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当前,中国文化旅游综合体行业正步入转型升级阶段,成为推动内需增长、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2024年,中国文化旅游综合体行业市场规模为2.59亿元,同比增长16.11%。目前,行业呈现“文旅+科技”“文旅+商业”“文旅+体育”等跨界融合趋势。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AR技术复原唐代市井,日均客流量破万;北京环球影城以“电影IP+主题乐园”模式,拉动周边商业租金快速上涨。此类创新项目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二次消费不断增长,显著提升综合收益。
相关上市企业:曲江文旅(600706)、新华联(000620)、桂林旅游(000978)、中国国旅(601888)、宋城演艺(300144)、云南旅游(002059)、丽江股份(002033)、中青旅(600138)、黄山旅游(600054)、峨眉山A(000888)、西藏旅游(600749)
相关企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万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长隆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化旅游综合体市场规模、文化旅游综合体行业现状、文化旅游综合体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述
文化旅游综合体是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力,整合旅游、商业、休闲、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它通过土地集约开发,形成文化吸引核、休闲聚集区、旅游地产社区三大核心板块,并配套大型停车场、智慧化服务系统等设施,旨在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消费购物等需求,同时推动区域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升级。按资源类型分类,文化旅游综合体可以分为文化遗产型、主题公园型、乡村旅游型。
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旅游综合体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年至1999年的萌芽阶段,改革开放后,旅游业被确立为第三产业重点,但初期以“走马观花”式观光游为主,文化元素尚未深度融合。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提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拉开中国当代旅游业发展帷幕。1999年,首个“黄金周”假期实施,国内旅游需求爆发,但文化旅游综合体概念尚未形成。旅游项目以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为主,文化体验多为浅层展示,如博物馆、寺庙等。
2000年至2009年的初步探索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旅游开始受到重视,政策支持逐步增强,主题公园和文化景区涌现。2000年后,杭州宋城、深圳华侨城等项目尝试将文化演艺与旅游结合,形成早期文化旅游综合体雏形。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元素开始融入旅游开发,但项目多以单一主题公园或文化景区为主,未形成完整产业链。
2010年至2019年的快速发展阶段,文化旅游综合体进入黄金发展期,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2010年后,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涌现,如无锡拈花湾(禅意文化+唐风建筑)、乌镇(古镇文化+戏剧节)等。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推动文旅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综合体项目获得政策红利。行业开始融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业消费、居住生活等多功能,并通过文旅产业链延伸,带动周边商业、地产、农业等协同发展。
2020年至今的转型升级阶段,面对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文化旅游综合体向高品质、多元化、科技化方向转型。2020年后,疫情影响加速数字化转型,线上文旅产品(如云看展、VR体验)兴起。2021年,文旅部提出“十四五”期间完成“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目标。2024年,沉浸式文旅项目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秦淮·戏院里等成为现象级案例。
三、行业产业链
文化旅游综合体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资源开发与获取、规划设计与建设、文化资源与IP开发等,其中资源开发与获取主要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获取,包括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的获取。规划设计与建设涉及旅游综合体项目的设计、规划和建设。文化资源与IP开发包括文化资源和IP的开发,如文创设计、游戏动漫等。产业链中游为文化旅游综合体运营服务环节。产业链下游为游客和消费者。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文化旅游综合体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国内游客数量为56.20亿人次,同比增长14.90%;国内旅游总花费为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2%。在这组数据背后,文化旅游综合体正以“文化+旅游+商业”的融合模式,成为激活消费、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载体。文化旅游综合体的崛起直接拉动了旅游人次增长。以西安大唐不夜城、无锡拈花湾为代表的标杆项目,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吸引大量游客。数据显示,2024年此类项目日均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5%,其中年轻客群占比超60%,“文化打卡”已成为Z世代出游的核心动机。这种“文化引力”使得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8天,带动周边酒店、餐饮、交通等二次消费增长。
四、市场规模
当前,中国文化旅游综合体行业正步入转型升级阶段,成为推动内需增长、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2024年,中国文化旅游综合体行业市场规模为2.59亿元,同比增长16.11%。目前,行业呈现“文旅+科技”“文旅+商业”“文旅+体育”等跨界融合趋势。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AR技术复原唐代市井,日均客流量破万;北京环球影城以“电影IP+主题乐园”模式,拉动周边商业租金快速上涨。此类创新项目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二次消费不断增长,显著提升综合收益。
五、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中国文化旅游综合体行业已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竞争格局,头部企业凭借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势力通过差异化策略加速崛起。华侨城、融创、中青旅等企业形成第一梯队,通过“文化IP+科技赋能+产业协同”构建护城河。例如,华侨城年均IP采购投入超10亿元,旗下主题公园二次消费占比达50%;融创通过“冰雪世界+商业综合体”模式,在成都、广州等地实现年客流量超800万人次。这些企业纵向整合产业链,如万科联合凯撒旅业开发文旅小镇,横向跨界元宇宙、康养等新赛道,形成“重资产开发+轻资产输出”的双轮驱动。中西部企业深耕本土文化,如山西文旅集团挖掘晋商文化,打造《再回相府》等沉浸式演艺项目,带动区域客流量年均增长30%;云南城投则依托生态优势,开发“温泉+中医康养”综合体,银发群体入住率突破80%。地方国企通过“政策红利+特色IP”模式,在细分市场形成局部垄断。
云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云南省国资委控股的综合性旅游上市公司,以“全域旅游综合服务商”为战略定位,构建了文旅综合体运营、旅游综合服务、旅游文化科技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公司前身为昆明世博园运营管理机构。在文旅综合体领域,云南旅游通过“文化+旅游+科技”模式实现创新突破。其代表项目包括昆明世博园改造、黄石卡乐星球·恐龙水世界、滁州华侨城文旅装备产业园等。2024年,云南旅游文旅综合体运营板块营业收入为1.11亿元,同比下降2.90%;毛利率为-0.28%,同比增长5.31个百分点。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A股首家旅行社类上市公司,中国第一家拥有中央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发展背景的旅游类上市公司。公司以“国内一流文旅综合服务商”为战略目标,业务涵盖旅游服务、整合营销、景区、酒店等多个领域。其文化旅游综合体包括乌镇、古北水镇等,其中乌镇以“历史街区保护+文化创意植入+商业生态构建”为核心,将传统水乡古镇升级为集观光、度假、商务、会展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目的地。而古北水镇以长城文化为依托,融合“山水城”元素,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水镇。2024年,中青旅营业收入为99.57亿元,同比增长3.34%;归母净利润为1.60亿元,同比下降17.29%。
七、行业发展趋势
1、沉浸式体验与智慧化运营深度融合
随着5G、AI、元宇宙等技术的突破,文旅综合体正加速从“资源驱动”转向“技术驱动”。一方面,元宇宙技术重构消费场景,如张家界星球、冒险小王子元宇宙主题乐园通过“XR+5G”技术融合,打造虚实共生的沉浸式体验,游客可突破物理限制,在数字孪生景区中实现“自然+科技”的深度互动。另一方面,AI赋能精准服务,智慧旅游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45万亿元,AI导览、无人酒店、智能客服等场景加速普及。例如,国家自然博物馆的AR导览系统可根据游客兴趣定制路线,浙江美术馆的“藏品云”平台实现数字资源跨省共享。此外,技术成本下降催生新业态,AR/VR、AIGC技术的平民化将推动沉浸式体验“飞入寻常百姓家”,预计到2030年,AIGC虚拟人导览、全息剧场等业态需求增速超30%,中小型文旅项目亦可接入元宇宙生态。
2、Z世代与银发群体驱动需求分化
客群代际更迭与消费偏好升级正倒逼文旅综合体向“垂直化”“精细化”转型。Z世代(95后/00后)更青睐“质价比”与“新奇特”体验,推动剧本杀、国潮、电竞等主题项目爆发。例如,长安十二时辰街区通过唐风市井场景与NPC互动,吸引年轻客群停留时间超4小时,社交裂变成为关键获客渠道。与此同时,银发群体旅游需求增加,康养旅居需求激增,云南城投等企业布局“温泉+中医”综合体,吸引大量游客。城市近郊文旅综合体通过“轻资产+快迭代”模式满足碎片化需求。
3、绿色理念与产业协同重塑生态
政策约束与市场偏好正推动文旅综合体向“低碳化”“产业化”升级。一方面,绿色技术渗透全链条,景区通过光伏建筑、智能能耗管理系统降低碳排放,如黄山景区计划2030年实现碳中和;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结合,如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通过虚拟现实还原长征场景,兼顾红色教育与生态保护。另一方面,产业协同拓展边界,“文旅+农业”“文旅+工业”模式兴起,如南钢智慧旅游项目将钢铁生产线转化为文旅空间,游客可通过VR体验“云上天车”操作;乡村振兴政策催生“乡村文旅综合体”,如浙江“未来乡村”试点通过数字化重构非遗、民宿等业态,带动村民增收。此外,ESG投资成为新标尺,资本市场对文旅项目的ESG评级要求提升,企业需披露碳足迹、社区贡献等指标,绿色债券、PPP模式为可持续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文化旅游综合体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文化旅游综合体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文化旅游综合体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共十二章,包含中国文化旅游综合体投资开发企业运营分析,2025-2031年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投资开发策略,2025-2031年文化旅游综合体企业资金来源及投融资策略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