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研判2025!中国社区体育行业产业链、投资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投资活跃需求多元共振,全民健身生态重构催生行业新动能[图]

内容概况:中国社区体育行业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呈现出设施网络加速成型、服务模式创新升级、产业生态深度融合的显著特征。在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行业投资活跃度持续提升,2024年,中国社区体育投资金额为195.96亿元,同比增长14.73%。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从顶层设计层面强化设施供给、赛事组织与服务保障;地方政策创新加速落地,如《关于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的通知》等文件,推动体育消费场景与城市功能空间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居民健康意识觉醒与政策扶持形成共振,催生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智慧化改造、运营服务创新等多元化需求。


相关上市企业:中体产业(600158)、力盛体育(002858)、舒华体育(605299)、金陵体育(300651)、英派斯(002899)、莱茵体育(000558)


相关企业:上海宏奥体育设施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天昊宇泽体育设施工程有限公司、河北胜川体育器材制造有限公司、盐山广胜体育器材有限公司、温州星宝游乐设备有限公司、舒华体育股份有限公司、英派斯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创草坪股份有限公司、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体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社区体育、社区体育市场规模、社区体育行业现状、社区体育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述


社区体育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依托社区空间及资源,通过组织化或自发性的体育活动,满足居民健身需求、促进身心健康、增强社区凝聚力的公共服务形式。按功能分类,社区体育主要分为健身型社区体育、竞赛型社区体育和综合服务型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分类


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社区体育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986年至1995年的自发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单位体育的职能逐渐转移到社区。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以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的体育活动。1990年,天津市河东区二里桥街最先提出“社区体育”这一概念。1991年,原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全国部分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


1995年至1997年的政府宣传阶段,1995年6月,国务院颁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社区体育”,强调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1996年11月,国家体委召开第一次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对社区体育的概念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研讨。1995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从法规上对社区体育工作给予了正式说明。


1997年至2008年的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11月,原国家体委颁发《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试行)》。2000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社区体育设施建设。2003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通知开展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2005年9月,建设部等部门下发《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规范了社区体育设施用地。


200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加大了对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力度。2009年,总局修订完善了相关评定办法和标准,推动社区体育设施的普及。2010年后,社区体育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智能健身设备、线上课程等新兴业态涌现。2025年,全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已超过95%,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参与率达75%。《全民健身计划(2025-2030年)》明确提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成为重点投入方向。

中国社区体育行业发展历程


三、行业产业链


社区体育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与设施建设、体育用品与器材制造、赛事IP与内容生产、专业人才与培训等,其中体育场馆与设施建设涵盖社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体育用品与器材制造主要包括生产运动服装、健身器械、智能设备等,赛事IP与内容生产包括职业联赛(如CBA)、大众赛事(如马拉松)及原创赛事IP的运营,专业人才与培训提供体育指导员、教练员培训,解决行业人才短缺问题。产业链中游为社区体育服务运营环节。产业链下游为社区居民与体育爱好者。

社区体育行业产业链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社区体育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根据国家体育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体育场地数量为484.17万个,同比增长5.42%;体育场地面积为42.3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91%。场地数量增速领先面积增速,表明增量资源更多向小型化、社区化设施倾斜。如健身路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智能健身驿站等小型化设施成为增长主力。这类设施单场地面积小但布局灵活,可嵌入社区公园、楼宇间隙、高架桥下等“金角银边”空间,有效缩短居民健身半径。例如,上海市通过改造屋顶空间、利用高架桥荫,累计建成社区健身步道近2000条,形成“1公里健身圈”。此类设施单场地面积小但数量多,可快速填补服务盲区,推动体育参与便利化。

2018-2024年中国体育场地及面积情况


四、行业现状


中国社区体育行业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呈现出设施网络加速成型、服务模式创新升级、产业生态深度融合的显著特征。在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行业投资活跃度持续提升,2024年,中国社区体育投资金额为195.96亿元,同比增长14.73%。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从顶层设计层面强化设施供给、赛事组织与服务保障;地方政策创新加速落地,如《关于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的通知》等文件,推动体育消费场景与城市功能空间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居民健康意识觉醒与政策扶持形成共振,催生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智慧化改造、运营服务创新等多元化需求。

2016-2024年中国社区体育投资金额情况


五、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中国社区体育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主体并存、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的特点。在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巨头与新兴企业展开差异化角逐。头部企业如中体产业、力盛体育等上市公司,凭借资金与资源优势,通过品牌连锁与数字化平台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化效应。新兴企业如乐刻运动,则以“24小时智能健身房”模式切入,通过低成本、高便利性吸引用户,实现差异化突围。此外,腾讯体育等互联网平台依托社交与内容生态,整合赛事直播、社区互动与电商功能,构建闭环生态,形成跨界竞争力。

中国社区体育行业代表性企业简介


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体育总局控股的上市公司,在社区体育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与市场影响力。公司以“体育+”多业态融合为核心战略,通过场馆运营、赛事活动、体育培训等业务板块,深度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在社区体育场馆运营方面,中体产业依托全国性布局优势,在河北雄安、浙江金华、广东中山等地连续中标体育场馆咨询服务项目,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场馆利用效率。同时,公司积极拓展“体育+地产”模式,开发奥林匹克花园等主题社区,将体育设施融入居民生活场景。数字化转型方面,中体产业构建数字体育平台,运用AI、大数据等技术优化场馆预订、运动指导等服务体验。例如,其开发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项目,通过智能化设备为居民提供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方案。2024年上半年,中体产业体育业务营业收入为6.88亿元,同比增长25.49%;毛利率为23.81%,同比增加1.57个百分点。

2018-2024年上半年中体产业体育业务经营情况


力盛云动(上海)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IP引领,数字驱动”为战略,在社区体育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作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公司通过赛事IP运营、数字化平台与空间服务,构建全民健身服务生态。其数字化业务主要围绕“全民健身”、“体育教育”、“人工智能数字体育”三大赛道展开。公司采用“流量运营+数字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如APP应用程序、AI+VR+IOT(物联网)、实时传输等,持续探索数字化运动领域。2024年,力盛体育体育业务营业收入为4.36亿元,同比增长10.62%;体育业务毛利率为22.91%,同比增加1.65个百分点。

2020-2024年力盛体育体育业务经营情况


六、行业发展趋势


1、政策驱动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构建智慧社区体育新生态


在国家政策与科技革命的双重赋能下,中国社区体育行业正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演进。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25-2030年)》,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数字化全民健身服务平台”的目标,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体育场景深度融合。例如,东莞“9P智慧社区体育公园”通过部署智能足球、篮球、网球等运动系统,结合无人化值守与数据监测平台,实现运动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用户活跃度较传统场馆提升50%。此类模式不仅优化了运动体验,更通过AI算法为用户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使科学健身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生活。


与此同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家发改委明确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要求2025年社区体育专项资金年增长率不低于12%,并通过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这一举措直接推动了智能健身路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新型设施的普及。例如,成都、上海等地试点“社区卫生中心+体育设施”联动模式,配备运动处方师,将体医结合纳入基层健康服务体系,标志着社区体育从“设施覆盖”向“服务精准化”的跨越。


2、服务场景多元化,产业融合催生万亿级新市场


随着居民健康需求升级,社区体育服务正从单一健身功能向“体育+健康管理+社交+商业”的复合生态转型。针对老龄化社会,青岛、南京等地推出适老化智能健身设施,结合穿戴设备监测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形成“预防-干预-康复”闭环。同时,青少年体适能培训、亲子运动课程等细分领域快速崛起,头部机构通过“课程+赛事+装备”一站式服务抢占市场份额。


产业融合成为关键突破口。成都世运会通过“赛事+文旅”模式,带动周边消费增长;海南、广东等地开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带动体育旅游增长。此外,“体育+教育”模式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达80%,通过错时共享缓解用地紧张问题。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行业边界,更催生了康复训练、赛事IP运营等高附加值业态。


3、市场下沉与区域均衡,激活城乡消费新动能


政策红利持续向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倾斜,成为社区体育行业的新增长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到2025年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超95%,并通过“15分钟健身圈”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达484.17万个,但农村地区仍存在显著缺口。为此,政府推动“金角银边”空间利用,将城市边角地、闲置厂房改造为社区体育公园,同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农村全民健身中心。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社区体育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407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社区体育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社区体育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社区体育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共十一章,包含2020-2024年中国社区体育产业重点地区发展规划分析,中国社区体育产业投资潜力及风险预警,中国社区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