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卫星发射行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国家安全层面,自主可控的卫星系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军事通信、导航定位和侦察监视提供关键保障。在经济发展领域,卫星应用已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命脉,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千行百业,遥感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应急管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24年中国全年累计入轨各类航天器(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共计257颗。其中,入轨通信卫星122颗,占比47%;遥感卫星117颗,占比46%;科学试验卫星10颗,占比3.89%;北斗导航卫星2颗,占比0.78%。2024年,中国民营火箭公司执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12次,其中: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1次,共发射卫星2颗;东方空间引力一号1次,共发射卫星3颗;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1次(失败);中科宇航力箭一号4次(3次成功,1次失败),共发射卫星26颗;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5次,共发射卫星22颗。在强劲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推动下,卫星发射行业保持稳健增长。数据显示,中国卫星发射行业收入从2019年的1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99%,预计2025年中国卫星发射行业收入将达到41亿元。
相关上市企业:航天动力(600343)、中国卫星(600118)、豪能股份(603809)、中天火箭(003009)、中国卫通(601698)、航天电子(600879)、上海沪工(603131)、北斗星通(002151)、航天智装(300455)、合众思壮(002383)等。
相关企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关键词:卫星发射行业发展历程、卫星发射行业产业链、卫星制造行业收入、全球卫星发射数量、全球及美国卫星发射服务业收入、全球及美国卫星发射合同签订数量、卫星发射行业收入、卫星发射行业发展趋势
一、卫星发射行业概述
卫星发射是指通过运载火箭或其他航天器将人造卫星从地球表面送入预定轨道的过程,包括发射场准备、火箭点火升空、星箭分离、卫星入轨等环节。卫星发射按照发射基点,可分为陆地发射和海上发射。
二、卫星发射行业发展历程
卫星发射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从最初的试验性研究到如今的商业化航天发射,人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当前,中国卫星发射行业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起步探索阶段、20世纪70-90年代的发展壮大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的成熟拓展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快速创新阶段。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商业化的加速发展,卫星发射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卫星发射行业产业链
卫星发射产业链的上游核心环节涵盖火箭与卫星的研发与制造,其中火箭制造作为整个产业的技术基石,深度融合了材料科学、动力工程、精密控制、电子信息等多个高科技领域的尖端成果。产业链下游则延伸至卫星在轨运行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轨道维护、状态监测、数据传输与控制,并进一步拓展至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与多元化应用,构建起从太空设施运营到地面数据服务的完整价值链。
卫星制造指卫星设计与制造,属于卫星系统的空间段,作为通信中继站,提供网络用户与信关站之间的连接。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以及商业航天的兴起,中国卫星制造行业收入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数据显示,中国卫星制造行业收入从2020年的7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06%,预计2025年中国卫星制造行业收入为166亿元。随着中国卫星制造行业收入的持续增长,将为卫星发射产业提供稳定而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动力。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卫星发射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四、卫星发射行业发展现状
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Sputnik 1)成功发射以来,人类便开启了载人航天时代。卫星,作为人类探索太空、拓展生存空间、增强认知能力的重要工具,其发射意义深远。在国家安全层面,卫星系统构建起全天候战略预警体系,并为太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在民生服务领域,卫星技术显著提升了全球通信、精准导航、气象监测等公共服务的覆盖广度与效能;在科技与产业维度,卫星发射牵引着新材料、高端制造、信息控制等前沿技术的集群式突破,催化出涵盖研发、制造、运营、数据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而在国际竞争格局中,成熟的卫星发射能力既是国家航天实力与科技主权的集中体现,也是参与太空治理、增强全球话语权的重要基石。当前,全球卫星发射显著加速。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卫星发射数量为2695颗,同比下降3.09%。其中商业通信卫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发射数量达2183颗,占总量的81%;商业遥感卫星位列第二,发射数量为216颗,占比达8%。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卫星发射服务业收入为93亿美元,同比增长30%。全球卫星发射次数为224次,相比2023年的190次增长17%。商业LEO卫星星座发射次数和美国“大规模弹性作战太空体系”(PWSA)LEO卫星星座数量增多是卫星发射服务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其中,美国卫星发射服务业收入占比65%,同比增长55.48%,卫星发射次数达到144次,其中包括SpaceX公司发射的89批次Starlink卫星。2024年全球22%的发射收入来自美国政府用户。政府用户仍然是全球卫星发射服务业收入的主要驱动因素,收入占全球发射收入的53%,与2023年基本持平。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国家停止了与俄罗斯的航天领域合作,2024年俄罗斯的卫星发射次数为0。欧洲的卫星发射次数仅为3次,较2023年同期增加1次。2024年5月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公司(ULA)的“火神-半人马座”(VulcanCentaur)、欧洲的阿里安-6(Ariane-6)和“织女”(Vega)火箭受技术风险等因素影响,首次飞行时间都有所推迟。
从卫星发射合同签约数量来看,2024年,全球卫星发射合同签订数量为35份,美国卫星发射服务提供商获得了其中的26份合同,其中美国的大型和中型火箭获得了18份合同,进行了44次发射。美国小型运载火箭获得了8份合同,进行了63次发射。美国的卫星发射合同不包括猎鹰-9(Falcon-9)火箭获得Starlink卫星的发射合同。欧洲获得了5份合同,发射次数为10次。小卫星搭乘发射合同促进了全球卫星发射合同数量增长。
卫星发射行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国家安全层面,自主可控的卫星系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军事通信、导航定位和侦察监视提供关键保障。在经济发展领域,卫星应用已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命脉,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千行百业,遥感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应急管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24年中国全年累计入轨各类航天器(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共计257颗。其中,入轨通信卫星122颗,占比47%;遥感卫星117颗,占比46%;科学试验卫星10颗,占比3.89%;北斗导航卫星2颗,占比0.78%。2024年,中国民营火箭公司执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12次,其中: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1次,共发射卫星2颗;东方空间引力一号1次,共发射卫星3颗;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1次(失败);中科宇航力箭一号4次(3次成功,1次失败),共发射卫星26颗;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5次,共发射卫星22颗。在强劲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推动下,卫星发射行业保持稳健增长。数据显示,中国卫星发射行业收入从2019年的1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99%,预计2025年中国卫星发射行业收入将达到41亿元。
五、卫星发射行业企业格局和重点企业分析
当前全球及中国卫星发射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竞争与协同发展的格局。在国际层面,以美国波音、SpaceX等为代表的企业凭借先进技术与丰富经验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市场,国有企业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依托深厚技术积累和系统化任务经验,持续发挥行业主导与支撑作用;与此同时,国内民营企业如星河动力、中科宇航等正快速崛起,专注于中小型火箭、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等细分领域,逐步形成对国有体系的有效补充。整个行业在国有与民营双轮驱动下,逐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多层次的协同发展生态,共同推动中国卫星发射能力不断提升。
1、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泵及泵系统、液力传动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工程项目的承揽,业务涉及矿山、能源、化工、水利、电力、冶金、消防、交通和军工等多个行业领域。公司为卫星发射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例如,陕西航天动力保障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5年7月27日18时03分,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25年8月17日22时15分,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陕西航天动力相关单位提供的火箭发动机助力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完成发射任务。从经营情况来看,2025年上半年,航天动力营业收入为3.28亿元,同比下降12.88%。
2、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主责主业,聚焦卫星通导遥一体化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各项科研生产任务。在卫星系统研制方面,2025年上半年,公司卫星系统研制任务有序推进,上半年成功发射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实践二十六号、张衡一号02星等5颗小卫星。其中,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张衡一号”02星是电磁类监测卫星,主要用于获取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科学数据,可为探索地震前兆信息、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同时,公司持续强化型号全过程风险管控,确保四维高景等数十颗卫星在研任务稳步推进,百余颗在轨卫星状态良好、运行平稳,公司持续加强在轨数据判读和应急响应处置,提升卫星在轨应用能力。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卫星宇航制造及卫星应用营业收入为12.81亿元,同比增长29.39%。
六、卫星发射行业发展趋势
1、发射服务模式向高频化与灵活响应转型
未来中国卫星发射将突破传统任务模式,形成以高频次、快速响应为特征的新型服务体系。随着中小型卫星星座组网需求激增,发射供给将从“单次定制”转向“批次化部署”,通过组批生产、滚动发射显著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入轨能力。发射流程将实现模块化重构,依托数字化协同平台优化任务规划、火箭测试与场箭对接环节,将任务准备周期压缩至新高度。这种转型要求运载火箭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性与在轨部署灵活性,推动形成“需求触发-快速集成-准时发射”的敏捷发射生态。
2、运载技术路线向可复用与智能控制演进
技术发展将聚焦运载器可复用与飞行智能控制两大方向。液体火箭将通过垂直起降、动力冗余等技术创新,实现一子级回收可靠性的持续提升与维护成本的显著降低。新型动力系统如液氧甲烷发动机将逐步成熟,为多次复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同时,飞行控制将从预设程序向自主决策演进,通过环境感知、在线规划与自适应控制算法,使火箭具备应对复杂工况的智能应变能力,全面提升发射任务的可靠性与适应性。
3、产业协同形态向开放融合与生态创新转变
卫星发射产业将打破传统封闭体系,形成跨领域开放协同的新形态。航天企业将通过技术转移、产能共享等方式,将发射服务能力赋能给商业航天公司与科研机构,构建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发射场功能将从单一保障向综合服务升级,整合测控、在轨管理等资源,形成“一站式太空交通枢纽”。更为深度的产融结合模式将涌现,带动发射保险、空间数据交易等衍生服务发展,最终形成以发射服务为枢纽、多产业协同创新的太空经济生态圈。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卫星发射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卫星发射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卫星发射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共十一章,包含中国卫星发射行业重点企业推荐,2026-2032年中国卫星发射产业发展前景与市场空间预测,2026-2032年中国卫星发射行业投资机会及风险分析等内容。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