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9年中国区域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发展现状及市发展前景分析[图]

    区域性银行主要包括城商行和农商行,在商业银行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当地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区域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简称:农商银行(Ruralcommercialbank),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2018年末全国共有134家城商行,1427家农商行。2017年末城商行、农商行总资产分别为31.7万亿元、23.7万亿元,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6.1%和12.0%。城商行和农商行主要由城市、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截至2018年末,城信社已全部完成改制,而尚有812家农信社未完成改制,因此农商行的数量有望保持快速上升趋势。

2017年末商业银行总资产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区域性银行与全国性银行(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主要区别为经营地域、客群差异。首先,区域性银行由信用社改制而来,这决定了其经营范围集中于特定区域。2005年上海银行设立宁波分行,2006年银监会发布《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拉开了区域性银行异地经营的序幕。但近几年,监管层对区域性银行的异地经营有所收紧,特别是2011年以来,区域性银行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显著放缓。2019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提出农商行应严格审慎开展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专注服务本地。

    其次,区域性银行是小微企业服务的主力军。区域性银行诞生于基层,天生具有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基因,目前在小微金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8年末,城商行、农商行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银保监会监管口径)分别为6.26万亿元、6.96万亿元,两者合计占商业银行的53%。而城商行、农商行均保持着较快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速,2018年末分别为16.1%、16.1%,大幅高于大型银行(-4.3%)、股份制银行(6.5%)。

2018年末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分布:城商行+农商行占53%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2018年各类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城商行、农商行较高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们认为区域性银行的优势主要有三点。第一,区域性银行发于基层,由于基层金融机构较少,信贷资源相对不足,区域性银行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从信用社时代开始,区域性银行就是满足本地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主要机构,其对当地企业需求的了解程度、与当地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一般都强于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的经营区域大多在大中型银行服务尚未覆盖到的地方,因此其在存款、贷款两端均具有较强的定价权。以贵阳银行为例,贵州全省仅有两家城商行,2017年全省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46%,较全国平均水平高71bp,这为贵阳银行较高的息差奠定了基础(2018年上半年高达2.34%)。

2018H1上市银行净息差概况:较高者以区域性银行居多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区域性银行的公司架构相对简单,因此战略决策较快。区域性银行的分支机构可分为本地分支机构及异地分支机构。本地支行直接受总行管理,异地支行直接受总行或当地分行管理,组织架构相对简单。而大型银行则设有总行、一级分行(省级)、二级分行(地市级)、支行等多级架构,基层机构与总行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时滞。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区域性银行的优势在于决策的传达和反馈较快。战略决策较快的有利于区域性银行及时把握市场机遇,建立先发优势。

区域性银行的典型架构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大型银行的典型架构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区域性银行大多处于发展早期,扩张速度快、成长性突出。2018年末,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含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增速分别为8.3%、5.3%,城商行的资产增速显著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平均值6.4%。城商行中不乏高成长标的,如南京银行2009-2011年资产规模由1496亿元扩张至2818亿元,2年接近翻倍;贵阳银行2014-2017年资产规模由1561亿元扩张至4641亿元,3年提升至原来的近3倍。较快的资产增速驱使城商行归母净利润增速同样突出,成长性成为城商行的特色。

2016-2018年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速:城商行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区域性银行的固有不足也可归纳于三点。第一,区域性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薄弱,经营受周期波动影响较大。2018年1-9月,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收的比例为20.5%,分类别来看,上市城商行、农商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分别为14.6%、3.9%,低于大型银行(18.0%)和股份制银行(27.9%)。利息收入受宏观环境、利率周期的影响较显著,而中间业务收取的管理费、佣金周期波动更小,区域性银行过度依赖于净利息收入,因此业绩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更大。

2018年1-9月各类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区域性银行较低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第二,区域性银行的股东结构较单一,市场化程度较低,存在人才短缺、技术环节薄弱的问题。由于城商行、农商行由当地的信用社改制而来,目前大部分城商行、农商行的主要股东为本地国资企业,缺乏具有先进经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以及社会资本,股权结构相对单一造成了市场化程度的缺失。由于地域的限制且市场化程度较低,区域性银行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人才短缺问题。人才短缺造成了区域性银行对科技的接受进度较慢,技术环节相对薄弱。

    第三,区域性银行在当地往往已具有较高的市占率,而异地扩张又受到监管逐渐收紧限制,因此存在发展的天花板。作为在本地经营多年的金融企业,区域性银行在存款、贷款领域都已具有较高的市占率,继续提升的空间有限,这一特征在县域农商行上更为突出。2017年末,3家上市县域农商行常熟银行、江阴银行、张家港行在其所在的县市贷款市占率分别为17.66%、16.23%、13.95%,继续提高区域内市场占有率的空间有限。异地经营是打开区域性银行成长空间的钥匙,但2011年以来,区域性银行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显著放缓。2019年1月的《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提出农商行应严格审慎开展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跨区经营面临严格监管,降低了区域性银行扩张的天花板。

2017年末上市农商行在总行所在地的贷款市占率普遍较高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银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密不可分,近几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态势。2017年,我国经济更是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实现了收益和质量的双提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年GDP达到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32.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9.1%。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国民总收入82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

2013-2017年,我国GDP、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银行业是国民经济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产业,近年来,我国GDP的高速增长与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也推动了银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近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及外币贷款与存款总额的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增速换挡、经济转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在经济增速由过去高增速切换为常态化的中低增速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经济发展重心。我国经济增长有三个阶段,第一是高速增长期,1978至2010年GDP平均增速达10.02%;第二是增速换挡期,自2011年至今GDP增速总体回落,由2011年9.5%下降至2018年6.6%;第三是由本阶段内生驱动的下一阶段,即产业机构升级和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的崛起,更聚焦于经济结构健康和科技创新驱动。

    银行业作为周期性较强行业,资产扩张速度与经济周期波动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总体放缓背景下,一方面银行业总体资产增速有一定回落,银行业资产增速由2016年的15.8%降至2018年的6.4%;另一方面银行业竞争格局更趋激烈,由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龙头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市场格局强者恒强局面更趋明显,区域性银行面临着大型银行的份额侵蚀威胁。大型银行在侵入区域性银行市场份额中有两种主要的渠道,第一是客户下沉,由聚焦于大中型企业客户,逐渐向下渗透至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客户,第二是金融科技,通过线上渠道获取原区域性银行通过熟人经营模式网聚的零售客户,金融科技的全面应用有助于大型银行解决获客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经济增速总体换挡,银行业资产增速也趋于下行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企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行业集中度提高,大型银行对于各类客户的把控力可能更强。多数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型企业开始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对行业进行整合,大型企业龙头地位夯实,强者恒强格局在多行业逐渐确立。区域性银行由于资本和规模限制,主要面对中小企业客群,向大企业渗透的难度较高。中小企业客群授信通常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独立授信,第二种是围绕核心企业统一授信。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背景下,可通过对于核心企业上下游进行延展,批量拓展小微企业客户,并且由于有核心企业的产业链和增信保障,资产质量更为可控。区域性银行较多通过分散授信的方式来开展小微企业融资,一方面获客难度较大,面临大型银行的分流,另一方面小企业独立运作风险较高,容易造成资产质量波动。

供给侧改革驱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区域性银行展业小微企业客户可着眼于核心企业上下游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银行业面临利差收窄和存款搬家两大主要趋势,中小型银行存款压力更突出。第一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呈现不对称性,叠加利率下行周期,银行利差有所收窄。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利率的市场化,在90年代该阶段已完成;第二阶段是贷款利率和贴现利率的市场化,2004年全面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2013年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市场化竞争叠加利率下行环境驱动贷款利率下行;第三阶段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一进程相对较慢,虽然2015年10月放开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要求,但仍会有自律要求,另外一般性存款考核使银行揽储竞争白热化,多重因素下银行存款成本相对刚性、居高不下。利率市场化推进的不对称性,以及近期宽货币与宽信用的政策引导,使得银行息差压力更严峻。

    第二个趋势是存款搬家,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尚未完成,银行存款利率定价仍存在一定限制,货币市场基金与表外理财以其收益占优和流动性较强等特征,迅速崛起对存款形成直接冲击,存款搬出银行体系的趋势较为突出。

    区域性银行在利差收窄与存款搬家的行业背景下压力更为突出。一是大型银行普遍加大对零售业务的重视程度,储蓄存款竞争白热化,区域性银行当地存款份额受到侵蚀,二是金融科技的全面应用,大型银行加强线上化服务能力,较好地解决了大型机构难以触及客户“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削弱区域性银行密集当地物理网点的地缘优势。三是为应对存款搬家,银行较多以结构性存款工具高息揽储,增强表内存款竞争力。但2018年9月公布的理财新规规定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须具备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而大多数不具备该资格的区域性银行则面临结构性存款发行限制,表内揽储进一步受限。

2008年以来存款增速总体下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货币市场基金与表外理财规模快速扩张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同业链条收紧,依赖同业负债的区域性银行冲击较大。由于地域受限、业务模式单一,在银行间同业业务链条中,区域性银行是主要的参与方。一方面同业资金是中小行重要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同业理财等是中小行重要的资产投放渠道。从负债端来看,第一是中小行受地区限制,当地存款竞争激烈,同业负债是负债端的重要补充。第二是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方式发生变化,中小行主要通过同业渠道获取央行释放流动性。2014年以来,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较多依靠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仅有一级交易商资质的大中型银行可参与操作,不具有一级交易商资质的区域性银行则通过同业负债向大中型银行融资。从资产端来看,中小行资产投放具有限制,当地信贷资产受地域限制和周期波动影响较大,同业资产也成为区域性银行突破地域限制和获取相对高收益资产的重要渠道。

    但是近年来金融监管趋严,尤其是2017年以来同业监管政策收紧,对于区域性银行的同业业务模式冲击较大。第一是2017年以来的“三三四十”专项检查,收紧同业监管,多种同业套利模式不再可行,同业负债与资产两端受到挤压。第二是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考核,2018年Q4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从2019年开始考核规模5000亿元以下银行。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监管,结束了同业存单理论上可以无限发行的模式,对于负债来源较受限制的区域性银行形成直接冲击。第三是2019年农商行指导意见对于农商行经营模式进一步约束。一是贷款占总资产比例不低于50%,二是可贷资金投向当地贷款比例不低于70%。指导意见对于农商行的资产摆布、属地经营进一步严格监管,农商行的资金业务和跨区业务受到较大影响。

    资管转型启动银行理财新时代,银行理财将更加类似于直接融资,具有主动管理能力的银行将对市场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区域性银行在管理能力上需待奋起。过去十年银行通过隐性刚兑将理财业务变相为“类信贷”的间接融资。在我国银行“不破产”的大环境下,大型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的隐性刚兑功能相似,甚至区域性银行由于风险偏好更为激进,理财收益率相比大行通常更具竞争力。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重新定义银行理财市场,隐性刚兑、期限错配、资金池打破,理财市场的直接融资特征强化。银行理财的竞争转变为资金募集和资产投放的主动管理能力竞争,渠道禀赋和投资能力不具优势的区域性银行,在主动管理能力上较难与大型银行匹敌,区域性银行的理财业务受到转型的较大冲击。区域性银行亟待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拥抱直接融资市场,奋起直追。

    金融供给侧改革序幕开启,监管层定调增加中小银行机构数和业务比重。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区域性银行在服务基层实体经济、小微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迎来差异化发展空间。2月28日银保监会新闻吹风会指出“疏通货币传导,则需要改变货币传导从大型银行到中小银行再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传导链条,中小银行和非银并不是二传手”。监管层将继续提高中小银行机构数和业务比重,下一步区域性银行有望迎来政策大力支持。

    继续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资本市场大发展时代来临。直接融资比重提升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我国融资体系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有广阔发展空间。2019年1月末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中,银行信贷(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的占比达68%,而直接融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仅占17%。另一方面,监管政策引导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使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升融资效率。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也强调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在当前加大直接融资的政策导向下,区域性银行既可借资本市场发展,又可深度参与资本市场,盛享资本市场发展红利。

    资管行业进入规范发展的新时期,为区域性银行提供了广阔蓝海市场。此前的银行资管由于刚性兑付、嵌套加杠杆等,具有较强的影子银行属性,偏离了代客理财的本质。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提出了期限匹配、破除刚兑、禁止通道业务等要求,商业银行应在2020年底过渡期结束之前完成资管业务的转型。目前银行资管行业处于转型阶段,部分银行资管规模显著下降。在这之前,区域性银行并非开展资管业务的主力军,存量不合规业务的压降压力较小。后资管新规时代,银行理财有望在代客理财的新轨道上重新出发。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增加,资管行业有望拥抱蓝海市场。区域性银行有望根据当地特色,建立起资管业务的先发优势。

2018H1上市银行表外理财余额:区域性银行并非理财业务主力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金融科技浪潮方兴未艾,区域性银行试错成本更低。金融科技的真正的推广时间为2015年左右,当时大量互联网金融公司同时出现并在市场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始得到广泛运用。下一阶段,金融科技有望步入智能化时期,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VR/AR等新技术有望驱动智能金融科技新时期到来。金融科技为区域性银行的顺利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金融科技能帮助银行挖掘潜在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经营效率并严格把控风险,是银行创新转型的引擎。此前,在金融科技领域投入较早、力度较大的银行主要是大型银行及股份行。作为后发者的区域性银行,有更低的金融科技试错成本。

    区域化经济合作有利于扩大区域性银行的经营范围,产业整合为银行业带来了全新的业务机会。近几年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区域合作提速,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先后被提出。2019年2月12日《青浦、吴江、嘉善2019年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公布,浙沪的区域一体化深度推进;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湾区城市之间的合作步入新时期。区域大发展给予了区域性银行扩大业务经营区域的可能,区域合作期间发生的产业转移和整合有望形成或强化区域特色产业,为当地银行提供了新的业务机会。

2015年以来区域发展三大国家战略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区域性银行借力资本市场的四大渠道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市场化基因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多元化股权结构,以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激活企业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引进战略股东,吸收股东的先进管理经验与优质禀赋,内化为自身竞争力。

    一方面,政策加大支持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强化市场化基因。2018年以来在加大国企改革方面重磅政策频出。2018年8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下发了《关于印发<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双百行动”正式启动。“双百行动”的百家央企和地方国企,将在2018-2020年期间实施“双百行动”,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实现突破。2018年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若干政策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积极支持央企和地方国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内容主要涉及国有资产定价、职工劳动关系、员工持股、集团公司层面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区域性银行所有制结构较多为地方国企,在本轮国企改革棋至中局的阶段,区域性银行作为地方国企的重要构成,有望提速改革,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等方面多有走出破局之路。我们观察股权结构多元、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性银行,如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均实现了较好的资产规模扩张与市场地位提升的路径。

    区域性银行也可在员工角度增强积极性,例如市场化薪酬引进人才以及员工持股制度等。我们观察上市区域性银行人均创利与人均费用关系,人均费用前五名的机构基本也为人均创利排名前列机构。金融具有典型的服务业“以人为核”特征,市场化的薪酬体系有助于吸引优质人才,提升人员稳定性与经营稳健性。另一方面员工持股也是区域性银行可以积极考虑的举措之一,金融业员工持股尚未实际启动,但在国企改革大潮下员工持股计划有望启动推进。区域性银行规模、机构、人员相对较少,核心骨干对于公司经营或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深入绑定员工与银行关联,并且全面激发员工积极性,有助于从根源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

2018年上半年上市区域性银行中人均费用最高前五名银行,人均创利也处于前列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另一方面,区域性银行也可通过引进战略股东,吸纳差异化禀赋与自身优势互补。区域性银行中较好的范例有南京银行引入法国巴黎银行、宁波银行引入华侨银行、常熟银行引入交通银行、成都银行引入丰隆银行等。引进战略股东可为区域性银行引入多方面资源,第一是股东的先进管理经验,如公司治理、战略规划、风险控制等方面,第二是股东的优质禀赋资源,如客户导流、平台与产品共享等。

区域性银行引入外资与战略股东主要案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新加坡华侨银行与宁波银行是战略股东与中型银行的优秀合作范例。新加坡华侨银行是亚洲领先的金融服务集团,全球百强银行之一,也是东南亚第二大的金融服务集团。华侨银行持有宁波银行20%股份,位列第二大股东。华侨银行为宁波银行提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零售银行、资金运营等多方面业务支撑,并且双方共同出资设立永赢基金等机构,在资金运营投资方面深度合作。宁波银行在战略股东的全方位支持下,已跻身为城商行龙头,基本面全方位优异。2018年ROE为18.72%,居于上市银行前列。资产质量稳健,2018年末不良率0.78%为上市银行最低,拨备覆盖率522%为上市银行最高,风险抵御能力充足,利润释放空间可观。

    区域性银行可利用资本市场加速补充资本,夯实基础。银行业迎来资本补充窗口期,并且这一轮监管尤其支持区域性银行。回顾银行业资本补充周期,也存在“淡季”和“旺季”,而决定周期的关键因素在于监管引导。资本密集补充周期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是2005-2007年银行上市周期,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均在这个阶段完成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第二是2010-2011年的银行配股周期,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在此阶段均实施配股计划,第三是2014-2015年以优先股与而二级资本债为主要工具的附属资本补充周期,五大行均实施优先股,多家股份行也参与资本补充;第四是2016年至今的多种工具资本补充周期,各类银行均有推进,区域性银行上市和资本补充进度显著提速。

商业银行的四次集中资本补充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可以看到前三轮密集资本补充周期均以大型银行为主,而2016年以来的这轮周期区域性银行资本补充支持力度显著加大。一是2016年区域性银行上市潮,二是2017年以来的区域性银行再融资。近期国常会、金稳委、央行定调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政策支持信号频出。并且该轮周期区域性银行受益程度明显增大。一是永续债的推出,过去其他一级资本补充仅能依靠优先股,但存在发行主体须为上市公司的限制,而永续债则可拓宽至非上市银行。二是2月14日发布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将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质量和规模作为中小商业银行发行股票的重要考量因素,重点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银行在本轮资本补充周期将更受益于政策红利。区域性银行在此窗口期顺势而为补充资本,是夯实核心竞争力不可多得的机遇。

    银行是资产驱动型行业,资本是资产扩张的关键制约。资本的差异对于银行基本面产生全方位影响,上市银行基本面总体优于非上市银行。由于上市银行的样本在逐步扩大,我们采用样本相对稳定的老16家上市银行作为上市银行样本。上市与非上市银行的核心差异在于再融资的渠道与便利性,而再融资对于银行基本面产生全面影响。首先,资本充实赋予银行资产扩张空间,带动盈利释放。其次,再融资面向监管的全方位考核,有助于银行持续规范内部经营,从合规、科学、精细化多角度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如下图所示,从2011年至今,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总体高于非上市银行,而近期上市银行利润增速的下挫也一定程度上受到监管引导调节利润增速的政策影响。并且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也显著由于非上市银行,截至2018年末商业银行总体的不良贷款比率为1.83%,2018年整体呈现抬升趋势,而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比率2018年稳中有降,由2017年末的1.60%降至2018年Q3末的1.55%。

    在当前资本补充的政策友好窗口期,合理利用政策红利补充资本,是区域性银行实现弯道加速的关键机遇。资本补充一方面直接提升区域性银行资产扩张空间,在宽信用周期抢占市场份额,以量的扩张驱动盈利释放。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IPO与再融资使得区域性银行经过监管体系的洗礼,内部经营管理全面优化,更为科学、合规、精细化地管理,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资本补充方案较为复杂,多数资本补充工具涉及股票与债券两个市场,需要银行与资本补充工具承销商(一般为证券公司)密切合作。承销商(证券公司)结合银行自身经营特点、发展需求以及监管环境与二级市场形势,为银行设计合意的资本补充方案,一方面资本补充规模符合银行的发展扩张需求,另一方面也重视择机择时发行,力求更为友好的监管环境,以及更为成本节约的市场环境。

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快于非上市银行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总体优于非上市银行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监管层近期在多场合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差异化银行体系,同时为保障金融系统良性运转,也提出个别机构可以试点破产退出机制,并明确主要采取兼并重组手段。差异化金融体系的建立和试点破产退出机制,对于区域性银行而言危与机并存。其中,“危”在于银行不再是“无坚不摧”的不能破产机构,而是根据经营与风险情况,有进有出。而“机”对于优质银行而言,则更为突出,即银行业的并购重组有望开启。我国的金融市场中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并购重组较为频繁,多家大型机构如中信证券多次在市场环境低迷时收购其他同业机构,获取差异化禀赋,并迅速扩大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目前银行业并购重组的闸门有望开启,我们认为这一趋势对于区域性银行的正面贡献最大。

    大型银行、股份行规模相对较大、网点覆盖密度较高、自身的内源经营禀赋较佳,对于一般性同业并购的诉求较弱。而区域性银行由于其属地经营、规模和资本限制,依靠经营积累和资本内部补充的内源扩张相对空间不足、节奏较慢。而并购重组的方式,第一可以使得区域性银行突破内源扩张的限制,快速实现规模和影响力的提升,第二可以突破属地的区域限制,实现跨区域经营,第三是通过精选标的获取差异化禀赋,与自身经营相互协同。我们参考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浪潮,发现其经历了并购重组、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完整周期,对于我国区域性银行发展借鉴意义突出。美国社区银行服务于特定区域,并非单指一个社区,规模一般较小,主要服务中小客户。截至2018年末,资产小于10亿美元的银行数量为4630家,较1985年下降了超过七成。并购浪潮下区域性银行快速吸收合并,小型机构倒闭、整合,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强者恒强格局更趋明朗。其中,也涌现了深耕社区银行业务、积极并购扩张,历经超过150年积累的全球顶级银行富国银行。

1985-2018年美国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银行数量持续降低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985-2018年美国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银行家数占比降低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并购重组对于区域性银行而言不单是实现经营跨越的助力,亦是在未来差异化金融体系下夯实经营基础、稳定立身之本的良策。可以想见未来区域性银行的机构数量和业务占比均会实现快速提升,这就意味着区域性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渐趋白热,两种银行将相对立于不败之地,一种是具有差异化禀赋、依托属地特色优势,如经济结构合理、当地居民与企业相对富裕等特征,另一种是资产规模较大、经营网点较广、业务模式较全面,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特质的银行。而差异化禀赋银行若规模较小,也容易受到大型银行、市场环境和技术迭代创新等的冲击。追本溯源,银行仍是规模经济的行业,体现在业务规模、机构规模、产品品类、技术手段等多项属性。并购重组是当前试点破产、强调开放、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大环境下,区域性银行实现立身、行稳、开拓之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本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并购重组处于初始阶段,并购重组作为复杂交易,需要优秀的财务顾问(证券公司)护航。优秀的财务顾问并购经验丰富、监管要求把握深刻、储备了丰富的并购标的库,可结合区域性银行诉求,提高并购重组交易的品质和效率。借力资本市场的方式还有资产证券化。在直接融资比重提升的大背景下,区域性银行可借助资本市场渠道,与证券公司合作加大资产证券化产品推进力度。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可以为银行腾挪资产额度,扩大信贷投放空间;另一方面也可加强银行资产的市场流动性,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有多方面提升银行综合竞争能力的功能。

    加速资管转型:强化合作推动转型,深度参与资本市场

    理财子公司这一全新牌照为区域性银行提供了分享资本市场发展红利的机遇。资管新规提出主营业务不包括资管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2018年12月《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出台,规定理财子公司可享受直接投资股票、销售起点降低、可发行分级产品等多项利好。截至2019年1月,共有江苏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长沙银行等若干家区域性银行决议拟成立理财子公司。理财子公司是银行直接参与资本市场、迎接直接融资大发展时代的重要渠道,区域性银行可抢占先机,在资管新时代实现理财业务的弯道超车,盛享资本市场发展红利。

部分区域性银行已决议拟设立理财子公司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转型存在挑战,这在区域性银行身上更为突出,寻求外部合作是实现快速转型的重要渠道。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业务面临净值化转型、专业化运作的考验。专业化运作的流程较复杂,包括资金募集、投资交易、估值核算、信息披露等诸多环节。以估值核算为例,过去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采取资金池模式,根据客户持有期限及预期收益给付资金,估值核算模式相对简单。净值化转型后,管理人需每日进行净值的披露和产品申赎,估值核算工作量将大幅提升。区域性银行若自建注册登记、估值信披业务运营系统,需要大量增加科技投入、配置较多专业人员,自建系统在初期运作还有较大操作风险,寻求外部合作是其快速转型的重要渠道。

银行理财子公司专业化运作流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为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运营服务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机构需要做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券商为合适的合作对象。单纯的科技公司无法理解商业银行净值化转型过程中的需求痛点,而一般金融机构则没有科技实力实现系统需求。净值化转型需要全方位的规划及分步实施的解决方案,合作机构需对行业转型发展有深刻理解。大中型券商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参与者,又具有较强的金融科技实力,是区域性银行的良好合作对象。

    区域性银行理财业务与券商的合作的主要模式可分为交易结算服务、研究服务、托管与运营服务三类。交易结算服务的主要内容为下达交易订单、清算交收、数据交换等;研究服务既包括专业的证券投资咨询,又包括资产配置与组合管理量化分析系统的建设。托管与运营服务则指券商将托管及运营服务业务系统直连对接银行资管系统,券商为银行提供清算、估值、信息披露及其他增值服务。华泰证券已和紫金农商银行、无锡农商银行、包商银行等区域性银行就净值型理财产品运营服务达成合作,为其提供的服务涵盖交易、托管、估值核算、信息披露、份额登记等,为短期内搭架系统压力较大的区域性银行提供了转型解决方案。

    面对金融科技浪潮,区域性银行可采取自主与引进同步进行的策略。一方面,充分利用外部已发展较成熟的技术。同时,在区块链、机器学习等前瞻性的金融科技领域,区域性银行可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借此实现弯道超车。当前,金融科技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助力区域性银行,包括稳定负债、高效配置资产。

大中型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先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负债端,区域性银行可利用金融科技创新产品,形成负债的闭环。当前存款的线上搬家趋势明显,存款流向线上渠道优势更强的大中型银行及货币市场基金,区域性银行在当地的网点优势削弱。区域性银行可以借助金融科技武器,加大线上产品的创新力度,进而将存款留于行内。如北京银行2015年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合作内容为“京医通”项目,“京医通”是北京市卫生局、市医院管理局与北京银行联合发行的实名制IC就诊卡,可在医院作为就诊卡使用,并实现小额支付功能。此次合作是“京医通”首次与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对接,打破了传统跨院诊疗系统不具备线上业务办理能力的困局。2001年北京银行经过公开竞标获得了独家承办北京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存储和结算业务的资格,在移动支付的新时代,北京银行与腾讯的科技合作,提升了创新产品“京医通”的便捷性,也有利于提高存款沉淀的稳定性。
资产端,在零售及小微业务经营中,可利用金融科技、大数据精准获客并有效控制风险。由于区域性银行的客群主体是小微企业或个人,金融科技可通过客户画像提高

    区域性银行的获客效率和风控能力。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银行提供了获客通道,银行获客不再依赖于物理网点,服务也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互联网降低甚至消弭了网点成本,银行获客边际成本降至很低。而科技时代的银行客户定位更精准,可集中资源分析特定客户的需求和特征,如对电子渠道的接受度、风险偏好等,能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和服务。以中原银行为例,其和蚂蚁金融、中原农险合作推出围绕农村客户的金融、生产、产品推广、生活消费、保险服务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保险”的创新合作模式,增强了金融获客与服务能力。

    大数据是银行风控的有力武器。传统的风控体系主要围绕央行征信数据等展开,审批过程耗时较长,且难以满足用户的多场景需求。而在风控系统中增加互联网大数据,可对用户贷款、消费、社交、娱乐等多维度变量进行补足,进而形成完整的用户画像,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互联网具有具有海量的用户数据和较先进的技术手段,区域性银行可与其加强合作以增强大数据风控能力。

    在参与资本市场的资产配置中,金融科技帮助科学决策。理财新规为银行开启了深度参与资产市场的通道。在参与资本市场的过程中,金融科技可帮助银行提升组合管理、量化分析能力。银行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市场因子分析、行业数据聚合、经营数据预测等,形成差异化投资因子,提升决策能力。投资组合建立之后,可结合情景分析的市场动态跟踪和智能配置,实现智能配置及调仓,使投资过程更高效、更全面、更准确。理财业务的投资量化分析系统未来也可拓展至银行表内资产配置。由于金融科技科学决策的专业性较强,而区域性银行的自身技术难以在短期内提高,利用金融科技提高资产配置能力的过程中可选择与具有较强金融科技实力的龙头金融机构,如大中型证券公司开展合作。

    除科技创新外,产品品类创新可帮助区域性银行突破只能做小微企业融资的局限。区域性银行受限于地域和规模限制,物理客群以小微企业为主。我们认为至少有四种方式可以丰富区域性银行业务品种。第一是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推动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第二是与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在获客、产品、业务模式多方面升级。例如区域性银行与零售龙头的合作模式,区域性银行聚焦于属地,具有网点密集、熟人经营的核心优势,与零售龙头诉求不谋而合。区域性银行与零售龙头合作,在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领域大有可为。第三是加强与政府机构的全面战略合作。过往大型银行与政府机构合作多聚焦于大型基建项目,区域性银行受限于规模与资本,难以分一杯羹。但政府需求多样化,区域性银行可在政府结算、税费收缴、系统服务等多方面着力,获取中间业务收入,优化收入结构。

    第四是与非银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产品。区域性银行可与非银金融机构合作,发行各类联名产品。例如与证券公司发行具有便捷股票账户三方存管结算功能的银行卡产品,尤其在牛市行情中预计将大幅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另外区域性银行也可与保险公司合作设计联名产品,发行具有保障功能的金融卡与投资产品,满足属地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除联名产品外,区域性银行也可与非银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拓宽产品体系。例如区域性银行具有熟人经营特征,在获客上具有先发优势,但是产品体系上或有一定不足。在此方面可借助非银金融机构的产品优势,向客户供应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优势互补,增强客户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全面提升了自身影响力。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本文采编:CY331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