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2-2028年中国碳中和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机会预测报告
碳中和报告
分享:
复制链接

2022-2028年中国碳中和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机会预测报告

发布时间:2021-04-10 08:52:24

《2022-2028年中国碳中和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机会预测报告》共十八章,包含国内外企业碳中和布局情况,2017-2021年碳中和目标下投资机会分析,2022-2028年中国碳中和发展趋势和前景预测等内容。

  • R944333
  • 智研咨询了解机构实力
  • 010-60343812、010-60343813、400-600-8596、400-700-9383
  • sales@chyxx.com

我公司拥有所有研究报告产品的唯一著作权,当您购买报告或咨询业务时,请认准“智研钧略”商标,及唯一官方网站智研咨询网(www.chyxx.com)。若要进行引用、刊发,需要获得智研咨询的正式授权。

  • 报告目录
  • 研究方法
内容概况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2-2028年中国碳中和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机会预测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碳中和行业市场发展环境、碳中和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碳中和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碳中和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碳中和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碳中和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碳中和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碳中和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

第一章 碳中和及碳达峰基本概述

1.1 碳中和概念界定

1.1.1 气候目标相关概念

1.1.2 碳中和科学含义

1.1.3 碳中和实现意义

1.1.4 碳中和根本要求

1.1.5 碳中和推进路径

1.2 碳中和愿景

1.2.1 碳中和愿景基本概述

1.2.2 碳中和愿景根本影响

1.2.3 碳中和愿景机遇挑战

1.3 碳达峰概念界定

1.3.1 碳达峰基本含义

1.3.2 碳达峰政策内涵

1.3.3 碳达峰内在逻辑

1.3.4 碳达峰战略意义

第二章 2017-2021年全球碳中和战略分析

2.1 全球碳中和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2.1.1 国际气候行动进展情况

2.1.2 国际气候行动的影响

2.1.3 全球碳中和战略背景

2.1.4 全球碳中和发展历程

2.1.5 各国碳中和战略布局

2.1.6 全球碳中和技术部署

2.1.7 全球碳中和推进路径

2.1.8 全球碳中和经验启示

2.2 全球碳中和建设方略分析

2.2.1 国家层面

2.2.2 城市层面

2.2.3 行业层面

2.2.4 个人层面

2.3 全球碳中和战略企业实践进展

2.3.1 科技企业

2.3.2 石油公司

2.3.3 金融机构

2.3.4 对我国的启示

2.4 美国碳中和战略布局

2.4.1 碳中和战略背景

2.4.2 碳中和战略部署

2.4.3 碳减排效果显著

2.4.4 碳中和战略挑战

2.5 欧洲碳中和战略布局

2.5.1 碳中和布局优势

2.5.2 碳中和相关政策

2.5.3 碳中和基本布局

2.5.4 碳减排主要措施

2.5.5 碳排放管理成果

2.5.6 碳排放交易体系

2.5.7 碳中和战略挑战

2.5.8 碳中和战略目标

2.6 亚洲碳中和战略布局

2.6.1 日本

2.6.2 韩国

2.6.3 新加坡

2.6.4 新西兰

2.6.5 澳大利亚

第三章 2017-2021年中国碳中和发展环境

3.1 经济环境

3.1.1 宏观经济概况

3.1.2 工业运行情况

3.1.3 转型升级态势

3.1.4 宏观经济展望

3.2 社会环境

3.2.1 人口规模与构成

3.2.2 城镇化发展水平

3.2.3 居民收入水平

3.2.4 居民消费水平

3.3 能源环境

3.3.1 能源生产规模

3.3.2 能源消费规模

3.3.3 能源消费结构

3.3.4 清洁能源消费

3.3.5 能耗强度分析

3.3.6 能源总体投资

3.3.7 能源新兴技术

3.4 技术环境

3.4.1 碳中和亟需科技支撑

3.4.2 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要求

3.4.3 技术发展总体目标路径

3.4.4 碳中和愿景下科技发展建议

第四章 2017-2021年中国碳中和政策分析

4.1 碳中和政策体系

4.1.1 政策历程

4.1.2 政策汇总

4.1.3 政策体系

4.1.4 行业标准

4.2 碳中和政策成果

4.2.1 中央层面

4.2.2 部委层面

4.2.3 地方层面

4.2.4 细分领域

4.3 重点碳中和政策解读

4.3.1 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

4.3.2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

4.3.3 应对气候变化指导意见

4.3.4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4.4 碳中和政策建议分析

第五章 2017-2021年中国碳中和战略分析

5.1 2017-2021年中国碳排放综况

5.1.1 碳排放总量规模

5.1.2 碳排放下降斜率

5.1.3 碳排放结构分布

5.2 2017-2021年中国碳中和战略发展状况

5.2.1 碳中和基础优势

5.2.2 碳中和发展历程

5.2.3 碳中和环保需求

5.2.4 碳中和实践进展

5.2.5 碳中和园区落地

5.2.6 碳中和发展挑战

5.2.7 碳中和发展机遇

5.3 2017-2021年中国碳中和战略实现基本路径

5.3.1 森林碳汇

5.3.2 负碳科技

5.3.3 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5.3.4 电力装机清洁化

5.3.5 终端能源电气化氢能化

5.3.6 工业过程脱碳与工艺变革

5.4 2017-2021年各省碳中和战略实践进展

5.4.1 明确战略目标

5.4.2 供给侧层面

5.4.3 需求侧层面

5.4.4 提高能耗降低要求

5.4.5 生态碳汇与低碳技术

5.5 2017-2021年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分析

5.5.1 CCUS发展形势

5.5.2 CCUS发展现状

5.5.3 CCUS项目成本

5.5.4 CCUS发展重点

5.6 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

5.6.1 排放路径

5.6.2 技术路径

5.6.3 社会路径

5.7 中国碳中和建设问题和推进策略

5.7.1 实现碳中和任务艰巨

5.7.2 碳中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5.7.3 碳达峰碳中和实现方式

5.7.4 实现碳达峰重点任务

5.7.5 加快各领域深度脱碳

5.7.6 多措并举推进碳减排

第六章 碳中和对环保行业的影响分析

6.1 环保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6.1.1 碳中和下环保行业政策环境

6.1.2 碳中和下环保产业需求分析

6.1.3 碳中和下环保行业投资框架

6.1.4 碳中和下环保产业投资规模

6.2 碳中和下垃圾处理行业发展分析

6.2.1 碳中和下垃圾焚烧技术发展

6.2.2 碳中和下垃圾处理企业合作

6.2.3 碳中和下垃圾分类区域实践

6.2.4 碳中和下垃圾处理对策建议

6.3 碳中和下环境监测行业发展分析

6.3.1 碳中和对环境监测的影响

6.3.2 碳中和下环境监测企业布局

6.3.3 碳中和下环境监测发展前景

6.4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行业发展分析

6.4.1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能耗情况

6.4.2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技术发展

6.4.3 碳中和目标下污水处理厂转型

6.4.4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发展对策

6.5 碳中和下污泥处理行业发展分析

6.5.1 碳中和下污泥处理基本概述

6.5.2 污泥处理碳排放核算关键要素

6.5.3 污泥主流处理工艺碳排放差异

6.5.4 碳中和下污泥处理发展方向

6.6 碳中和下固废处理行业发展分析

6.6.1 固废处理行业政策环境

6.6.2 固废平台联合助力碳中和

6.6.3 固废处理行业发展问题

6.6.4 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

6.6.5 碳中和下固废处理策略

6.7 碳中和下节能减排行业发展分析

6.7.1 节能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手段

6.7.2 节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6.7.3 碳中和对节能减排提出的要求

6.7.4 碳中和下推动节能减排的建议

6.8 碳中和下环卫装备行业发展分析

6.8.1 碳中和对新能源环卫车的影响

6.8.2 碳中和下环卫装备发展现状

6.8.3 碳中和下环卫装备企业发展

6.8.4 碳中和下环卫装备的发展前景

第七章 碳中和对化工行业的影响分析

7.1 化工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7.1.1 化工行业碳减排政策

7.1.2 化工行业碳排放情况

7.1.3 碳中和利好化工行业

7.1.4 化工企业布局碳中和

7.1.5 碳中和下行业发展对策

7.1.6 碳中和下行业发展前景

7.2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发展分析

7.2.1 石化行业发布碳中和宣言

7.2.2 石化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果

7.2.3 碳中和下石化企业战略布局

7.2.4 碳中和下石化企业国际经验

7.2.5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发展挑战

7.2.6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应对策略

7.3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业发展分析

7.3.1 煤化工行业碳排放情况

7.3.2 煤化工行业碳中和政策

7.3.3 碳中和下提升产业集中度

7.3.4 碳中和推动新工艺技术发展

7.3.5 碳中和下甲醇燃料份额提升

7.3.6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业发展前景

第八章 碳中和对能源电力行业的影响分析

8.1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分析

8.1.1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环境

8.1.2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形势

8.1.3 我国煤炭行业的碳排放情况

8.1.4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区域布局

8.1.5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应对策略

8.1.6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建议

8.2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发展分析

8.2.1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政策利好

8.2.2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竞争态势

8.2.3 碳中和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

8.2.4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发展策略

8.2.5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发展前景

8.3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分析

8.3.1 碳中和推动风电行业发展

8.3.2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现状

8.3.3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项目动态

8.3.4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机遇

8.3.5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挑战

8.3.6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对策

8.4 碳中和下水电行业发展分析

8.4.1 碳中和下水电行业发展状况

8.4.2 水电稳健增长助力碳中和战略

8.4.3 碳中和下水电行业发展挑战

8.4.4 碳中和下水电行业发展趋势

8.5 碳中和下核电发展分析

8.5.1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环境

8.5.2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状况

8.5.3 碳中和下核电企业布局情况

8.5.4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问题

8.5.5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对策

8.5.6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前景

8.6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发展分析

8.6.1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发展现状

8.6.2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项目动态

8.6.3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发展机遇

8.6.4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发展前景

8.7 碳中和下储能产业发展分析

8.7.1 碳中和下发展储能的重要性

8.7.2 碳中和下发展储能战略意义

8.7.3 碳中和下储能发展阶段路径

8.7.4 碳中和下储能产业发展机遇

8.7.5 碳中和下储能产业顶层设计

8.8 碳达峰目标导向下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8.8.1 可再生能源发展挑战

8.8.2 可再生能源发展机遇

8.8.3 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

8.9 碳中和约束下的我国中长期能源电力发展展望

8.9.1 中长期能源发展

8.9.2 中长期电力发展

8.9.3 能源电力碳减排贡献

第九章 碳中和对建材行业的影响分析

9.1 建材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9.1.1 建材行业碳中和相关政策

9.1.2 碳中和倒逼建材行业结构调整

9.1.3 建材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9.1.4 碳中和下建材行业发展前景

9.2 碳中和下水泥行业发展分析

9.2.1 水泥行业碳排放情况

9.2.2 水泥企业降能耗方式

9.2.3 水泥行业实现碳中和路径

9.2.4 水泥或将优先纳入碳交易市场

9.2.5 碳中和对水泥行业的影响分析

9.3 碳中和下玻璃行业发展分析

9.3.1 玻璃行业碳排放来源

9.3.2 玻璃行业碳排放情况

9.3.3 玻璃行业碳交易市场

9.3.4 玻璃行业碳减排路径

9.3.5 碳中和对玻璃行业的影响

9.3.6 碳中和下光伏玻璃企业布局

9.4 碳中和下涂料行业发展分析

9.4.1 碳中和下涂料行业转型变革

9.4.2 碳中和下涂料行业发展态势

9.4.3 碳中和下涂料企业布局动态

9.4.4 碳中和下涂料行业发展趋势

第十章 碳中和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分析

10.1 汽车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10.1.1 汽车行业碳排放情况

10.1.2 汽车行业碳强度分析

10.1.3 汽车行业低碳发展政策

10.1.4 汽车行业低碳发展成果

10.1.5 汽车企业碳中和领域布局

10.1.6 汽车行业碳中和实施路径

10.1.7 汽车行业实现碳中和必要性

10.1.8 主要经济体汽车碳中和目标

10.1.9 汽车产业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10.1.10 主要国家和企业碳中和经验借鉴

10.2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分析

10.2.1 新能源汽车行业总体发展状况

10.2.2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

10.2.3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企业经营

10.2.4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品

10.2.5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

10.2.6 新能源车财政补贴助力碳中和

10.2.7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发展挑战

10.3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分析

10.3.1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发展地位

10.3.2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发展成果

10.3.3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产品研发

10.3.4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发展机遇

10.4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行业发展分析

10.4.1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行业发展环境

10.4.2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行业发展状况

10.4.3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行业市场规模

10.4.4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企业竞争格局

10.5 汽车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对策及措施

10.5.1 提升传统汽车节能技术

10.5.2 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10.5.3 支持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10.5.4 倡导共享绿色出行方式

10.5.5 优化交通系统助力节能减排

10.5.6 通过数字科技和智能化节能

10.5.7 坚持绿色多样化能源发展道路

10.5.8 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

10.6 实现2060年汽车产业碳中和目标“三步走”

10.6.1 碳减排路线

10.6.2 碳减排情景

10.6.3 碳中和阶段

第十一章 碳中和对电解铝行业的影响分析

11.1 碳中和下电解铝行业发展状况

11.1.1 电解铝碳排放情况

11.1.2 电解铝碳排放来源

11.1.3 碳中和对供给端的影响

11.1.4 碳中和对需求端的影响

11.1.5 碳中和对成本端的影响

11.2 碳中和下电解铝行业节能减排路径分析

11.2.1 供给侧改革明确电解铝产能红线

11.2.2 水电占比料将提升加速能源转型

11.2.3 利用循环再生技术带动再生铝发展

11.3 碳中和下电解铝相关企业发展分析

11.3.1 神火股份

11.3.2 云铝股份

11.3.3 索通发展

11.3.4 顺博合金

第十二章 碳中和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分析

12.1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发展状况

12.1.1 钢铁行业转型必要性

12.1.2 钢铁行业碳中和政策

12.1.3 钢铁行业碳排放情况

12.1.4 钢铁企业碳减排布局

12.1.5 碳中和下行业投资机会

12.1.6 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路径

12.1.7 碳中和促使行业二次供改

12.1.8 碳中和下行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12.2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12.2.1 产能淘汰及兼并重组双提速

12.2.2 电炉炼钢比例及废钢用量双提升

12.2.3 绿色钢企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增厚业绩

12.3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生产工艺方向

12.3.1 长流程和短流程碳排放的比较

12.3.2 短流程取代长流程的难点与前景

12.3.3 不同流程碳减排的主要技术手段

12.4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发展趋势

12.4.1 结构优化趋势

12.4.2 产能转移趋势

12.4.3 原料进口趋势

12.4.4 未来布局重点

第十三章 碳中和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分析

13.1 交通运输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13.1.1 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情况

13.1.2 碳中和对交通行业的影响

13.1.3 碳中和促交通运输方式变革

13.1.4 碳中和下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策

13.1.5 碳中和下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

13.1.6 碳中和下交通运输业国际经验

13.2 碳中和下航空业发展分析

13.2.1 航空业能耗现状

13.2.2 航空业节能减排

13.2.3 航空业供需格局

13.2.4 航空业低碳技术

13.2.5 航空企业碳中和布局

13.3 碳中和下航运业发展分析

13.3.1 船舶碳排放情况

13.3.2 航运业碳中和政策

13.3.3 碳中和对航运业的影响

13.3.4 碳中和下航运业技术发展

13.3.5 碳中和引领船舶发展方向

13.4 碳中和下公路和铁路运输发展分析

13.4.1 公路运输碳减排情况

13.4.2 公路货运行业低碳发展

13.4.3 碳中和下铁路运输发展

13.4.4 碳中和下铁路电气化趋势

13.5 碳中和下交通运输业脱碳途径

13.5.1 优化能源结构

13.5.2 优化运输结构

第十四章 碳中和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

14.1 金融业总体发展情况

14.1.1 金融业支持碳中和国际经验

14.1.2 碳中和下金融行业发展风险

14.1.3 碳中和下金融业发展机遇挑战

14.1.4 碳中和下金融业发展政策建议

14.1.5 碳中和下金融业发展策略对策

14.2 碳中和下绿色金融发展分析

14.2.1 碳中和为绿色金融带来新动力

14.2.2 碳中和开启绿色金融发展新篇章

14.2.3 绿色金融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14.2.4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态势

14.2.5 碳中和目标下探索绿色金融新模式

14.2.6 碳中和下绿色普惠金融先行探索

14.2.7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对策

14.2.8 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的基础设施

14.3 碳中和下银行发展分析

14.3.1 碳中和下银行布局动态

14.3.2 碳中和下银行发展机遇

14.3.3 碳中和下银行发展挑战

14.3.4 碳中和下银行应对策略

14.3.5 碳中和对银行业的影响

14.3.6 碳中和对银行业的启示

14.4 碳中和目标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潜在影响

14.4.1 影响金融市场制度环境

14.4.2 影响金融部门资产配置

14.4.3 对金融风险的潜在影响

第十五章 2017-2021年碳交易市场运行状况

15.1 2017-2021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总体分析

15.1.1 碳交易市场机理概述

15.1.2 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15.1.3 碳交易市场发展意义

15.1.4 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展

15.1.5 碳交易市场企业布局

15.1.6 碳中和下碳交易市场的变化

15.1.7 碳市场驱动碳中和愿景实现

15.1.8 碳中和下碳市场面临的挑战

15.1.9 碳中和下碳市场的发展对策

15.2 2017-2021年中国碳金融发展分析

15.2.1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问题

15.2.2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对策

15.2.3 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案例

15.2.4 碳中和下企业在碳金融的布局

15.2.5 推进碳金融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15.2.6 碳中和下碳金融发展机遇和挑战

15.3 2017-2021年中国林业碳汇市场发展分析

15.3.1 林业碳汇项目减排作用

15.3.2 林业碳汇市场需求潜力

15.3.3 林业碳汇市场发展特点

15.3.4 碳中和对林业碳汇的影响

15.3.5 碳中和下林业碳汇企业布局

15.3.6 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项目路径

15.4 碳中和下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

15.4.1 碳交易市场法制化规范化

15.4.2 “区块链+碳交易”技术创新

15.4.3 “十四五”碳市场发展前景

第十六章  国内外企业碳中和布局情况

16.1 国际公司

16.1.1 谷歌

16.1.2 苹果

16.1.3 安永

16.1.4 微软

16.1.5 高盛

16.1.6 汇丰

16.1.7 亚马逊

16.1.8 通用汽车

16.1.9 花旗集团

16.2 国内科技巨头

16.2.1 腾讯

16.2.2 华为

16.2.3 百度

16.2.4 阿里巴巴

16.3 国内石化企业

16.3.1 中国石油

16.3.2 中国石化

16.3.3 中国海油

16.4 国内能源电力企业

16.4.1 大唐集团

16.4.2 华电集团

16.4.3 国家电投

16.4.4 哈电集团

16.4.5 东方电气

16.5 国家电网公司

16.5.1 电网公司能源电力转型实践

16.5.2 电网公司能源电力转型路径

16.5.3 国家电网公司行动方案发布

16.5.4 碳中和对公司的机遇和挑战

第十七章 2017-2021年碳中和目标下投资机会分析

17.1 全球碳中和投资状况

17.1.1 投资风向转变

17.1.2 投资现状分析

17.1.3 投资前景分析

17.2 中国碳中和投资现状分析

17.2.1 碳中和投资背景

17.2.2 碳中和投资主体

17.2.3 碳中和投资规模

17.2.4 碳中和投资领域

17.2.5 碳中和投资问题

17.3 中国碳中和投资前景分析

17.3.1 碳中和投资机会

17.3.2 碳中和投资主线

17.3.3 碳中和投资前景

第十八章 2022-2028年中国碳中和发展趋势和前景预测

18.1 碳中和战略推进前景

18.1.1 碳中和战略机遇

18.1.2 碳中和战略规划

18.1.3 生态修复助力碳中和

18.2 “十四五”碳排放目标

18.2.1 能源和碳排放整体目标

18.2.2 能源与电力行业

18.2.3 交通、建筑与工业

18.2.4 大气污染防控和协同治理(ZY LZQ)

图表目录

图表 气候目标相关概念

图表 碳中和示意图

图表 碳达峰示意图

图表 碳中和目标旨在缓解全球变暖趋势

图表 全球碳中和战略发展历程

图表 碳中和文件技术重点领域

图表 各国(地区)提出碳中和愿景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一)

图表 各国(地区)提出碳中和愿景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二)

图表 各国(地区)提出碳中和愿景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三)

更多图表见正文......

如果您有其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咨询
免责条款:

◆ 本报告分析师具有专业研究能力,报告中相关行业数据及市场预测主要为公司研究员采用桌面研究、业界访谈、市场调查及其他研究方法,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并且结合智研咨询监测产品数据,通过智研统计预测模型估算获得;企业数据主要为官方渠道以及访谈获得,智研咨询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做最大努力的追求,受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只提供给用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本公司对该报告的数据和观点不承担法律责任。

◆ 本报告所涉及的观点或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证券或基金投资建议。本报告仅在相关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发放,并仅为提供信息而发放,概不构成任何广告或证券研究报告。本报告数据均来自合法合规渠道,观点产出及数据分析基于分析师对行业的客观理解,本报告不受任何第三方授意或影响。

◆ 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智研咨询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过往报告中的描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智研咨询可发表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或文章。智研咨询均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智研咨询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读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任何机构或个人应对其利用本报告的数据、分析、研究、部分或者全部内容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负责并承担该等活动所导致的任何损失或伤害。

一分钟了解智研咨询
ABOUT US

01

智研咨询成立于2008年,具有15年产业咨询经验

02

智研咨询总部位于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专家资源和区位优势

03

智研咨询目前累计服务客户上万家,客户覆盖全球,得到客户一致好评

04

智研咨询不仅仅提供精品行研报告,还提供产业规划、IPO咨询、行业调研等全案产业咨询服务

05

智研咨询精益求精地完善研究方法,用专业和科学的研究模型和调研方法,不断追求数据和观点的客观准确

06

智研咨询不定期提供各观点文章、行业简报、监测报告等免费资源,践行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的公司使命

07

智研咨询建立了自有的数据库资源和知识库

08

智研咨询观点和数据被媒体、机构、券商广泛引用和转载,具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

售后保障
AFTER SALES GUARANTEE

品质保证

智研咨询是行业研究咨询服务领域的领导品牌,公司拥有强大的智囊顾问团,与国内数百家咨询机构,行业协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专业的团队和资源,保证了我们报告的专业性。

售后处理

我们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只需反馈至智研咨询电话专线、微信客服、在线平台等任意终端,均可在工作日内得到受理回复。24小时全面为您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及时解决您的需求。

跟踪回访

持续让客户满意是我们一直的追求。公司会安排专业的客服专员会定期电话回访或上门拜访,收集您对我们服务的意见及建议,做到让客户100%满意。

智研业务范围
SCOPE OF BUSINESS
精品研究报告
定制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市场监测报告
市场调研服务
IPO业务咨询
产业规划编制
合作客户
COOPERATIVE CUSTOMERS

相关推荐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