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告著作权归智研咨询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或输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任何未经授权使用本报告的相关商业行为都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
若征得智研咨询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智研咨询”,且分析观点以智研咨询官方发布的内容为准,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删减、增添、拼接、演绎、歪曲等。因不当使用而引发的争议,智研咨询不承担因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并保留向相关责任主体进行责任追究的权利。
- 报告目录
- 研究方法
由智研咨询专家团队精心编制的《2023-2029年中国肉牛养殖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肉牛养殖行业未来的市场走向,挖掘肉牛养殖行业的发展潜力,预测肉牛养殖行业的发展前景,助力肉牛养殖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告》从2022年全国肉牛养殖行业发展环境、上下游产业链、国内外基本情况、区域市场、竞争格局等角度进行入手,系统、客观的对我国肉牛养殖行业发展运行进行了深度剖析,展望2023年中国肉牛养殖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是系统分析2022年度中国肉牛养殖行业发展状况的著作,对于全面了解中国肉牛养殖行业的发展状况、开展与肉牛养殖行业发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可供从事肉牛养殖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产业企业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我国肉牛养殖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商业化发展初期(1979年~1990年) 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人们开始逐渐将传统役用牛转为肉牛养殖,并逐渐引进优良牛品种对本地牛进行改良。1979年国家开始投资建设肉牛生产基地。为了加速牛改良工作的进展,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144个养牛基地县,逐渐形成了以饲养役用牛(农民耕地)为主,肉用牛为辅的生产格局,如河北省廊坊地区的北三县(大厂、香河,三河)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
快速发展期(1991年~2006年) 国家为了扶持肉牛业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农村发展“秸秆畜牧业”,肉牛的饲养逐渐从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的地区转向秸秆资源丰富的中部平原和东北地区。进入 21 世纪,国内西南和西北地区的肉牛养殖开始逐渐发展。1991年起,肉牛养殖业开始快速增长,出现了千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比较完整的肉牛生产环节渐渐形成。至2006年全国肉牛出栏量达4226.82万头。其中,肉牛产量增加主要得益于品种改良工作取得成效;如对草原红牛、新疆褐牛,西杂黄牛等的改良是我国现代肉牛业的品种基础。
调整发展期(2007年至今) 自 2007 年至今,农业部、财政部对肉牛规模化养殖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受到中国肉牛养殖成本上升等影响,散户加快退出市场,中国的肉牛存栏量于2010~2018年处于低谷期。2017年以来我国牛肉消费量爆发式增长,各路资本大批量集中涌入肉牛养殖业,肉牛养殖商业化生产步伐加速,规模养殖企业不断涌现,规模化生产比重快速提升,使得后期国内肉牛养殖量呈现恢复性增长。
最近10多年以来我国牛存栏量基本保持在1亿头以下。2016年是我国牛存栏数最低的一年,2016年牛存栏量为8834万头,牛出栏量为4265万头。最近6年,随着商业资本的进入,我国规模化养殖场数量增加,科学化养殖带来效率的提升,我国牛存栏数和出栏数呈现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牛存栏量为10216万头,牛出栏量为4840万头。
目前,我国肉牛养殖生产现状是广大农户分散饲养为主,小规模饲养和中等规模育肥场育肥为辅,大规模的饲养育肥很少。目前,我国肉牛养殖行业集中度较低,大型企业如重庆恒都、华凌农牧、鹏欣富盛、天莱牧业等虽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远未形成具有全国优势的大型集团。我国牛肉市场容量广阔,各大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非常低,肉牛养殖还处于群雄争霸阶段,尚未有养殖巨头呈现,各个规模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并不激烈。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牛肉食品在膳食结构中的消费比重持续上升,近年来我国从国外进口牛肉量持续攀升。为提高牛肉自给率,国家对肉牛养殖实施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支持政策,这为肉牛养殖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大量行业外资本进入养牛业。预计未来大规模肉牛饲养场企业会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及先进的技术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并推出越来越多的优质及特级牛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