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运动改善大脑认知的分子机制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认知障碍相关重大疾病发生率的不断提高,寻求改善大脑认知水平的方法成了当前研究热点。既往一些研究显示,运动可促进机体认知功能提升,但人们对介导这些变化的具体作用机制始终未能阐明。
科学家开发肿瘤融合基因预测新工具
癌症是由基因改变驱动的,这些改变包括小的变异,如单核苷酸替换、小的插入和缺失以及大的结构变异(SVs)。SVs可以引起基因融合的表达,从而推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智能诊疗隐形眼镜
控制眼压是目前公认的控制青光眼疾病进展的有效措施。然而,眼压具有波动性,临床中不能通过单次测量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所以实时监测眼压一直是青光眼医生的关注点。柔性可穿戴设备,可实现无线追踪眼压,例如,紧贴眼睛的隐形眼镜对于提供眼部疾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但是,将电路和传感器等纳入隐形眼镜中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中国科学家利用细菌生物被膜开发可持续半人工光合体系
半人工光合作用系统中通常采用半导体作为吸光材料,然而在反应过程中存在吸光材料与生物细胞不兼容,导致反应体系稳定性差、光能利用效率差、细胞难以再生循环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构建牢固、友好的生物-半导兼容界面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
科学家对地球下地幔铁基复合氧化物进行计算机建模
俄罗斯科学家们对地球地壳与地核间地幔的铁基复合氧化物进行了计算机建模,该项研究增加了有关矿物特性的理论知识,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杂志上。
科学家取得老年性黄斑变性早期识别新突破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论文表明,能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症状出现之前识别出早期迹象,朝着寻找新靶向疗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老年性黄斑变性目前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成人失明原因。早期研究表明,尽管生活方式因素也起作用,1号和10号染色体上具有某些基因的人患AMD的风险高2~3倍。
我国科学家构建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全景式细胞转录图谱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非洲猪瘟的病原体,它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命性,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然而,目前尚无针对ASFV的商用疫苗和抗病毒药物,ASFV感染的发病机制亦不明确。近期我国科学家构建了ASFV感染的全景式细胞转录图谱,揭示了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调控模式。
科学家开发出可快速产生和释放CAR-T细胞的可植入生物支架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为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但是生产临床级CAR-T细胞所需程序复杂、费用高昂,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近期,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能在体内快速产生和释放CAR-T细胞的可植入生物支架,将制备CAR-T细胞所需的时间由至少两周缩短至1天。
科学家发现癌细胞逃避基因毒性治疗的新机制
基因毒性治疗,如放疗和一些化疗药物,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它们往往不能完全摧毁癌细胞,从而导致癌症复发。然而至今尚不清楚癌细胞逃避基因毒性治疗的机制。近期,丹麦等国的科学家发现,癌细胞能主动激活自身DNA可逆性断裂来停止细胞周期,从而避开基因毒性治疗的影响。
我国科学家揭示乙肝病毒诱导免疫耐受的新机制
大量的研究表明HBV急性感染成年人患者体内存在大量活化的针对乙肝表面抗原的CD8+T细胞,而慢性感染患者体内则难以检测到乙肝表面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但详细的细胞分子机制并不清楚。
我国科学家揭示必需氨基酸抵御脂肪肝病的作用机制
脂肪肝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其中,消瘦的脂肪肝病患者占脂肪肝病患者总数的20%,营养不良的消瘦人群出现脂肪肝病的作用机制还不明晰。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抗癌T细胞可通过全新机制实现免疫抗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免疫治疗的一种类型,包括PD-1/PD-L1单抗等,是肿瘤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近年来,针对传统 T 细胞的检查点抑制剂成为了肿瘤免疫疗法的主导思路。然而,其他类型的肿瘤浸润T细胞如何参与到癌症免疫监测中尚不清楚。
科学家发现昼夜节律与药物成瘾之间存在联系
药物成瘾是一种以病理性学习记忆为基础的慢性复发性脑病,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然而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出现了关于生物节律机制的相关假说,昼夜节律具体是如何与药物成瘾相互影响的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