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45%,航士科技、北京大洋经略等企业突破推进器技术垄断,使单机成本降低60%。行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GB/T 34523-2017统一专业术语,CB/T 4364-2019规定ROV关键部件技术指标,ISO 23828等国际标准对接提升产品全球竞争力。产业联盟方面,深之蓝、博雅工道等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合作整合资源,形成从传感器研发到场景解决方案的全链条能力。资本层面,2025年行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主要用于仿生技术、集群协作等前沿领域布局,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 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


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海洋蕴藏丰富的油气、矿产、生物等资源。从油气资源看,海洋蕴藏着地球上34%的石油和天然气,其中44%深埋于超过300米的深海之下。从矿产资源看,深海矿产资源更为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品质好,深海蕴藏76种矿产,仅太平洋海底含约30亿吨钴,相当于陆地储量3,000倍,金属含量30%-50%。然而,深海极端环境的高压、低温与永恒黑暗,对人类探索构成巨大挑战,而水下机器人作为突破物理极限的“深海之眼”与“智能机械臂”,正成为解锁深海资源的关键工具。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化推进及深海开发技术的持续突破,我国水下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52.8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3.36%,预计2025年将突破208.8亿元,其中具备自主导航与智能决策能力的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正从技术验证阶段加速迈向规模化应用,成为撬动万亿级深海经济的重要支点。

2020-2025年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当前,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尚处于萌芽探索阶段。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间资本市场对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较为审慎,四年间行业累计仅完成7起融资事件,总额不过1.05亿元,发展步伐相对稳健而克制。然而,随着2025年海洋强国战略的加速推进及深海技术商业化进程的显著提速,行业骤然迎来爆发式增长契机。仅2025年前7个月便已完成6起融资,总额高达4.25亿元,这一数字不仅超越前四年总和的4倍,显示出资本对深海技术商业化前景的强烈信心,行业正从技术积累期迈向高速扩张期。

2021-2025年7月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投融资规模(单位:起,亿元)


2024年以来,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活跃度显著提升,资本加速向技术驱动型与场景垂直化企业聚集。其中,世航智能、蓝启智能等初创企业获天使轮及Pre-A轮数千万级融资,招商启航、锡创投等机构布局海洋智能装备与深海探测赛道;昊野科技、丞士机器人等A轮企业聚焦水中装备配套与应急救援场景,吸引毅达资本、徐工集团等产业资本入场;山东未来机器人更在半年内完成两轮战略融资,累计获数亿资金及中石油昆仑资本、神开股份等产业巨头战略支持,凸显油气领域对水下作业装备的迫切需求。资本的持续注入不仅推动行业规模扩张,更通过技术协同与场景验证加速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迭代——蓝启智能等企业专注深海潜航器研发,山东未来机器人则强化工业级AUV的商业化落地,预计资本驱动下,AUV将加速突破导航精度、续航能力等核心技术瓶颈,向深海矿产勘探、军事侦察等高附加值领域渗透。

2024-2025年7月中国水下机器人领域投融资情况


近年来,国内AUV技术在自主性、深海适应性、集群协同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显著提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导航技术方面,湖南大学最新研发的"沙丁鱼-200"型AUV搭载自研F45型捷联光纤陀螺惯导系统,具备智能自主融合GNSS、DVL、USBL等多源传感器数据的能力,解决了水下/水面切换时的状态波动问题。能源系统通过燃料电池技术实现能量密度翻倍,续航能力大幅提升;深海技术突破全海深探测,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超万米深度;智能化升级依托人工智能算法,赋予AUV环境认知与自主决策能力,实现长时间无人值守作业;集群协同技术通过分布式控制架构,显著提升海底测绘效率;材料与制造领域采用钛合金及3D打印技术,优化耐压性与轻量化设计;国产化进程加速,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65%以上,部分高端装备达90%;跨领域融合推动"空-海-陆"一体化监测网络构建,仿生学驱动技术更开创了极端环境作业新范式。这些创新成果共同推动中国AUV技术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行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情况


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市场格局呈现消费级与工业级双轨并进、差异化竞争的鲜明特征。在消费级领域,以鳍源科技、潜行创新、瀚海蓝帆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精准捕捉个人用户及小型团队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轻量化设计、模块化组件和智能化交互技术,打造出兼具便携性与高性价比的水下设备,广泛应用于水质监测、水下摄影、渔业观测等场景,推动该细分市场以年均超50%的增速持续扩张。而在工业级赛道,云洲智能、中信重工开诚、中船应急等企业则聚焦深海资源开发、海洋工程维护等高端领域,依托自主导航、集群协同、智能避障等核心技术,构建起覆盖深海矿产勘探、海底管道巡检、海洋石油平台运维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其中云洲智能凭借其技术优势在海洋石油勘探领域占据超60%的市场份额,引领行业向专业化、智能化方向深度演进。

2024年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重点企业布局


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行业未来将呈现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及产业链协同与生态共建三大趋势。在技术层面,AI、仿生推进与集群协作技术将加速融合,推动机器人向全自主化、6000米以上深水作业及模块化多场景适配方向发展,如通过强化学习实现浑浊水域0.2米级定位精度,仿生推进系统降低能耗并提升机动性;应用场景方面,除深海资源勘探、海洋工程等传统领域外,环保监测(如海洋微塑料追踪)、消费级娱乐(如水下摄影、潜水辅助)、太空模拟测试及智慧港口巡检等新兴场景将快速崛起,形成新的增长极;产业链层面,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带动成本下降,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储备与生态布局巩固优势,中小企业则聚焦细分市场创新,同时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将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推动行业向标准化、集群化方向演进。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技术融合与智能化升级:AI与仿生技术驱动自主决策能力跃迁


未来五年,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将加速与人工智能、5G/6G通信、仿生推进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其向全自主化、集群化方向演进。AI算法的突破将赋予机器人更强的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例如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复杂海底地貌的实时建模与动态路径规划,在突发险情(如强洋流、低能见度)时自主启动应急预案。仿生推进技术的应用将优化流体力学设计,模仿鱼类高效推进机制,降低能耗并提升机动性,使机器人在复杂海况下的作业效率提升40%以上。此外,集群协作技术将通过多机器人协同作业,完成单一设备难以胜任的任务,例如10台AUV集群执行海底测绘任务,耗时仅为单机的1/5,显著提升大规模勘探效率。


2、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从深海资源开发到新兴领域全面渗透


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AUV的应用场景将从传统海洋工程向环保监测、消费娱乐、太空模拟等新兴领域全面拓展。在深海资源开发领域,机器人将实现“开采-输送-分选”全流程自动化,助力深海矿产、可燃冰等战略资源的高效开发;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搭载AI识别系统的清洁机器人可将海洋塑料污染打捞效率提升20倍,为碳汇交易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在消费级市场,便携式水下无人机价格已下探至千元级,2024年双十一期间某电商平台销售额同比激增300%,未来将进一步拓展至水下摄影、渔业养殖、应急救援等场景。此外,AUV的高压环境适应能力还可为深空探测装备研发提供测试平台,推动“深海-深空”技术交叉应用。


3、产业链协同与生态共建:国产化替代加速,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


中国AUV产业链正加速完善,上游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20%提升至2025年的70%,钛合金耐压舱体、高精度声呐等关键部件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60%,带动整机价格下降。中游制造环节,云洲智能、深之蓝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布局巩固优势,例如深之蓝开放API接口吸引开发者开发定制化应用,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的闭环生态;下游应用领域,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例如针对海洋牧场需求开发集水质监测、鱼群追踪与自动投饵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区域竞争方面,广东、山东、江苏等沿海省份凭借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形成三大产业集群,预计2030年合计贡献全国75%以上的产值。随着国际标准制定与专利布局的推进,中国AUV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重要席位。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 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79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 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 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 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 》共八章,包含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布局状况研究,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行业重点企业布局案例研究,中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行业市场及战略布局策略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联合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答完即刻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