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0年全球AR/VR终端出货量、光学模组出货量、智能手表出货量及AR/VR发展新机遇分析[图]

    一、全球AR/VR终端出货量预测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AR/VR行业市场前景规划及销售渠道分析报告》显示:全球VR/AR头显出货量预计在2019年达到890万,同比增长54.1%。未来出货量预计将以66.7%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19-2023年间保持强劲增长,并在2023年达到6860万。

    2019-2023年全球VR/AR头显出货量预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2023年全球AR/VR终端出货量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光学模组出货量预测

    屏下指纹识别:开启全面屏下新的解锁方式。随着光学指纹识别产业链的初步成熟,供应链的进一步完善,屏下指纹识别应用规模将显著扩大,同时,随着国内OLED面板厂商的生产能力逐渐导入,目前只适用于OLED屏幕的光学式和超声波式屏下指纹识别方案的成本将会逐渐下降,光学式屏下指纹识别方案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2018光学式指纹识别模组的出货量将预计超过9000万颗;2019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出货量预计将超过1.75亿颗;至2021年预计将超过2.8亿颗,对光学指纹传感器(CIS)的需求潜力巨大。

    2018-2021年光学模组出货量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光学指纹识别方案的产业链主要分为算法及芯片(核心领域)、CMOS(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Lens(主要是微透镜阵列)、滤光片以及产品封装。作为国内主要图像传感器供应商之一的豪威科技,将受益于光学指纹识别产业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

    目前,市场上已发售的智能手机大多采用光学屏下指纹识别技术,京东方的专利申请量最多,排在国内首位,天马微电子、信炜科技、三星和欧菲光分列第二名至第五名。中国的手机厂商率先大规模应用了屏下指纹技术,小米和vivo是最早大规模应用光学屏下指纹技术的手机厂商。华为在此次的Mate20Pro也搭配了屏下指纹版本。

    三、可穿戴的市场空间巨大,智能手表表现亮眼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DC的数据,2019年全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3.365亿部,其中苹果小米三星出货量位居前三,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就是智能手表和耳塞式设备,在2023年的市场占比份额将超过70%。按出货量排名前5位的可穿戴设备公司分别为:苹果、小米、三星、华为和Fitbit,对应的市占率分别为31.7%/12.4%/9.2%/8.3%/4.7%

    2018-2019年可穿戴出货量(百万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2019年可穿戴出货量及同经增长(百万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可穿戴出货量市占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苹果稳坐出货量第一的位置,未来随着AppleWatchSeries3的降价以及AirPodsPro的推出,苹果在短期内或继续保持主导地位。第二位的小米主要得益于高性价比的小米手环、小米手表等。三星排在第三位,Galaxy耳机销量超预期。华为在全球排名第四。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华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188%,是中国市场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其约80%出货量集中在中国。

    智能手表出货量快速增长,是可穿戴设备的主要产品之一。自2014年三星首次推出智能手表以来,智能手表的出货量迅速增加,2018年全球出货量达79.1百万台,相比2014年增长近80倍。根据trendfore数据,2019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为6263万块,同比增长43%。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DC的预测,2023年市场规模将增加至1.32亿台。随着AppleWatch以及来自其他电子产品制造商的各种智能手表越来越受欢迎,智能手表在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份额将从去年的44%增长到2023年的47%。

    预测2019-2023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复合增长率9.4%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AppleWatch市占率最高,其次是三星和Fitbit。苹果持续主导着智能手表市场,从出货量来看,2019Q3苹果出货量450万台,同比增长51%,占据45%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其次是三星,市场份额为13.4%,美国Fitbit以11.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AppleWatch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引领智能手表市场,份额占比有望保持在50%左右,并迅速拉升智能手表整体销

    2018-2019年全球智能手表厂商出货量(百万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2019年全球智能手表厂商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2020年Applewatch出货量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消费升级及AI、VR、AR等技术的逐渐普及,可穿戴智能设备将在生物识别、医疗监控、安全和数字支付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科技巨头不断增强可穿戴AI技术的应用。生态的逐渐成熟将为可穿戴设备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健康、运动、保险等有望首当其冲地成为超预期的应用场景。智能手表的产业链主要包括ODM厂商以及元器件厂商,其中包括主控芯片、存储芯片、FPC、防护玻璃、touchpanel、马达、天线、过流保护IC、电池等。

    四、AR/VR发展新机遇分析

    5G时代重燃VR/AR发展新机遇。VR/AR将开启沉浸式体验时代,突破平面视觉极限体验,进入三维空间体验阶段并引入包括触觉等更多的感官维度。VR/AR不仅仅是显示的变革,而是人机交互方式的革命。VR/AR占据人的双眼,增强视听感官,可能是人类使用的最后一块硬屏。

    随着技术日趋成熟,VR/AR在各领域的应用逐步展开,如果能广泛应用,将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VR/AR+有望成为行业趋势。

    从内容结构上来看,2018年中国VR/AR内容制作以消费级内容为主,销售额达26.4亿元,占比66.5%。预计到2021年,消费级内容市场规模达116.3亿元,占比54.5%,企业级内容占比将持续提升。

    2019-2021年中国VR/AR市场内容结构占比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制约VR产业发展的两大因素在5G时代破冰中。导致VR设备笨重、晕眩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VR主机需要强大的运算能力。强大的运算离不开本地高性能CPU、存储传输等部件的支持,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这些部件集合的设备还无法做到让消费者佩戴舒适的程度;二是当前VR设备在渲染高分辨率图像时,现有VR设备因为端侧运算能力有限,往往会出现画面延迟的情况,当这个延迟达到20毫秒以上时,用户因为视觉运动与前庭系统不协调,会出现强烈的晕眩感。

    1)网速带宽限制下的精度与延迟问题不足:4G时代由于陀螺仪精度与画面渲染等因素带来的画面表现与延迟问题得到改善。从技术特点来看,5G是基础、平台性的技术,和VR/AR技术相融合,能催生出种类丰富的虚拟现实应用。5G能解决虚拟现实产品因为带宽不够和时延长带来的图像渲染能力不足、终端移动性差、互动体验不强等痛点问题。5G给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带来优势包括:在采集端,5G为VR/AR内容的实时采集数据传输提供大容量通道;在运算端,5G可以将VR/AR设备的算力需求转向云端,省去现有设备中的计算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减轻设备重量;在传输端,5G能使VR/AR设备摆脱有线传输线缆的束缚,通过无线方式获得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在显示端,5G保持终端、云端的稳定快速连接,VR视频数据延迟达毫秒级,有效减轻用户的眩晕感和恶心感(4G环境下,网络信号传输的延时约为40毫秒)。2019年,随着我国5G牌照的正式发放,大规模的组网将在部分城市和热点地区率先实现,能快速推进VR终端服务的产业化进程。从不同沉浸体验的VR带宽需求来看,弱交互的视频类、直播类已经基本实现商用,强交互的游戏、社交类应用在中长期承担变革消费者娱乐、生活模式的重任。

    2)设备重量、视野、帧率带来的舒适度较差:当前市场上的优质VR一体机与分体机的重量在500g左右,价格较为昂贵。期待华为推出的消费级VR眼镜新代产品打开消费级VR产品的市场缺口,华为VRGlass基于高精度制造,超短焦光学系统,采用3段式折叠光,相较之前产品有了更大进步。产品前壳到镜筒距离厚度仅为26.6mm,相较传统VR的厚度80.1mm和73.5mm更轻薄,此外166克的重量也仅约为OculusQuest的30%。华为的新款VR眼镜,更加轻量也更加便携,从人工工程学上,为用户带来了更直观舒适的感受。此外,产品提供了3200*1600分辨率,1058PPI,具有创新的动态渲染技术,能够改善画面拖影,降低眩晕感;且边缘成像好,清晰不模糊。华为VRGLASS整体设计上更倾向于VR视频应用,内容上华为将提供合作伙伴30000小时的VR内容与100多种VR游戏。 

本文采编:CY315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