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水灌溉概况
以色列滴灌技术始于1965年,实现了水、肥、灌溉设备在农业中完美融合,90%以上的农业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当前,中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还比较低,统计显示,我国生产1公斤粮食耗水量高达800公斤,而按照世界先进水平,生产1公斤粮食耗水量约为500公斤。
我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与国外差距较大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干旱灾害频发,使农作物减产严重,这对加大节水灌溉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微灌滴灌技术提出了现实和迫切的需求,也为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高效节水灌溉是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问题的最佳途径。高效节水灌溉主要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和微灌等手段,其中以微灌的节水效果最好。微灌主要包括地表滴灌、地下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四种手段。农业微灌领域的主流是滴灌手段(包括地上和地下),占比在90%以上。除滴灌外,喷灌也是节水灌溉的一种重要方式,园林绿化、观赏植物、大田作物等通常采用喷灌。
以节水效果最好的滴灌为例,不仅能减少农业水耗,通过加入化肥,结合灌溉,还能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能创造经济价值也将是未来驱动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若无灌溉系统的农田,进行滴灌系统改造后,增产率能达到50%-100%;若之前已经有灌溉系统的农田,进行滴管系统改造后,增产率能达到20-30%。因而,对农田采用高效节水灌溉还有助于提升农作物经济价值和劳动生产率。
主流农业节灌技术对比
手段 | 技术手段 | 节水效率 (相较漫灌) | 应用领域 |
地下滴灌 | 毛管上的滴头将水直接施到地表下的作物根区,有效减少蒸发,是最节水的方式 | 80% | 目前农业的主流应用 |
地表滴灌 | 通过毛管上的滴头将水以间断或连续的形式灌到作物根区附近土壤表面 | 70% | - |
微喷灌 | 将微型喷头与毛管连接,还可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局部微环境 | 50% | 多用于景观和草坪领域,农业应用较少 |
涌泉灌 | 管道中的压力水通过灌水器,以小股水流或泉水的形式施到土壤表面 | 30% | 农业应用较少 |
低压管灌 | 管道代替明渠输水,进一步减少渗漏损失 | - | 偏向输水端,输水压力较小 |
渠道防渗 | 在渠床上加做防渗层,达到减少渗漏损失的目的 | - | 偏向输水端,输水压力较小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至2022年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5亿亩,到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亿亩;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以上。而根据水利部最新更新的2017年统计年鉴显示,目前我国节水灌溉面积3.43亿亩,高效灌溉节水面积2.06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与规划中仍有1.94亿亩的潜在市场空间。
2019年高效节水灌溉市场将新增约0.2*2000=400亿元规模,到2022年,高效节水灌溉市场新增规模将到1.94*2000=3880亿元。此外,由于市场上滴带管使用寿命多在1-3年,其他节水设施也存在或多或少损耗,假设每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每年维护经费为100元,则2019年、2022每年运维市场规模则可达2.26*100=226亿元、4*100=400亿元。
未来农业节水灌溉市场规模测算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节水灌溉市场目前集中度仍然较低,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无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而能够提供节水工程从材料生产、到工程设计、施工等过程的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则更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企业要么只生产材料,无力提供工程设计和施工,要么只从事部分工程标段的施工,而没有自己的材料生产能力,无法保证外购材料的质量,进而无法保证工程质量。
二、农村污水治理
但农村污水治理相对城市而言进展缓慢,污水垃圾等环境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根据住建部最新发布的《2017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我国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为17.19%和49.35%,远低于城市94.54%和县城90.21%的普及水平,而村庄的污水处理率更是微乎其微,据统计,西部地区行政村污水处理仅有12.4%。就我国目前农村污水90多亿吨的产生量而言,每年仅农村一块就会有约70亿吨污水直接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明确污水处理指标要求。
根据《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累计达到全国建制存总数的1/3,目前在册建制村应在40万个左右。根据2017年标准,乡村污水处理率22%左右,而《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规定,农村202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60%,我们保守取50%,那么将会有40*(50%-22%)=11.2万个建制村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和相应服务体系建设。而2015年住建部会议指出“从2010年用大约30年时间,在中国90%的村镇建立完善的排水和水务处理设施与服务体系”,那么届时将会有约30万个建制村进行水处理改造。
2018-2019年农村污水治理政策梳理
时间 | 政策 | 主要内容 |
2018年2月 |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 明确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率要明显提高,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
2018年7月 | 《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 机制的意见》 | 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将 农业水价一步或分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有条件的地区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全面实 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并同步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
2018年8月 | 发改委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新闻 发布会 | 表示,将从建立城镇农村污水处理费的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健 全城镇农村污水处理服务费市场化形成机制等五个方面加强城镇农村污水处理收费机制 |
2018年9月29日 | 《关于加快制定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 理排放标准的通知》 | 明确农村污水处理范围,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按照分区分级、宽严相济、回用 优先、注重实效、便于监管的原则,分类确定控制污水指标和排放限值。 |
2019年2月19日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 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 明确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进农村水环境 治理,严格乡村河湖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理。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住建部发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标准意见》,村庄人均用水量按类型规模可分为4个等级,考虑到北方水资源需求较南方大,而北方村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而取“经济条件一般,又简单卫生设施”的村庄作为标准,用水量约为65升/人每日,而根据以往统计数据,单个建制村人口为1492人/村。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应按生活用水量的50%至80%计算(取平均值65%),而约有75%的污水经过处理。因而,单个建设村污水处理规模为65*1492*65%*75%≈47.3吨/村。
用水量标准和建制村人口
村庄类型 | 用水量(升/人每日) |
经济条件好,有独立淋浴、水冲厕所 | 100-80 |
经济条件较好,有独立厨房和淋浴设施 | 60-120 |
经济条件一般,有简单卫生设施 | 50-80 |
无水冲式厕所和淋浴设备,水井较远需自挑水 | 40-60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0年,乡村污水处理市场规模将会扩大至11.2*47.3*1.93=1022亿元,与桑德集团测算2020年农村污水处理市场844亿元产值基本吻合。而到2035年,不考虑通胀影响下,乡村污水处理市场规模将会扩大至30*47.3*1.93=2738.67亿元。未来,农村污水处理市场将大有可为,同时发挥公司污水处理扎根农村的优势。
三、国家政策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做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同时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并列为国家重大战略。
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提出农村振兴战略2020年,2035年,2050年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为农村振兴大方向定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确保农业农村财政投入不断增长。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要求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并提出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等水利方面要求。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到2020年和2022年农村战略的各自任务,并提出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等具体要求,使近期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清晰的政策方针。短短一年半时间,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密集出台,足见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梳理
时间 | 文件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18年1月2日 |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意见》 | 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持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在确保农业农村财政投入持续增长,集中力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金融 机构对农业农业支持力度三个方面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投入 |
2018年3月5日 | 政府工作报告 | 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 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其中包括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2018年9月 |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 明确至2020年和2022年时的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提出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等具体要求 |
2018年9月21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第八次集体 学习 |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再次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的重要地位 |
2019年3月18日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专题讲座 | 再次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重点任务,并提出强化政策保障,推进人地钱等资源向乡村振兴配置的要求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做出了关于今后4-5年农业农村建设的详尽规划。规划要求2022年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4亿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以上。为保证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农田水利领域无疑将获得更多的政府投资。节水灌溉设施建设作为农村基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将来必大有可为。而规划中推行“互联网+”的现代农业化行动,将进一步开拓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等公司主营业务的市场空间。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释放诸多利好
政策类型 | 政策内容 |
农业综合能力重 大提升工程 | 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 核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到202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10.4亿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以上,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国家耕地质量调查检测网络, 推进耕地质量大数据应用。 |
农业综合能力重 大提升工程 |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业 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发 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
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重大提升工程 | 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城镇近郊的农村延申,在离城镇较远、人口密集的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进行集中处理,人口较少的村庄推广建设用户污水处理设施。开展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鼓 励具备条件的地区采用人工湿地、氧化塘等生态处理模式。 |
加强农村水利基 础设施网络建设 | 构建大中小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高节水供水和防洪 减灾能力。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现代化建设,有序新建 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实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 |
建立现代农业经 营体系 |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有效带动小农户发展;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 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项目,提供区域性、系 统性方案,与当地农户形成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 |
健全多元投入保 障机制 | 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 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截至2019年5月,全国已有29个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印发实施,而其他2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规划近期也将完成。同时,众多省份配套出台了相应的工作方案和专项规划:山西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形成了5个专项规划和1个体制机制创新专项规划;山东省配套出台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5个工作方案。各省市的积极响应有助于农村振兴规划尽快落到实处,而配套的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也会保证农村建设项目投入资金的稳定。
为确保规划落实,如期实现2020年,2022年农村建设目标,中央势必会在农业农村建设上增加公共财政支出,为该领域带来更多政府投资;其二,乡村振兴强调农村产业培养,未来农村经营主体活动空间将增加,而加快土地流转深化土地制度,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必将使越来越多社会资本进入“三农”领域,以确保项目的资金流动性;其三,规划中多处强调加快污水处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技术农业、现代农村等领域重大提升工程,随着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各地区节水供水农田建设的项目规模也将逐渐攀升。
四、水价改革
2019年农业水价改革计划布局重点在山东、江苏等地,这些地区主产小麦、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保守估计无节水灌溉情况下,平均每亩需用水150立方米。若水价改革完成后,1.2亿亩水价综合改革农田需用水63亿元。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占耕地灌溉面积约1/2。测算,若无节水灌溉的农田,进行滴灌系统改造后,可节水75%;若之前已经有节水灌溉的农田,进行滴灌系统改造后,可节水25%。那么,若1.2亿亩农田全部推行滴灌系统,将减少约30亿元成本。
农业水价改革的推进将加快我国农业用水从粗放到集约模式转变。而水价提升后相应农业用水成本提升势必会倒逼农业供水用水设备的节水改造和技术改造,扩大灌区节水的改造投入,政策将利好节水灌溉领域龙头企业。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零散农田集中化则势必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发布土地面积、交易土地面积4.61亿亩、1.15亿亩,较2014年增加0.99亿亩、0.19亿亩。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个体农户而言具有绝对的资金优势,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土地承包和土地经营;同时土地流转会使个体农户手中的零散农田集中,提高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作物种植效率,为节水灌溉创造更大的规模效应。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节水灌溉设备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节水灌溉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节水灌溉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共九章,包含中国节水灌溉行业代表企业经营分析,中国节水灌溉行业风险与投资机会分析,中国节水灌溉行业投资前景与发展建议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