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中国钴精矿‌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进出口情况及发展趋势研判:进口结构深度调整,多元布局驱动钴业新程[图]

内容概要:钴精矿作为钴产业链核心原料,涵盖独立钴矿物与伴生矿,依化学成分分硫化、氧化、混合三大类,为后续加工奠定原料基础。钴被列为国家战略性矿产,在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意义重大,政策推动其向技术驱动、绿色低碳转型。国内钴资源匮乏,产量有限,90%以上依赖进口,供需矛盾突出,2025年刚果(金)出口禁令更使资源缺口扩大,凸显资源安全风险。中国钴精矿进口量大幅下降,进口商更青睐中间产品,刚果(金)出口管制政策冲击全球市场。为突破瓶颈,洛阳钼业、华友钴业等企业践行“走出去”战略,掌控海外优质资源。未来,行业将沿“资源多元化保障、技术高端化突破、市场结构化升级”路径演进,构建双循环供应链,推动产业转型,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体系。


上市企业:华友钴业(603799.SH)、洛阳钼业(603993.SH)、格林美(002340.SZ)、寒锐钴业(300618.SZ)、腾远钴业(301219.SZ)、中伟股份(300919.SZ)


相关企业:永平东景矿业有限公司、山西中条山集团胡家峪矿业有限公司、龙佰攀枝花矿产品有限公司、龙佰四川矿冶有限公司、通化新安镍矿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钴精矿‌、钴精矿行业政策、钴精矿行业产业链、钴精矿‌发展现状、钴精矿进出口情况、钴精矿‌行业竞争格局、钴精矿‌发展趋势


一、钴精矿行业相关概述


钴精矿是经选矿工艺从原生钴矿石或伴生矿中富集而成的矿产资源,其钴含量通常提升至15%-25%,作为钴产业链的核心原料,既包含独立钴矿物(如方钴矿、硫钴矿等),更以伴生矿形式广泛存在于铜钴矿、镍钴矿及含钴黄铁矿中。钴精矿可根据化学成分划分为硫化钴精矿、氧化钴精矿和混合钴精矿三大类,为后续冶炼加工与高值化利用奠定了差异化原料基础。

钴精矿根据化学成分分类


中国精矿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作为被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的关键资源,钴因其不可替代性(尤其在新能源电池、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领域)被赋予保障国家产业安全与经济韧性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政策层面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将动力电池作为核心赛道,推动钴作为三元正极材料关键成分的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与《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拓展钴在储能电池、5G基站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场景,形成“动力电池+储能+高端工业”的三极需求支撑。与此同时,国家通过资源税改革、海外权益矿保护等政策工具,引导企业构建“海外资源控制+再生钴回收”的双循环供应链,以应对国内钴资源匮乏(储量仅占全球1.1%)的挑战。这种战略定位与政策协同,不仅重塑了钴精矿行业的价值链条,更推动其从传统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

中国钴精矿行业相关政策


精矿行业产业链


中国钴精矿行业产业链呈现出"上游高度依赖进口、中游冶炼技术领先、下游应用快速扩张"的鲜明特征。上游资源端严重依赖刚果(金)等海外供应,中国企业通过股权收购积极布局海外优质钴矿;中游冶炼环节占据全球75%产能,湿法冶金技术成熟且成本优势显著,形成以华友钴业、格林美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下游应用以动力电池为主导,带动三元材料需求快速增长,同时高温合金等传统领域保持稳定。产业链正加速向“矿山-冶炼-材料”一体化方向发展,并通过再生钴回收(占比已达18%)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以应对资源瓶颈和价格波动风险。

中国钴精矿‌行业产业链


全球钴资源呈现出高度集中的分布格局。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已探明的钴矿储量达1100万吨,然而其分布却极不均衡,刚果(金)、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坐拥着全球最为富集的钴资源。反观中国,钴矿资源极度稀缺,2022年探明储量仅为15.87万吨,在全球总量中的占比不足2%。据上海有色网(SMM)专业评估,2024年全球71%的钴原料源自铜钴矿。目前,钴的来源渠道主要可划分为三类,即钴矿开采、回收利用评估,截至2024年,原生钴矿贡献了全球90%的钴供应,回收和其他渠道的占比分别为7%和3%。钴矿资源在全球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聚集于刚果(金)、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地区。鉴于刚果(金)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该国对原矿出口施加了诸多限制,因此,钴原料通常以钴中间品(即粗制氢氧化钴,钴含量约30%)的形式运抵中国港口。

2024年全球及钴资源按地区分布情况


从下游消费市场格局来看,全球钴资源需求呈现高度集中化特征,其核心应用领域涵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消费电子锂电池、航空航天高温合金等战略产业,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以43%的占比稳居首位,成为驱动全球钴消费增长的核心引擎;聚焦国内市场,中国钴消费结构呈现“锂电主导、合金支撑”的显著特征,三元正极材料与钴酸锂作为锂电池关键原料,合计占据国内钴消费总量的85%,形成对新能源汽车、3C数码等终端产业的强支撑效应,而高温合金与硬质合金在航空航天、高端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则进一步凸显了钴材料在工业升级中的战略价值。

2024年全球及中国钴消费领域分布情况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钴精矿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


中国精矿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钴精矿行业当前呈现出"上游高度依赖、中游优势突出、下游需求旺盛"的典型特征。受国内钴矿资源禀赋制约——储量仅占全球总量的1.1%,且品位低、开采成本高,中国原生钴矿年产量长期徘徊在0.2万至0.3万吨区间,自给率不足10%,90%以上的原料需求依赖进口渠道。这一资源瓶颈倒逼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锁定刚果(金)、澳大利亚等主产区的优质矿山,但海外权益产量仍需时间释放。需求端则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等新兴领域对钴的需求年均增速超20%,直接推动中国钴市场规模突破千亿级。然而,国内产量仅能满足下游需求的8%-9%,供需缺口持续扩大。2025年,受刚果(金)实施钴原料出口禁令影响,预计将造成中国钴资源缺口扩大至5.4万吨、原料缺口达6.8万吨,即便考虑海外权益矿3万吨的增量贡献,仍存在近4万吨的刚性缺口,资源安全风险亟待通过技术创新、循环利用及战略储备等多元化路径化解。

2020-2024年中国钴矿市场供需情况(单位:万吨)


中国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国内钴矿普遍存在品位低、伴生性强的特征,钴元素多以铜、镍矿伴生形式存在,回收工艺复杂且成本高昂,导致国内钴原料自给率长期低位徘徊,对海外资源依赖度持续高企。刚果(金)是我国钴资源主要进口国,作为全球钴资源核心产区,刚果(金)禁止未加工的铜精矿、钴精矿及矿石出口的消息曾多次对钴供应带来威胁。近年来中国钴精矿进口量大幅下降,多数中国进口商更青睐钴中间产品。2024年中国钴精矿进口实物量约为882.64吨,同比下降94.75%;2024年中国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实物量约为62.68万吨,同比增加64.47%。


2025年刚果(金)政府连续出台的出口管制政策对全球钴市场造成剧烈冲击。2月宣布的钴原料四个月出口禁令直接造成7.3万吨供应缺口(占全球年产量25%),引发LME钴价单日暴涨50%至45美元/磅的历史高位。6月又将禁令延长至7个月,导致我国2025年上半年钴精矿进口量骤降至仅1吨(2024年同期为881.27吨)。这一系列贸易限制暴露出我国钴资源供应链的脆弱性,迫使龙头企业加速布局印尼等替代资源地,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间品利用效率。

2020-2025年6月中国钴矿砂及其精矿进出口情况(单位:吨)


为突破国内钴资源匮乏的瓶颈掣肘,中国行业领军企业主动出击,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凭借直接投资精准掌控海外优质钴资源,构建起全球化的资源保障体系。其中,洛阳钼业堪称全球钴资源战略布局的典范,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与资源整合,成功持有刚果(金)TFM铜钴矿80%的权益以及KFM铜钴矿71.25%的权益,实现了对两大世界级钴矿项目的深度掌控。2024年,洛阳钼业钴金属产量高达55526吨,同比激增174%,以强劲的增长势头巩固了其在全球钴市场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华友钴业另辟蹊径,将战略目光聚焦于印尼,大力推进镍钴湿法冶炼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从红土镍矿中高效提取伴生钴的先进产能。据项目规划,预计到2025年,华友钴业将新增钴供给7000吨,为中国及全球钴市场的稳定供应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中国主要钴企业上游资源海外布局(部分)


精炼钴供应涵盖金属钴与钴化合物两大类。金属钴包含钴粉(用于硬质合金)和电解钴(用于高温合金、硬质合金及磁性材料);钴化合物以硫酸钴(锂电三元前驱体核心原料,服务于动力汽车等终端市场)和氯化钴(消费电子及新兴领域应用)为主流,另有碳酸钴、硝酸钴、草酸钴等钴盐产品,广泛应用于催化剂、颜料、饲料等领域。其中硫酸钴因适配NCM/NCA正极材料成为用量最大的钴盐,氯化钴则聚焦消费电子市场;碳酸钴等钴盐多用于化工领域。中国作为全球钴盐产业主导者,已形成"传统基地+新兴集群+高端加工"的立体化格局。湖南株洲、衡阳依托格林美等龙头企业构建全产业链优势;江西赣州、宜春借力锂云母资源与新能源产业红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江浙地区则聚焦高纯钴靶材、钴基合金等尖端材料研发,持续强化全球供应链话语权。

2024年中国精炼钴主要产品产量分布情况(单位:千公吨)


中国精矿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钴精矿行业企业竞争格局呈现头部企业主导资源控制与全产业链整合、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差异化竞争、外资企业深化本土化布局的分层特征。头部企业如洛阳钼业、华友钴业通过掌控海外权益矿(如刚果(金)TFM/KFM项目、印尼镍钴湿法项目)及再生钴回收体系(如格林美全球最大回收网络),形成“资源-冶炼-回收”闭环,占据全球35%钴原料供应;中小企业受技术升级与成本压力限制,转向钴回收、钴基新材料研发等细分领域,通过合作创新(如与高校联合开发高纯钴靶材)或绑定特定下游客户(如无人机、电动工具企业)寻求突围;外资企业则通过技术合作(如特斯拉与印尼供应链绑定)、股权投资(如DFC向印尼钴项目提供20亿美元贷款)等方式,深化在中国市场的布局,重点布局高端应用领域(如5G基站、航空航天)。

2024年中国主要精炼钴生产企业产能与技术特点


中国精矿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钴精矿行业正沿着“资源多元化保障、技术高端化突破、市场结构化升级”的路径加速演进:海外通过掌控刚果(金)核心矿权与印尼镍钴伴生资源开发,构建“原生矿+再生回收”双循环供应链,2030年再生钴占比有望突破30%;技术端聚焦湿法冶金工艺迭代(回收率超96%)与钴基新材料研发(如5G靶材、医用合金),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与高附加值转型;市场需求则从新能源汽车主导转向“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高端工业”三极驱动,同时通过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如华友钴业闭环模式)与国际化标准输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最终形成资源可控、技术领先、市场多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资源端:海外布局与回收双轮驱动,构建供应链韧性


中国钴资源储量仅占全球1.1%,但通过“海外资源控制+再生钴回收”双轨战略,已掌控全球35%的钴原料供应。刚果(金)仍是核心资源地,洛阳钼业TFM、KFM项目及华友钴业与青山集团合作的印尼镍钴湿法项目,共同筑牢资源安全屏障。预计2030年,中国企业在海外控制的钴资源储量将达200万吨,占全球可经济开采储量的65%。再生钴领域潜力巨大,2030年中国退役动力电池钴回收量可达8万吨,相当于全球新增产量的40%,格林美等企业通过物理破碎、化学浸出技术实现回收率超95%,推动行业向循环经济转型。此外,印尼湿法冶炼项目产能加速释放,2028年预计贡献全球10%的钴供应,进一步降低对单一资源国的依赖。


2、技术端:绿色工艺与高端材料突破,重塑产业价值


冶炼环节,湿法冶金工艺正逐步取代火法冶炼,预计2028年占据中国钴冶炼市场80%份额。洛阳钼业TFM项目采用加压氧化浸出技术,钴回收率提升至96%,硫磺利用率达99%;生物浸出技术利用嗜酸嗜热菌实现钴浸出率92%,较传统工艺节能40%,虽尚未大规模商业化,但已成为行业技术储备重点。应用端,高端产品需求爆发:5G基站用99.999%纯度钴靶材需求激增,国内企业突破电子束熔炼技术,产品进入台积电供应链;钴基F-T合成催化剂使煤制油成本降低18%,2025年市占率达30%;医用钴铬钼合金人工关节耐磨性较钛合金提升3倍,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产品附加值,更重构了钴行业的价值分配逻辑。


3、市场端:需求结构升级与国际化深化,引领全球竞争


新能源汽车仍是钴需求的核心增长极,预计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7500万辆,带动动力电池领域钴需求年均增长12%,但高镍化趋势使单位电池钴用量下降30%,总量增速放缓。储能领域成为新引擎,全球能源转型推动储能电池装机量快速增长,中国占比45%,预计2030年储能领域钴需求占比将达15%,年均增速25%。此外,5G基站、航空航天、核医学等新兴领域需求逐步释放。国际化布局方面,中国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人民币结算体系,提升全球供应链话语权。头部企业加速垂直整合,华友钴业形成全产业链闭环,2025年毛利率提升至25%;洛阳钼业搭建全球首个钴矿数字孪生平台,实现采矿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15%。未来,中国钴行业将呈现“基础价+绿色溢价”的双层定价机制,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钴精矿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79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钴精矿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钴精矿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钴精矿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共七章,包含钴精矿行业竞争分析,中国钴精矿行业重点企业分析,2025-2031年中国钴精矿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联合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答完即刻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