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青海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东部多山,西部为高原和盆地,兼具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地貌,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跨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大通河5大水系。
青海所在位置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青海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省内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青海省主要景点
主要景点 | 简介 |
青海湖 | 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顶峰的2倍。湖水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鸟岛(海西山、海心山,海西皮),三槐石和沙岛。可供游客游览。 |
孟达林区 |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社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位于群山环抱中的“天池”,面积20公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
塔尔寺 | 位于距省会西宁西南27公里的湟中区鲁沙尔镇,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酥油花,堆绣,壁画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
三江源 | 长江、黄河、澜沧江由此发端,孕育滋养了中华文明。青海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江河源头是探险,考察胜地,在这里你会领略到那袒露无遗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之酶。 |
茶卡盐湖 | 位于青海乌兰县茶卡镇,蒙古语为“达布逊淖尔”,是青海省的主要盐产地。自1980年开发以来,茶卡盐湖景区已发展成生态游与工业游并举的3A级新型景区。 |
东关清真大寺 | 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画梁雕栋,玲珑精致。寺院平时可容3000名教徒礼拜。 |
瞿昙寺 | 位于海东市乐都区,是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筑。为藏传佛教寺院,其总体结构布局和北京故宫相仿,人称“小故宫”。拥有历史悠久的壁画和石雕,以佛教为主题,技法纯熟,色彩鲜艳。 |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的旅游资源大省。2014年以来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不断攀升,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4204.38万人,增速20.7%;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5080.17万人,增速20.8%。
2014-2019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及增速
资料来源:青海国民和经济发展公报、智研咨询整理
青海省旅游人数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2018年青海省国内游客4197.46万人,入境游客6.92万人,国内游客人数占总旅游人数比重99.845;2019年青海省国内游客5072.86万人,入境游客7.31万人,国内游客人数占总旅游人数比重99.86%。
2014-2019年青海省旅游人数及占比
资料来源:青海国民和经济发展公报、智研咨询整理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青海省在线旅游行业市场现状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2019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呈现阶梯式增长,2018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466.3亿元,增速22.2%;2019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561.33亿元,较上年增长20.4%。
2014-2019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青海国民和经济发展公报、智研咨询整理
青海省旅游业近几年发展比较迅猛,2018年青海省国内旅游收入463.91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39亿元,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99.49%;201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收入559.0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3亿元,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99.59%。
2014-2019年青海省旅游收入及占比
资料来源:青海国民和经济发展公报、智研咨询整理
青海,因为简约而大美。每个地域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从美景、美食到特产、人文各方面都有别样精彩。江河是地球的血脉,也是万物的生命之源。青海像一块未雕琢完成的宝玉,粗拙中透出高贵,平静中显出神秘。青海将坚持新发展理念,突出高原生态旅游、促进全域全时季旅游,通过丰富文化产品、提升旅游品质,全力打造青海文化旅游目的地。青海文化旅游业正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将呈现八大发展趋势。
青海文化旅游业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