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日本动漫产业面向全民开发各类内容与衍生产品,动画播出、漫画销售、衍生品销售、动漫广告在日本随处可见,已影响到日本整个社会生活,形成了巨大的规模。
根据产业属性和特点,可以将动漫产业划分为产业核心层、产业外围层和相关产业层三个层次;核心层由动漫内容产品构成,外围与相关层则是基于动漫形象的庞大衍生产品集群。
动漫产业层次结构
动漫产业涉猎广泛,从全球经验看,可成为规模巨大的产业;美国与日本是公认的动漫大国和强国,以日本为例,仅漫画书刊市场规模就在4500亿日元以上,影视动画市场规模在2000亿日元以上,动漫形象授权商品的销售额在1.5万亿日元以上。
我国2012年动漫产业规模达760亿人民币,与美国、日本横向对比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国内动漫业产值现状与庞大的消费潜力并不匹配。
解析动漫产业各层次盈利模式,与动漫内容密切相关的核心层变现模式以内容销售(如图书、报刊销售,电影票房等),以及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播出的广告收入为主;基于动漫形象进行多元开发的外围层和相关层产品则拓展出更多与产品形态直接相关的商品、服务销售,旅游、授权等盈利模式。
动漫产业各层次盈利模式
层级 | 领域 | 盈利模式 |
核心层 | 动漫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 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等内容销售收入 |
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 | 播映收入、广告、票房、演出收入等 | |
网络动漫、手机动漫 | 广告、付费等 | |
外围层 | 动漫游乐园、主题公园、经纪代理服务、动漫广告、会展服务 | 旅游门票收入,广告、服务收入 |
相关层 | 文具、玩具、游戏机、服装、食品等衍生品,动漫软/硬件生产和销售服务 | 授权费,商品、服务销售 |
资料来源:产业信息网整理
参照美国与日本市场经验,在动漫产业庞大的生态体系下,依靠不同领域的优势均有能打造产品与盈利体系。美国的动漫产业主要由产业链完整的集团主导,以迪斯尼和孩子宝为代表;日本由于动漫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各环节公司分工明确,共享产业庞大规模。
迪斯尼的经营业务包括媒体网络、主题公园、影视制作、消费品、互动媒体几大领域,全面覆盖了动画制作、传播、衍生品授权和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但在收入与利润结构中,媒体网络与主题公园最为重要,体现出:具有优势媒体渠道的迪斯尼集团依托强大的媒体运营能力,使影视作品塑造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并在旅游等衍生项目中获得丰厚收益的盈利特点。
孩之宝则是以衍生产品销售为主要盈利模式,借助动漫影视作品的品牌效应提升主营产品价值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公司早在1964年即推出经典的“特种部队”(G.I.GOE)玩偶系列玩具;在1982年与Marvel漫画公司合作推出了《特种部队》系列的动画片和漫画书后,该玩具系列再度风靡。基于这一营销模式,公司连续推出了“小马宝莉”系列、“变形
金刚”系列等成功的产品。特别是与日本TAKARA公司合作推出的“变形金刚”系列短片玩具,使得公司立足动画产业,构建起一条由动画及动漫作品推动品牌玩具销售的产业链条。
2007年,公司与梦工厂合作推出《变形金刚》真人电影,创造了7亿美元全球电影票房,同年售出4.8亿美元的“变形金刚”系列玩具。2009年和2011年,《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和《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分别取得了8.3亿和1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同时变形金刚玩具销售收入分别达5.92亿美元和4.83亿美元。
日本动漫产业面向全民开发各类内容与衍生产品,动画播出、漫画销售、衍生品销售、动漫广告在日本随处可见,已影响到日本整个社会生活,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漫画出版—动画制作播出—版权授权—衍生品生产及销售—部分动漫作品外销授权—成功动漫产品的深度开发及新动漫产品开发—良性再循环”,极具品牌价值的可以开发具备混合消费模式的主题园区或主题店。以上模式是日本已经形成的产业模式,也是典型的以漫画为基础发展产业的模式。
在庞大的产业生态中,几乎没有一个日本动漫企业能在整条产业链上“通吃”,在以产品形象为基础、版权管理为核心、各得利益为动力的前提下,产业链各环节间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模式。漫画工作室、动画工作室、版权代理事务所、印刷出版企业、图书发行企业、电视台、杂志社、动漫衍生品生产、销售渠道等机构界限清楚,有各自范围内的工作目标,也有完善的合作机制。在创作队伍成熟、市场意识领先、产业链各环节良性互动等整体优势所孕育的繁荣的日本动漫市场中,各产业环节的公司在其专业分工领域精耕细作,得以在庞大的产业规模中获得其市场份额。


2025-2031年中国动漫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动漫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共十五章,包含2020-2024年中国动漫产业区域发展状况,国内外重点动漫企业竞争力分析,2025-2031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分析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