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7年中国新材料行业市场规模3.1万亿元,细分市场表现突出,但增速近20%的背景下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图】

    新材料是我国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于支撑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将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新材料。
中国新材料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1)新材料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

    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强劲的发展态势,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未来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

    从新材料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上看,电池材料和光电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壁垒已经打开,即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在磁性材料、人工晶体、新能源材料等产业领域,国内企业依靠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不断完善,不但满足了国内发展的需求,在国际上也占据重要地位,一大批产品或企业开始对全球的产业产生重大的影响。超导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照明等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这些产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并基本与世界发展同步,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2)区域式发展模式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我国新材料产业开发区发展主要依托矿产资源、产业基础、技术与人才、区位及市场等,其中资源和产业基础为关键依托要素。有关数据表明,中国新材料产业基地近1/3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主要依托资源优势;而东部地区则主要依靠市场、技术与人才等要素。各地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和产业基地为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区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及分布各有优势、各有特色。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在主导产业中一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材料行业,并且在材料产业中的产值比重达到了50%以上,市场占有率则普遍高于全国市场份额的20%,个别行业如纺织和化纤占到了全国市场的50%左右,从发展势头上看,材料产业优势还在进一步扩张;珠江三角洲新材料产品行业集中度高,出口创汇能力较强,外向型特点突出,科技创新活跃。京津冀鲁地区是全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领域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这种在产业集聚背景下和区域分工是我国目前新材料发展战略的基本方向,以高速知识更新和高频技术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新材料产业,在通过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促进了具体行业的进一步创新。

    (3)上下游产业整合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新材料产业属于整个制造业上游产业,面对的下游产业广阔。如能源、汽车、建筑、计算机、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产业整合、共同发展的观点和模式,无论对上游的新材料产业还是对下游的各行业来说,都是促进需求、面向市场的双赢之策。

    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看,高新技术产业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增时代。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将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新材料必须与其它产业加快融合,形成更加合理的上下游产业链和多种形式的产业格局,不断提高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4)新材料产业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产品技术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作为新材料市场需求大、综合优势好的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国际新材料巨头产业转移的重要对象。拜耳、杜邦、GE等纷纷开始其在中国的战略布局,通过设立独资或合资公司,建设大型材料项目,力图在我国新材料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新材料企业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也在不断加大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和产业合作,借助国际力量来提升自己的竞争水平。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跨国公司在行业内建立联合的研究中心;促进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积极引进国外研究人才和团队,尤其是领军人物以及工程化技术人才的引进,在国内形成一批技术带头人。

    新材料产业总体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个重点方向。我国新材料产业起步晚、底子薄、总体发展慢,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瓶颈。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结构提升的关键期,加快发展新材料,对推动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新材料行业相关政策

文件名称
时间
发文机关
《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实施方案》
2014.10
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
《中国制造2025》
2015.5
国务院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
2015.09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3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稀土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6.10
工信部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6.10
工信部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16.12
国务院
《关于成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
2016.12
国务院办公厅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2017.01
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
《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12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
《关于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
2017.6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化工新材料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配套性强等特点,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支撑我国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重点关键领域,也是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我国新材料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发展形势良好。随着《“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国家层面战略规划的出台,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新材料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发展形势良好,目前产业规模约为3.79万亿元。新材料产业在金属材料、纺织材料、化工材料等传统领域基础较好,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

    2017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约3.1万亿元,同比2016年的2.65万亿元增长了16.98%,近几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0-2017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受政策推动以及市场需求影响,我国新材料产业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发展状态,尤其在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领域,产值从2010年的170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60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行业发展初具规模。

2010-2017年中国化工新材料行业产值走势图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新材料市场运行态势及战略咨询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有机硅行业产量约197万吨,进口约22万吨,出口约42万吨,国内有机硅行业表观消费量达到了177万吨。

2009-2017年中国有机硅行业供需平衡情况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我国合成材料产量快速增长,从2012年的9041.92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3437.5万吨,如下图所示:

2012-2017年中国合成材料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由于聚氨酯产品的优越性能以及节能环保的特性,其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我国聚氨酯产能不断扩张,我国聚氨酯产品(PU)产量增长迅速,2017年中国聚氨酯产量已经达到1189万吨,维持着7.28%的年复合增长率,产量仅位于三大合成材料(PP、PVC、PE)之后,而中国聚氨酯的产能根据上游最重要的两个原料的产能情况来看,2017年中国MDI的产能为343万吨/年,中国TDI的产能为84万吨/年。预计,2018年,我国聚氨酯产品的产量将超过1300万吨。

2008-2017年中国聚氨酯行业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我国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尚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从化工新材料领域来看,细分产品年产量均处在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是由于我国新材料市场起步较晚,整体技术表现层次不齐,导致新材料依旧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关键材料依赖进口

    尽管我国新材料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但新材料对外依存度很高。一是有些材料仍然停留在实验室技术研发阶段,国内尚未实现产业化,完全依赖进口,如超高纯度金属的溅射靶材、高纯度多晶硅等;二是国内拥有生产能力,但产量、性能和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如平板显示器所需要的基板玻璃、液晶材料、光学元件等关键材料大部分仍依赖进口,80%以上的高性能生物材料依靠进口。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技术发展主要以跟踪模仿为主,技术自主创新意识淡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成为制约当前新材料发展的重要问题。以“硅材料提纯—硅晶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的光伏产业链为例,其产业链上游的高纯度硅料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尽管我国作为太阳能电池第一生产大国,但由于我国多晶硅提纯技术缺失,我国光伏产业多数企业的业务主要是低附加值的“电池片生产”和“组件封装”,我国光伏产业处于有规模无技术的局面。

    3、研发投入有待提高

    从我国新材料领域创新资源投入来看,研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发人才的投入不足。我国新材料产业缺乏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尤其是缺乏创新型领军人物以及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此外,我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机制环境仍需改善。二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以我国硬质合金领域为例,其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3%,较高新技术型企业5%的比例低两个百分点。三是技术创新所用的试验设备、仪器等物品特别是专用设备的投入力度仍待加强,如由于高温测试仪、超声检测仪、氧氮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专用设备价格昂贵,投入严重不足。

    4、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我国已经建成一批新材料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建立了一批创新和创业服务平台,但公共服务平台仍需进一步完善。如研发平台所需的研发设备、人员队伍等配套能力有待加强;创新服务平台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家级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缺乏等。

    5、地方政府发展盲目封闭

    据统计,全国有超过80%的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发展规划中选择发展新材料产业,然而各地在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过程中,鲜见“创新”,多为“模仿”,以至于初步呈现多地新材料产业发展雷同的趋势。以稀土功能材料为例,目前全国约有19个稀土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相似,多以资源为核心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发展包括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抛光材料、稀土催化剂等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制品,这些稀土产业园区的建设目标也大多定位于“国内领先、区域一流”,这样的重复建设无疑会导致部分稀土功能材料产能过剩。

    7、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

    以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为例,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生产线,在单线产能、生产成本、单位能耗与产品性能等方面,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国外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型号的聚丙烯腈碳纤维,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而国内碳纤维产业化步伐才刚刚开始,很多高端产品还无法自主生产。关键技术装备没有取得突破是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如饱和蒸汽牵伸、宽口径高温碳化等装备,均是目前制约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关键装备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现阶段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进程、市场环境和技术实力,提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1、建立和完善相关体系标准

    完善新材料实验技术标准。整合梳理现有新材料分析方法、技术标准体系,解决标准间交叉重复、冲突问题,适时补充相关缺失项目,建立面向应用的材料指标体系标准。完善材料试验技术的计量标准,提升材料试验技术标准适用性。完善标准物质,支撑测量仪器校准、试验结果评价、产品质量控制等标准化和计量工作。建成全流程监测系统表征、质量控制标准系统和实验结果的实效性评价标准系统。

    2、营造自主开发的机制和环境

    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统筹,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各部门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的衔接,系统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管理、强化服务,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对地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信息引导。建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为行业规划、产业政策、重大工程等提供咨询建议。支持建立新材料行业协会和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联盟,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新材料研发、工程化、产业化与应用。

    3、争取和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加强国际新材料创新合作和政策法规等信息引导,鼓励新材料企业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新材料企业和研发机构,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技术产品升级和国际化经营,加快融入全球新材料市场与创新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拓宽新材料国际合作渠道,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新材料产业人才团队、技术资本、标准专利、管理经验等交流合作。支持国内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大型国际新材料科技合作计划,鼓励国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新材料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定期举办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

    4、加速新材料产业结构调整

    对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回转窑、干式磨机等水泥设备,市场前景良好、能迅速实现产业化的新技术和产品给予资金奖励;制定和完善新材料产品标准体系,及时将新材料的创新优势转变为标准优势,对企业标准采纳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给予资金奖励;支持鼓励公共设施建设积极采用新材料产品,在同等条件下,提倡优先选购和使用省内新材料产品,并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新材料领域开发的核心技术取得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前景好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加大对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5、加强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

    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完善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统筹需求导向与超前探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整合完善创新资源,依托重点企业、产业联盟或研发机构,组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测试评价及检测认证中心,建立新材料产业计量服务体系。统筹布局和建设材料基因工程重大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充分依托现有科研机构,组建材料基因工程专业化研究中心,形成重点新材料创新基础和开发共享的公共平台,降低新材料研发成本,缩短新材料研发应用周期。

    6、推进新材料产业升级

    要突破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技术装备制约,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先进轻合金材料等领域实现70种以上重点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建成与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工艺装备保障体系,建成较为完善的新材料标准体系,形成多部门共同推进、国家与地方协调发展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具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企业,实现新材料产业结构升级。

本文采编:CY245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新材料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新材料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新材料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九章,包含2019-2023年新材料产业上市公司运营状况分析,中国新材料产业投资分析,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