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发展背景、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研判:政策支持下,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加速落地[图]

内容概要:光储充一体化即光伏+储能+充电模式,其核心是由光伏、储能、充电桩等元素通过电力电子技术集成一体、互相协调支撑形成的新型“源网荷储”电力系统。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车桩比的提升以及超级快充的普及,对充电设施的供电容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现有充电网体系也带来了很大挑战。当大量电动汽车同时充电时,会对电网造成较大的负荷压力,可能导致电压波动、供电不稳定等问题。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即发、即用、即储”的模式可以降低充电损耗,推广建设之后不仅可以解决电车用户充电难、充电久的问题,还进一步降低了在交通领域的碳排放,赋能新能源汽车更多的绿色价值。近年来,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迎来热潮,城市充电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工业园区等应用场景持续落地,为电动汽车提供清洁、高效的充电服务。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约57.8亿元,占全球市场规模的51%。。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有望迎来更广泛的应用。


上市企业:阳光电源 (300274)、宁德时代(300750)、特锐德(300001)、比亚迪(002594)、星云股份(300648)、小米集团-W(01810)


相关企业: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思格新能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科智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安科瑞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充电站、光伏、储能


一、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相关概述


光储充一体化即光伏+储能+充电模式,其核心是由光伏、储能、充电桩等元素通过电力电子技术集成一体、互相协调支撑形成的新型“源网荷储”电力系统。其中,光伏系统,利用充电站、雨棚等屋顶或建筑物空地安装光伏阵列,为电站和车主提供清洁电力。当光伏发电功率高于充电桩使用功率时,余电存储于储能电池。当电池达到储能容量上限而光伏发电仍有冗余时,光伏系统限功率或停止运行。储能系统利用夜间低谷电价进行储能,在充电高峰时段和市电一起对充电站供电,满足高峰期用电需求,实现峰谷套利。车辆充电时,将优先使用储能电池的电量,以实现能源的价值最大化。同时参与电网的频率调节,维持电网的稳定性。并可作为备用电源参与应急供电,确保电站的基本运行和安全。充电桩则是在新能源车进站时进行快速充电。

“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示意图


光储充一体化不仅是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的革新,更是实现电网稳定、经济绿色转型及用户用能体验升级的多维解决方案。与传统的单一充电站相比,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具有多能互补、节能环保、削峰填谷等显著优势,可减轻电网压力,提高能源转化效率;促进资源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收益。

“光储充”一体化的优势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发展背景


近10多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积极拥抱电动化智能化变革机遇,加快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既包括传统汽车的零部件生产供应网络,也包括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控、电驱动系统以及电子产品和软件的供应体系,还包括充换电、电池回收等配套体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

2018-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得益于电池、电机、电控等硬核技术的突破,充电桩等配套环境的日趋完善,以及消费者环保理念的提升等因素,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呈持续高速增长趋势。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0.34%。

2020-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补给站”,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随着新能源电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充电桩的需求迅速增长。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81.8万台,同比上升49.1%。2024年1-12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22.2万台,同比上升24.7%。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85.3万台,同比下降8.1%,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336.8万台,同比上升37.0%,桩车增量比为1:2.7。

2022-2025年3月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车桩比的提升以及超级快充的普及,对充电设施的供电容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现有充电网体系也带来了很大挑战。当大量电动汽车同时充电时,会对电网造成较大的负荷压力,可能导致电压波动、供电不稳定等问题。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即发、即用、即储”的模式可以降低充电损耗,推广建设之后不仅可以解决电车用户充电难、充电久的问题,还进一步降低了在交通领域的碳排放,赋能新能源汽车更多的绿色价值。


三、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市场现状


1、相关政策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服务市场的发展,国家支持政策频出,各级主管部门明确支持与鼓励光储充一体化建设。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不仅涉及光储充一体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鼓励“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随后于2023年6月,国务院再次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车联网、车网互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光储充换一体站等试点示范。发改委等部门在2024年10月发布了《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在具备条件的高速公路休息区、铁路车站、汽车客运站、机场和港口推进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在中央政府引导下,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光储充”一体化建设,开展“光储充”一体化试点应用。部分地区还提供土地和税收优惠,为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提供便利条件。

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相关政策


2、市场规模


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核心驱动力包括 “双碳”目标的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加速普及以及能源安全需求的上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约57.8亿元,占全球市场规模的51%。

2021-2024年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


3、建设情况


在“双碳”目标的强劲驱动下,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以其创新的“光伏发电+储能调峰+智能充电”协同模式,正迅速从政策扶持的“试验田”向市场化运营的“高产田”华丽转变。近年来,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迎来热潮,城市充电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工业园区等应用场景持续落地,为电动汽车提供清洁、高效的充电服务。以江苏为例,截至2025年3月,江苏省已落地光储充一体化项目320个,其中工业园区占比65%,

中国部分地区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


4、企业布局


“光储充”一体化正在成为新能源行业的新风口,入局企业越来越多。其中国内企业阳光电源、华为数字能源、特来电等凭借技术研发与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在系统集成与设备制造环节占据主导地位。国际巨头如特斯拉则通过V2G(车辆到电网)技术与超级充电网络布局,在高端市场形成差异化优势。整体来看,国内光储充一体化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头部企业主导、跨界玩家崛起、区域差异化明显”的特点。

“光储充”一体化布局企业


、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发展趋势


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共同推动了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发展。光储充一体化作为一种创新的能源解决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然而,要实现其大规模推广,还需克服技术、市场等多重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有望迎来更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光伏发电效率提高、储能系统稳定性和寿命延长,超充和V2G等技术逐渐成熟,光储充一体化技术将不断取得突破,进而推动光储充一体化行业快速发展。此外,AI、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将推动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建设进入智能融合时代,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

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发展趋势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2025年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53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年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2025年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2025年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共十章,包括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相关概述、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运行环境(PEST)分析、全球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运营态势、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经营情况分析、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主要优势企业分析、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投资机会、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