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随着全球贸易的复苏和航运市场的繁荣,2024年,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销售收入为710.09亿元,同比增长14.53%。从技术领域来看,2024年,中国在高端船舶领域实现了多项重要突破,如成功交付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AL SHELILA”,打破了韩国等国外船企在高端LNG船市场的垄断。此外,中国还在智能船舶、绿色船舶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集成传感器、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船舶航行、管理、维护保养等方面的智能化控制,提高了船舶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相关上市企业:中国船舶(600150)、中国重工(601989)、中船科技(600072)、中国动力(600482)、中船防务(600685)
相关企业:湖南华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众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海融合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宁波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墨龙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高技术船舶、高技术船舶市场规模、高技术船舶行业现状、高技术船舶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述
高技术船舶是采用各种高技术、特种技术和尖端技术而设计制造的各种类型船舶的总称。其基本特点包括具有世界船舶先进技术水平、特殊技术性能和高附加值,属于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和资金密集的新型船舶和未来型船舶。这类船舶通常融合了新型材料应用、节能减排技术、智能控制系统、自动化操作等先进技术,在性能、环保、安全及经济性方面表现优越。按用途分类,高技术船舶可以分为运输类、工程类、科考与特殊用途类、客运类等高技术船舶。
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年至1960年的奠基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以军用船舶为主,民用船舶工业发展滞后。在苏联的技术援助下,中国船舶工业奠定了现代化基础。1953年,中苏签订“六四协定”,引进苏联军用舰艇制造技术,建造了多艘当时较为先进的战斗舰艇。同时,船舶科研设计机构和学校逐步建立,船舶工艺从传统的铆接向焊接转变,造船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
1961年至1978年的体系完善阶段,苏联中断技术援助,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中国船舶工业克服困难,自力更生,成功研制出核动力潜艇、导弹驱逐舰等第一代战斗舰艇和特种船舶。196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同时,中国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建立了以大连、天津、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大型船舶造修基地。
1979年至1999年的技术引进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确立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出口打进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生产设备,中国船舶工业逐步具备了建造符合国际规范和标准的船舶能力。1980年,中国船舶工业出口船舶2.34万吨,到1994年,中国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造船国家。这一时期,中国船舶工业在技术、标准、设施、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自主设计开发能力逐步提升。
2000年至201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船舶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主要任务是提升能力、扩大规模。中国船舶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02年,中国交付了30万吨级超大型油船“伊朗·德尔瓦”号,标志着中国具备自主建造超大型油船的能力。2008年,中国自主建造的14.7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大鹏昊”号交付,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此外,中国在3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2010年至今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船舶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船舶工业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例如,中国成功设计建造了40万吨级矿砂船、10000箱级及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2024年,中国船舶工业整体规模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产业国际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此外,中国船舶工业在智能化、绿色环保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三、行业产业链
高技术船舶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船舶配套设备、船舶设计等,其中,原材料主要包括钢材(如钢板)、有色金属和化工材料等。船舶配套设备涉及发动机、导航设备、通信设备等关键部件,船舶设计包括船舶的整体设计和细节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动力性能、运力空间、环保标准等因素。产业链中游为高技术船舶生产制造环节。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包括航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装备、船舶服务等。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
四、相关政策
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在政策引导下,正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形成以国家战略为引领、地方配套政策为支撑、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立体化发展格局。2025年4月,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绿色低碳船舶发展。报废更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营运船舶,大力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探索标准化燃料罐、箱式电源等可移动船舶设备共享共用,支持内河船舶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积极推动电力、液化天然气(LNG)、生物柴油、绿醇、绿氨、绿氢等清洁能源在船舶上应用。该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正式迈入以绿色低碳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产业链协同为支撑的新发展阶段。
五、行业现状
根据中船协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船舶造船完工量为48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85%;新接订单量为113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8.78%;手持订单量为20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74%。从全球市场份额来看,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7%、74.1%和63.1%,充分展现了中国船舶工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强大竞争力。特别是在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方面,中国均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显示出全球船东对中国船舶工业的高度信任和认可。其中,高技术船舶的交付能力同样令人瞩目。以上海三大船企为例,2024年累计交付的69艘船舶中,中高端船型占比高达98%。特别是沪东中华交付的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运输船,以及承接的卡塔尔“百船计划”中的24艘超大型LNG船订单,标志着中国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随着全球贸易的复苏和航运市场的繁荣,2024年,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销售收入为710.09亿元,同比增长14.53%。从技术领域来看,2024年,中国在高端船舶领域实现了多项重要突破,如成功交付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AL SHELILA”,打破了韩国等国外船企在高端LNG船市场的垄断。此外,中国还在智能船舶、绿色船舶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集成传感器、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船舶航行、管理、维护保养等方面的智能化控制,提高了船舶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六、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的企业竞争格局呈现出龙头企业主导、新兴企业崛起、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如沪东中华造船、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等,在手持订单量和技术实力上占据显著优势。例如,沪东中华造船不仅手持订单量排名第一,还成功交付了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运输船,标志着中国在高端LNG船建造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民营龙头企业如扬子江船业和新时代造船也表现出色,分别在手持订单量上排名第二和第三,显示出民营企业在高技术船舶领域的强劲竞争力。新兴企业如山东航宇船业和中威公司等,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转型,在内河船舶、高端海工装备和绿色船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山东航宇船业拥有73项专利,并建成多个研发平台,成功研制中国首艘氢能源船,成为内河船舶智能制造的新标杆。中威公司则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功应用国产碳纤维材料制造高端客船,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的核心上市企业,在高技术船舶领域展现出卓越的研发实力与市场领导力。2024年,公司手持订单排期已至2028年,覆盖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集装箱船等高端船型,市场份额稳居全球前列。其技术突破尤为显著:成功交付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运输船,打破韩国长期技术垄断;承接卡塔尔能源公司18艘超大型LNG船订单,总价值高达400亿元,标志着中国在LNG船建造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此外,公司研发的2.3万箱LNG双燃料超大型集装箱船,通过自主研制的双燃料低速机,实现单箱航运成本降低2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近85%,引领全球超大型集装箱船绿色发展潮流。2025年一季度,中国船舶营业收入为158.58亿元,同比增长3.85%;归母净利润为11.27亿元,同比增长180.99%。
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民营船企,在高技术船舶领域同样取得瞩目成就。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达265亿元,净利润66亿元,手持订单排期至2030年,其中清洁能源船订单占比高达74%,彰显其绿色转型的决心与成效。技术层面,公司成功建造全球最大700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40000立方米双燃料液化石油气(LPG)/液氨运输船,并交付首艘17.5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填补江苏造船业空白。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突破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和液氨运输船(VLAC)建造技术,成为国内首家进军该领域的民营船企,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在战略布局上,扬子江船业投资30亿元建设扬子泓远绿色高技术清洁能源船制造基地,专注VLAC、VLEC等高端船型生产,预计年产值超100亿元。公司推动智能化转型,引入5G、工业互联网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同时优化订单结构,2024年新接订单中84%为清洁能源船型,包括LNG、甲醇双燃料船,顺应全球航运业低碳化趋势。
七、行业发展趋势
1、绿色低碳技术主导产业升级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2024年,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78.5%,覆盖LNG、甲醇、氢燃料等全谱系动力类型。例如,沪东中华造船交付的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运输船,采用双燃料低速机,氮氧化物排放量较传统燃油船减少85%;扬子江船业建造的700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通过甲醇/LNG双燃料系统实现单箱碳排放降低40%。政策层面,《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明确要求,到2025年绿色船舶订单占比超60%,推动行业全面淘汰高耗能老旧船型。此外,江苏、上海等地试点内河船舶电动化,如“领航之星”纯电池推进船已投入长江运营,年减排二氧化碳超千吨,标志着绿色动力技术从沿海向内河加速渗透。
2、智能化技术重构产业生态
智能化已成为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突破高端市场的核心驱动力。典型案例包括大连海事大学“新红专”号智能实训船,集成5G通信与AI决策系统,实现自主避碰与远程监控;江南造船研发的智能能效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航线,使超大型集装箱船单航次油耗降低15%。工信部《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实现5G在智能船舶领域的全覆盖,推动无人船队、港口自动化等场景商业化落地。例如,青岛港已部署智能拖轮集群,作业效率提升30%,人力成本下降40%。
3、高端制造与全球产业链整合
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正通过高端船型突破与产业链协同,重塑全球竞争格局。2024年,中国承接全球74.1%的高技术船舶订单,包括超大型LNG船、豪华邮轮等。例如,中国船舶集团与卡塔尔能源签订18艘27.1万立方米LNG船订单,总价400亿元,打破韩国长期垄断;扬子江船业交付首艘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产业链协同方面,上海外高桥造船联合研发中心攻克大型邮轮薄板焊接技术,缩短建造周期20%;长三角区域建立绿色燃料供应体系,支持高技术船舶出口,2024年江苏绿色船舶出口额同比增长65%。此外,行业龙头通过并购整合提升集中度,如“中国神船”合并后资产规模达3762亿元,手持订单排期至2028年,进一步巩固全球领先地位。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共十四章,包含2025-2031年高技术船舶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高技术船舶行业投资战略研究,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