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金属软磁粉芯是目前综合性能较好的软磁材料之一,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金属软磁粉芯凭借其温度特性良好、损耗小、饱和磁通密度高等优良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电能变换设备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频化的要求,近年来市场前景尤为突出。金属软磁粉芯与新能源产业密切相关,可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数据中心、储能、变频空调、消费电子、电能质量整治等领域。从国内金属软磁粉芯需求量和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中国金属软磁粉芯需求量为8.2万吨,市场规模为27.2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金属软磁粉芯需求量将达到20.1万吨,市场规模约为75.2亿元。
相关上市企业:横店东磁(002056)、天通股份(600330)、中科磁业(301141)、龙磁科技(300835)、云路股份(688190)、东睦股份(600114)、铂科新材(300811)、悦安新材(688786)、中钢天源(002057)、安泰科技(000969)等。
相关企业:佛山中研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矿磁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航天磁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华林磁电科技有限公司、天长市中德电子有限公司、惠州市科力磁元有限公司等。
关键词:软磁材料、市场规模、钢铁产量、新能源汽车、硅钢、取向硅钢、无取向硅钢、金属软磁粉芯、铁氧体软磁材料
一、软磁材料行业概述
软磁材料,指的是当磁化发生在Hc不大于1000A/m,这样的材料称为软磁体。典型的软磁材料,可以用最小的外磁场实现最大的磁化强度。软磁材料(soft magnetic material)是具有低矫顽力和高磁导率的磁性材料,易于磁化,也易于退磁,其主要功能是导磁、电磁能量的转换与传输,广泛用于各种电能变换设备中。软磁材料主要可分为金属软磁材料、铁氧体软磁材料、非晶合金及纳米晶合金软磁材料三类。金属软磁材料应用广泛,可继续细分为纯铁、硅钢、坡莫合金、金属软磁粉芯等类别,其中金属软磁粉芯性能最为优异,在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板块广泛应用。非晶及纳米晶合金则属于新型软磁材料。
基于不同的磁材具有不同的特性,人们给各类磁材定义了其最匹配的工作环境:软磁(硅钢、合金软磁、铁氧体、非晶合金、非晶纳米晶)。硅钢、非晶合金应用于变压器、电机等领域,适用于低频高功率场景;合金软磁、非晶纳米晶应用于消费电子、光伏、新能源车等领域,铁氧体适用于消费电子、通信能领域。
二、软磁材料行业产业链
软磁材料产业链结构较为清晰,软磁材料上游为原材料,主要为钢铁行业、化工行业;中游为金属软磁材料、软磁铁氧体等;产业链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为电力、通信、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国防军工、家用电器、绿色照明、消费电子、节能家电等领域。
钢铁是制作软磁材料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在电磁设备制造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精确调控碳含量和添加硅、铝等合金元素,钢铁材料可被加工成具有优异软磁性能的电工钢、电磁纯铁等特种钢材。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数据显示,中国生铁产量从2015年的6.91亿吨增长至2024年的8.52亿吨,年复合增长率为2.35%;粗钢产量从2015年的8.04亿吨增长至2024年的10.05亿吨,年复合增长率为2.51%;钢材产量从2015年的11.2亿吨增长至2024年的14亿吨,年复合增长率为2.51%。2025年一季度,中国粗钢产量为2.59亿吨,同比增长0.6%;生铁产量为2.16亿吨,同比增长0.8%;钢材产量为3.59亿吨,同比增长6.1%。
软磁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能源汽车中,软磁材料用于驱动电机、车载充电机、车载DC/DC变换器、车载逆变器等关键电子设备中的变压器、升/降压电感、PFC电感、滤波电感等核心磁性器件,能够提高效率、功率密度和可靠性,同时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在充电设施中,软磁材料用于直流充电桩和无线充电系统,可提升功率转换效率、充电效率和传输距离,并保障电磁兼容性与安全性。其优势包括高饱和磁感、低损耗、高磁导率和良好的温度稳定性。近年来,一系列提振消费政策措施加速落地,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提质向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5年的34.05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1288.8万辆,年复合增长率为49.74%;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5年的33.11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1286.6万辆,年复合增长率为50.18%。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推动了软磁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管理系统、充电桩电力转换设备以及智能电网等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软磁材料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三、软磁材料行业发展现状
软磁材料种类繁多,主要分为金属软磁材料、铁氧体软磁材料和其他软磁材料等,具有高饱和磁感、低损耗、高磁导率、小型化、耐腐蚀等特点,所以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通信电子、计算机、光伏逆变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全球软磁材料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从市场分布情况来看,全球软磁材料行业市场占比最高的为亚太地区,占比超过50%,其次是北美地区,占比约为24%左右。
近年来,全球“双碳”目标正不断升级,将持续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调整。中国明确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欧盟各国将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由原有的40%提升至55%。其中,国内“新基建”将有望持续带来高效节能材料应用新需求。“新基建”中清洁、环保、低碳、高效的新形态的能源应用带来了电源能量变换上的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应用新需求。软磁材料高饱和磁感、低损耗、高磁导率、小型化、耐腐蚀等综合特性适用于制造“新基建”中诸如5G基站、光伏逆变器、轨道交通变压器、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变电站以及特高压控制柜等关键设备或元器件。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软磁材料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514亿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79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1%。
1、硅钢
硅钢(也称为电工钢)是在纯铁中加入少量的硅(一般在4.5%以下)形成的铁硅系合金,具有较好的磁电性能,又易于大批生产,价格便宜,机械应力影响小等优点,可用作各种发电机、电动机的定子及转子,以及电力变压器、配电变压器、电流互感器、扼流圈、电抗器、电感器的铁芯等,是全球用量最大的软磁材料,也是电源变压器主要使用的磁性材料。自1974年武钢冷轧硅钢片厂破土动工、1978年生产出第一卷冷轧硅钢片以来,我国冷轧硅钢经历了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蜕变。目前,我国硅钢在产能和产量上均居世界首位,硅钢从生产工艺、装备到产品开发等均取得巨大进步。中国金属学会电工钢分会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硅钢产量达到1610万吨,其中,取向硅钢产量为295万吨,同比增长11.9%;无取向硅钢产量为1315万吨,同比增长9%。
2、金属软磁粉芯
金属软磁粉芯是一种软磁材料,它是用金属或合金软磁材料制成的粉末,通过特殊的工艺生产出来的一种磁芯,是当今软磁材料领域综合性能较佳的软磁材料。金属软磁粉芯主要作为各类电感器和滤波器的磁芯/磁材,主要应用于组串式光储逆变器驱动电机(集中式逆变器则主要使用硅钢片),新能源汽车AC/DC充电器、DC/DC变换器上的OBC电感及升压电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高频PFC电感,变频空调变频器上的PFC电感,数据中心领域UPS不间断电源上的各类电感,以及各类电子终端(如服务器、通讯电源、CPU、GPU、FPGA、电源模组、笔记本电脑等)的高频降压电感。目前金属软磁粉芯主要用于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UPS、空调等领域,当前变频空调、光伏、UPS领域的用量最大。伴随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数据中心、变频空调等下游应用快速发展,特别是光伏分布式电站渗透率提升,储能逆变器、新能源汽车高电压技术、直流快充充电桩市场扩张,金属软磁粉芯的需求量也将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金属软磁粉芯需求量为31.2万吨。
金属软磁粉芯是目前综合性能较好的软磁材料之一,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金属软磁粉芯凭借其温度特性良好、损耗小、饱和磁通密度高等优良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电能变换设备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频化的要求,近年来市场前景尤为突出。金属软磁粉芯与新能源产业密切相关,可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数据中心、储能、变频空调、消费电子、电能质量整治等领域。从国内金属软磁粉芯需求量和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中国金属软磁粉芯需求量为8.2万吨,市场规模为27.2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金属软磁粉芯需求量将达到20.1万吨,市场规模约为75.2亿元。
3、铁氧体软磁材料
铁氧体软磁材料是含有氧化铁的低矫顽力复合氧化物,通常具有磁性,是应用最广泛的软磁材料之一。作为信息时代不可缺少的材料,铁氧体软磁材料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互联网ISDN、ADSL等网络系统、数字程控交换设备、抗电磁干扰、开关电源、液晶显示器、办公自动化、自动控制、绿色照明、仪器仪表、工业和医疗仪器、汽车电子及航空航天工业等新兴电子信息领域。当前,全球铁氧体软磁材料主要集中在中国和日本,中国在产量上占据优势,日本在技术上占据优势。我国铁氧体软磁材料的生产起步于20世纪50至60年代。受益于家电产业链的带动,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铁氧体软磁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得到高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量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国外知名磁性材料生产企业亦逐渐加大在我国投资建厂的力度,带动我国铁氧体软磁材料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和产品性能提升。根据磁性材料与器件分会统计,2023年中国铁氧体软磁材料销量为48万吨。2024年,受新能源汽车、光伏、大数据等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等影响,铁氧体软磁材料销量较2023年有所增长,销量约为51万吨。未来,随着下游应用结构的持续变动,家电和消费电子领域的需求低迷,无线充电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细分领域将成为铁氧体软磁材料的新兴增长动力。
四、软磁材料行业企业格局和重点企业分析
目前,全球软磁材料的生产重心主要集中在日本和中国。从技术层面来看,日本无疑是全球的领头羊;而中国则在产能方面位居榜首,稳固地确立了其在全球软磁材料生产领域的领先地位。当前,我国软磁材料行业代表性企业包括横店东磁、天通股份、中科磁业、云路股份、东睦股份、铂科新材、悦安新材、中钢天源、安泰科技、华磁新材、北矿磁材、龙磁科技、中研磁电、湖南磁电、华林磁电、中德电子、科力磁元等。其中,横店东磁,作为国内磁性行业的佼佼者,是全球最大的永磁铁氧体和软磁材料制造企业。
1、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磁材+器件、光伏+锂电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的服务。公司自1980年进入磁性材料行业,历经四十多年发展,现已具备年产29万吨磁性材料生产能力。产品包括预烧料、永磁铁氧体、软磁铁氧体、塑磁、磁粉粉芯、非晶纳米晶等多种材料体系,并纵向延伸发展了振动器件、硬质合金、电感、EMC滤波器件等产品,可为客户提供从材料到器件的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电、汽车、光伏、消费电子、通信通讯、大数据中心、充电桩、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人造钻石等领域。数据显示,2024年横店东磁磁性材料营业收入为38.12亿元,同比增长1.93%。
2、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开展软磁材料以及磁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产品种类涵盖锰锌铁氧体材料及磁芯、镍锌铁氧体材料、金属软磁材料及制品、无线充电和NFC用磁性薄片、一体成型电感、EMC滤波器件等。软磁材料作为电力电子、信息电子等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之一,具备磁电转换这一特殊功能,能够实现电能与磁能之间的高效转化。基于此特性,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在电能变换、抗电磁干扰、无线充电、近场通讯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软磁材料用于车载充电机、DC-DC转换器等,助力提升能源转换效率;在光伏产业,应用于逆变器,保障光伏发电的稳定输出;储能行业中,为储能变流器提供关键支持,实现电能的高效存储与释放。此外,在消费电子、数据处理、工业电子、通讯、云端服务、计算机、机器人以及航空航天等行业,软磁材料也有着大量且重要的应用,推动着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数据显示,2024年东睦股份软磁复合材料营业收入为9.02亿元,同比增长9.2%。
五、软磁材料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创新驱动高端化发展
中国软磁材料行业正加速向高性能、高附加值方向转型。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5G通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频低损耗、高磁导率的软磁材料需求激增。国内企业正加大研发投入,突破纳米晶合金、非晶带材、复合软磁材料等关键技术,逐步替代进口高端产品。同时,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材料的一致性和生产效率,推动行业向精密化、定制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的普及,适配高频应用的软磁材料将成为竞争焦点,技术领先的企业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2、绿色低碳推动产业升级
在“双碳”目标下,软磁材料行业正加速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型。高性能硅钢、低损耗非晶合金等材料在风电、光伏、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显著提升能源转换效率。同时,生产工艺的优化,如薄带连铸技术的推广,降低了能耗和材料浪费。未来,随着环保法规趋严和碳交易市场的完善,绿色制造将成为行业标配,具备低碳生产技术优势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推动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
3、国产替代加速产业链自主可控
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促使国内企业加快关键软磁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在高端硅钢、纳米晶带材等领域,本土企业逐步突破技术壁垒,减少对进口材料的依赖。政策支持与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进一步推动了供应链本土化,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机等战略产业中,国产软磁材料的渗透率持续提升。未来,随着国内产业链的完善和技术积累,中国软磁材料行业将向更高端市场迈进,逐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软磁材料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软磁材料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软磁材料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共十一章,包含软磁材料标杆企业分析,软磁材料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研究总结与建议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