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当前,中国海上制氢产业取得重要突破,正加速从示范验证向规模化商业应用转型,呈现多维度突破的发展态势:在商业化应用方面,舟山氢能岛作为国内首个LOHC储运商业化项目已实现年产5000吨氢的稳定运行;在技术创新领域,"海氢1号"全球首个深远海制氢平台即将试运行,其自主开发的抗氯腐蚀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产业链整合上,粤港澳氢走廊规划年产10万吨,致力于打造全球首个集海上风电、制氢、管网输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示范工程。未来将通过技术迭代、场景拓展和产业生态构建,实现从近海到远海的能源枢纽布局,最终形成全球领先的氢基能源网络。
上市企业:中国海油(600938.SH)、中国石化(600028.SH)、明阳智能(601615.SH)、深圳能源(000027.SZ)
相关企业: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赛克赛斯氢能源有限公司、山东发展新能源有限公司
关键词:海水制氢、海上风电、电解槽、海水制氢产业链、海水制氢发展现状、海水制氢市场格局、海水制氢发展趋势
一、海水制氢行业相关概述
海上制氢是指利用海洋环境中的资源,通过电解海水或利用海上可再生能源(如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产生的电力进行水电解,从而制取绿色氢气的过程。该技术旨在解决陆地淡水资源紧张和绿电不稳定的问题,同时为海洋能源的综合利用提供新途径。
海上制氢可根据技术路径、能源耦合形式及场景应用划分为三大类:技术路径上包括直接电解海水制氢(无需淡化,成本低但需解决腐蚀问题)、海水淡化后电解制氢(技术成熟但成本高)及生物/热化学制氢(尚处实验阶段);能源耦合形式涵盖海上风电、光伏及多能互补制氢,通过不同能源组合优化制氢效率;场景应用则分为近海试验型、深远海规模化制氢及海上氢基能源生产,满足技术验证、大规模生产及氢基燃料制备等需求。三类分类相互关联,共同推动海上制氢技术从试验走向商业化。
我国发展海上制氢具备显著优势:资源层面,1.8万公里海岸线与300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赋予近海超5亿千瓦风能开发潜力,为规模化制氢提供天然条件;技术路径上,已构建“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电解制氢”全链条,新型抗腐蚀电解槽与海水直接电解技术全球领先;产业配套方面,全球最大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与完整氢能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首创的“海上能源岛”模式集成多能互补系统,能源利用率提升显著;经济性层面,预计2030年制氢成本将降至15-20元/公斤,技术规模效应凸显市场竞争力。这些优势使海上制氢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支撑。
二、中国海水制氢产业链
中国海上制氢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正加速从示范阶段向商业化过渡。上游产业构建了"资源+材料+装备"三位一体的供给体系,包括海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海水淡化预处理系统,以及电解槽核心材料、特种耐腐蚀钢材和贵金属催化剂等关键材料的研发生产,同时涵盖电解槽系统、防腐泵阀等专用设备制造。中游环节聚焦技术集成创新,已形成直接电解海水、淡化后电解和浮动式平台三大技术路线,并建立了从实验室研发到工程示范的转化通道。下游应用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航运燃料(氢能船舶)、海岛供电(微电网)、工业脱碳(炼化、钢铁)等重点领域布局示范项目,同时积极探索氢能航空、氢能冷链等新兴应用场景。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风能作为重要清洁能源之一正加速发展。我国海洋风电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化发展迅速。数据显示:我国风电新增装机规模达7982万千瓦,同比增长6%,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总量的18%,其中海上风电新增404万千瓦,累计装机突破4127万千瓦,同比增长9.47%,持续领跑全球市场。
从全球氢能市场发展态势来看,国际能源署(IEA)最新预测显示,2020年至2050年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将从28%大幅攀升至91%,而氢能占比更将实现跨越式增长,从不足1%跃升至14%,发展氢能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战略选择。
作为清洁能源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氢能对我国构建新型能源系统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市场预测,到2030年,我国氢能年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700万至4200万吨规模,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将提升至12%-15%,年产量可达500万至700万吨。而到2060年碳中和目标节点,氢能年需求量更将突破1亿至1.8亿吨大关,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将显著提升至75%-90%,年减排规模有望超过1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为我国能源绿色转型提供强劲支撑。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海水制氢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三、中国海水制氢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体系中的关键支柱,对支撑我国构建低碳化、智能化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作为全球最大的氢能生产与消费国,我国氢能产业正以创新驱动和规模效应为双引擎,加速驶向万亿级产业蓝海。当前,我国氢能年产量已突破3500万吨,其中煤制氢占比60%、天然气制氢与工业副产氢各占20%的产业格局,既凸显了资源禀赋特征,也倒逼技术路径多元化转型。2023年,我国制氢产业产值规模达5425亿元,随着绿氢技术规模化应用、氢能应用场景深化拓展以及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预计到2026年产业规模将跃升至7825亿元,为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海上制氢重点项目已形成多维度发展格局,呈现技术多元、应用场景丰富的特点。目前舟山氢能岛作为国内首个LOHC储运商业化项目已稳定运行,年产5000吨氢;"海氢1号"全球首个深远海制氢平台即将试运行,采用自主抗氯腐蚀技术;粤港澳氢走廊规划年产10万吨,打造全球首个海上风电-制氢-管网全产业链示范;渤海绿氢基地建设过半,将建成全球最大海上光伏制氢项目;琼州海峡氢能渡轮试航成功,开创船舶氢燃料应用先河。这些项目覆盖近海到深远海、从技术验证到商业应用的全谱系发展,为我国海上制氢商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2024年以来,中国在海水制氢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技术革新推动制氢成本显著下降。当前,依托多孔隔膜水蒸发电法及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等前沿技术,海上制氢成本已降至25元/公斤(技术验证阶段数据),而基于现有电价与工艺优化,在0.4元/千瓦时电价条件下,制氢成本可进一步压缩至约22元/公斤。随着可再生能源装备规模化应用,绿电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预计2030年海水制氢成本将降至15元/公斤以内。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与规模化效应释放,海水制氢有望成为推动能源体系低碳化的核心引擎。
四、中国海水制氢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海水制氢行业已形成“国家队-地方集团-专精企业”的三层竞争格局。央企国家队(如中国海油、国家电投)主导大型示范项目,在深远海制氢平台和国家级工程中占据近50%份额;地方能源集团(如浙江能源、广东能源)深耕区域市场,在长三角、粤港澳等沿海经济带形成集群优势;技术专精企业(如718所、东岳集团)则在电解槽、关键材料等细分领域建立技术壁垒,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国产化。
当前,海上制氢行业呈现直接电解、淡化后电解、离岸风电制氢三条技术路线并行发展。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联合中国海油推动直接海水电解技术,但成本仍较高;碧水源等企业通过“海水淡化+电解”组合降低制氢成本25%;明阳智能等则探索海上风电直供制氢,平准化成本有望突破0.8元/kWh。
五、中国海水制氢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海上制氢行业正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未来将通过技术迭代、场景拓展和产业生态构建,实现从近海到远海的能源枢纽布局,最终形成全球领先的氢基能源网络。未来,海水制氢行业将迎来以下重要发展趋势:
1、技术升级与规模化应用协同推进
从技术演进路径看,行业正朝着大功率、智能化、低成本方向快速发展。重点突破20MW级电解槽系统、90MPa高压储运装备等核心设备自主化,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部署成本30%以上。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推动运维效率提升40%,目标是将制氢直流电耗控制在4.0kWh/Nm³的国际领先水平,为规模化应用扫清技术障碍。
2、空间布局与能源枢纽梯度延伸
在空间布局方面,呈现近海-远海-深海的梯度发展态势。近海区域重点建设"制氢-工业"耦合项目,服务沿海石化、钢铁等高耗能行业脱碳;远海打造制氢-储运-转化一体化能源枢纽,解决新能源远距离输送难题;深海前沿探索风电-制氢-采矿创新模式,拓展海洋经济新疆域。这种立体化布局将最大化开发利用我国300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
3、产业生态与价值网络多维构建
未来,行业将构建起"技术-产业-生态"的完整价值网络。纵向延伸"绿电-绿氢-绿色燃料"全产业链,横向耦合航运、电力、化工等多应用场景,并通过碳资产开发实现环境价值变现。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建成全球领先的海水制氢产业体系,年减排规模超5000万吨,为全球海洋能源开发提供中国方案,同时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2025年中国海水制氢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年中国海水制氢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5年中国海水制氢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共十章,包括海水制氢行业相关概述、海水制氢行业运行环境(PEST)分析、全球海水制氢行业运营态势、中国海水制氢行业经营情况分析、中国海水制氢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中国海水制氢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海水制氢行业主要优势企业分析、海水制氢行业投资机会、海水制氢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