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中国地铁车辆国产化进程
年份 | 事件 | 影响 |
上世纪60 年代 | 建设北京地铁,自行研制出地铁车辆,采用蒸汽机车牵引 | 标志着我国掌握了地铁车辆总体设计技术 |
上世纪80 年代 | 从日本东急车辆引进3 辆地铁样车 | 充分吸收日本地铁车辆的经验 |
上世纪90 年代初 | 轨道交通建设得到迅速发展 | 车辆需求日益增长,国产化率不断提高 |
上世纪90 年代 | 上海、广州从德国批量进口地铁整车,进口车辆价格约为国产2-3 倍 | 把欧洲地铁车辆的设计理念和相关标准引入中国 |
1996 年 | 株洲电力机车和株机所成功研制AC4000 型内燃机车,是我国第一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开始采用电力机车牵引 |
1999 年 | 国家适时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全部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确保不低于70%” | |
2005 年 | 各城市地铁车辆的制造和采用的技术模式及标准不统一 | 建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标准体系 |
2007 年11 月 | 沈阳地铁2 号线1 期工程采购国产牵引传动系统和制动系统等核心部件 | 标志我国地铁车辆在牵引系统领域重大突破 |
2008 年9 月 | 首列自主研制的A 型车在株洲下线 | 标志我国成功实现世界最高端地铁车辆技术产业化 |
2010 年7 月 | 首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铁B 型车在北京地铁车辆装备公司下线 |
资料来源:产业信息网整理
一、60-70 年代——自主研发
1969 年我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在北京开通, 之后又开通了天津地铁、广州地铁、上海地铁。北京和天津地铁所使用的地铁车辆是由长春客车厂和北京地铁车辆厂自主研发生产的。
70 年代,我国逐步加强和扩大了国产地铁车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手段,开发和生产了包括向朝鲜出口的一大批国产地铁车辆新产品。
二、80-90 年代中——模仿吸收:
80 年代,为全面提高国产地铁车辆质量,从国外引进先进地铁样车,开发了安全可靠的主保护装置、陶粒砂地板结构、复合铝板内装、耐候钢车体结构、斩波调压等地铁车辆新技术、新材料、新部件。在此期间,开发和生产的DK8~DK16A 型地铁车,至今仍是北京地铁运行的主力。
三、90 年代中后期——技术引进:
1995 年-1997 年, 上海和广州相继引进德国地铁车辆。广州和上海1 号线依靠德国贷款进口制造地铁所需的机电设备。设备价格非常之高,致使当时地铁造价高达每公里6.63亿元。广州地铁2 号线由于实施了一系列国产化措施,每公里平均造价降至4.75 亿元。进口车辆优点是整体技术水平比北京和天津使用的国产车提升了一个层次;缺点是一次性投资较大、备品备件昂贵、维修困难等。对于地铁建设资金短缺的城市, 进口地铁车辆在成本上难以承受。
四、90 年代末——国产化:
1999 年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国产化的政策法规。2007 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地铁车辆牵引传动及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中标沈阳地铁2 号线120 辆地铁车辆招标。地铁车辆牵引传动及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是地铁车辆的核心部件,一直被国际跨国公司所垄断。此次中标车辆中,牵引传动及控制系统的国产化率从40%提高到71%,制动系统从全进口一跃为国产化率76%,车辆整体国产化率达90%,平均每辆车造价比沈阳1 号线降低了13.7%。


2023-2029年中国地铁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2023-2029年中国地铁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共七章,包含地铁行业周边商业潜力分析,中国地铁行业代表性企业分析,中国地铁行业投融资分析与建议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