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随着政策落地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正加速向规模化应用迈进,为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关键支撑。2024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规模为59.9亿元,同比增长52.42%。从技术维度看,行业已突破关键材料国产化瓶颈。以亿华通、重塑科技为代表的企业,通过持续技术迭代,实现了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生产,显著降低了对进口材料的依赖。同时,大功率系统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400kW级电堆的成功商用,精准适配了重卡等高耗能场景对长续航、高载重的需求,拓展了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边界。
相关上市企业:重塑能源(02570)、亿华通(688339)、国鸿氢能(09663)、潍柴动力(000338)
相关企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东岳未来氢能材料有限公司、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市场规模、氢燃料电池行业现状、氢燃料电池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述
氢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发电装置。它基于电化学反应原理,通过氢气在阳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氧气在阴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从而产生电流。其基本工作原理类似于一个“发电机”,但与传统发电机不同的是,它不需要燃烧过程,能量转化效率高且主要产物是水,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技术。
根据电解质的不同,目前市场上的氢燃料电池可以主要分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盐燃料电池(PA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等类型。其中,PEMFC使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来传导质子。由于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运行,其响应时间短,这种快速启动使得其适用于需要频繁启动和停止的应用。并且PEMFC可以在电解质膜上多次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实现电池的可重复充放,因此广泛用于车辆和家庭电源等小型应用场景。
AFC的原理是氢气与氧气在碱性电解液中发生反应。它具有高效和稳定的特性,但对氢气和氧气纯度要求较高。AFC使用的催化剂成本较低,与其他类型燃料电池相比,降低了系统的制造成本。其多用于航空航天或特殊地面应用。
PAFC使用磷酸盐作为电解质,并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运行。它们通常用于大型场景应用,如电网电力和工业用途。
SOFC使用固体氧化物作为电解质,通过设置底面循环,可获得超过60%的高能效发电,使用寿命预期能超过4~8万个小时,且CO、天然气、煤气化等气体均可作为电池燃料,具有高能效和燃料灵活性的优点。但由于对运行温度要求较高,其启动时间较缓慢。除此之外,SOFC 还可以与其他能源系统集成,如热回收系统、热电联产等,以提高系统的整体能效。
MCFC以碳酸盐混合物作为电解质,在高温下反应。它与SOFC同样具有高效和燃料灵活性的优点。不足是启动时间缓慢,且高温和碳酸盐电解质易造成阳、阴极的腐蚀,电池寿命较短。其市场份额中家用热电系统和分布式发电占比较大。
二、行业产业链
氢燃料电池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氢气、质子交换膜、催化剂、膜电极、双极板、气体扩散层、储氢瓶、碱性电解槽、质子交换膜电解槽、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等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产业链中游为氢燃料电池生产制造环节。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固定式电源/电站、天然气掺氢、氢能冶金、微型热电联供等领域。
随着我国绿氢项目的持续推进,世界最长的输氢管道——中石化京蒙千公里输氢管道项目正在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我国脱碳目标的实现。作为世界最大的制氢国,2024年,中国氢能产量为3815万吨,同比增长3.50%。在能源转型浪潮下,中国氢能产业借政策东风与技术突破,已跨越试点期迈向产业化。
而随着氢能的发展,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紧跟脚步。2015年以前,中国只有北京氢能示范园加氢站、上海安亭加氢站、郑州宇通加氢站等少数几个加氢站。该阶段国内加氢站的数量有限,分布不均,导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大打折扣。而随着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加速发展,叠加中央财政补贴的大力支持,各地加氢站建设也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中国加氢站累计建成540座,新建134座。
2019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出现阶段性增长,主要由于为避免补贴政策对市场的不利影响,企业集中在2019年底集中加大排产计划,当年产量达2833万辆,同比增长74.98%。2023年以来,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伴随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其零排放和高能效而备受关注,全球氢能和燃料电池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截至2024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为5548辆,同比下降1.47%;销量为5405辆,同比下降6.67%。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三、市场规模
随着政策落地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正加速向规模化应用迈进,为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关键支撑。2024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规模为59.9亿元,同比增长52.42%。从技术维度看,行业已突破关键材料国产化瓶颈。以亿华通、重塑科技为代表的企业,通过持续技术迭代,实现了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生产,显著降低了对进口材料的依赖。同时,大功率系统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400kW级电堆的成功商用,精准适配了重卡等高耗能场景对长续航、高载重的需求,拓展了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边界。
四、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在氢燃料电池行业中,头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方面投入巨大,还在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积极发力。例如,亿华通、重塑科技、国鸿氢能等企业凭借其在氢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是国内燃料电池领域的技术领先企业。公司攻克了超低温冷启动设计与动态协调控制技术、高经济性多维度多时间尺度自适应控制技术、高可靠性设计方法与健康度管理技术等三项核心技术,实现了全工况近零功率氢循环和热量自动平衡,解决了系统集成度低、效率低、氢耗高等问题。2024年12月,亿华通发布最新一代30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M30+),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电堆,零部件国产化率达100%,最高质量功率密度突破900W/kg。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公交车、客车、物流车等商用车型,并与多家车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23年,公司正式成立北京亿华通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和PEM电解槽,向上游制氢领域布局。2025一季度,亿华通营业收入为0.11亿元,同比下降19.92%;归母净利润为-0.91亿元,同比下降1.98%。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近年来积极布局燃料电池领域。公司凭借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市场渠道,已完成甲醇、氢等替代燃料技术布局。2021年6月,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承诺投资建设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项目,预计2027年建成。2024年,潍柴动力营业收入为2156.91亿元,同比增长0.81%;研发投入金额为94.07亿元,同比增长4.72%。
五、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创新与成本降低
技术进步是推动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材料科学、电化学等领域的不断突破,氢燃料电池的性能将不断提升,同时成本也将逐步降低。这将使得氢燃料电池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特别是在交通领域,如汽车、船舶、飞机等。此外,随着氢能产业链的逐步完善,氢气的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也将逐步降低,进一步推动氢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
2、政策支持与市场拓展
政策支持是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氢燃料电池发展的政策,包括《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明确了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这些政策为氢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吸引了大量资本和技术投入。此外,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交通运输到固定发电,再到便携式电源等领域,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3、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是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的基础。加氢站数量有限,分布不均,导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大打折扣。近年来,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加氢站的建设速度正在加快。截至2024年底,全国加氢站数量已超过540座。此外,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完善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上游的制氢、储氢到中游的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再到下游的应用场景拓展,整个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这将有助于降低氢燃料电池的使用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氢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共八章,包含氢燃料电池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分析,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重点企业分析,中国氢能源电池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分析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