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抽血不检”、把小问题夸大牟利 不当检查"高频",这样的体检机构早该出局了!无休止压缩成本,过度营销是“症结”所在,我国健康体检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图】

    目前,健康体检已经成为人们发现潜在疾病及自身保健的重要手段,在人们的保健中起着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类1/3的疾病是通过健康体检得到的信息反馈的。因此,每年常规做1-2次健康体检,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但医疗行业的各种“实锤”,听起来都是触目惊心。

    早前的“疫苗事件”让人记忆犹新,近日,爱康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则在“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曝出体检领域丑闻——“行业里边也有真体检、假体检”。

    他曝料称,“有一些同行抽了血做都不做检查就扔了,(直接)出结果,因为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如果体检中心抽的血做都不做,错误率最高是千分之三。”

    护士假扮医生、只抽血不检测,把行业暴利寄托在重大疾病发病率之上……这些底线下的猫腻,从体检从业者嘴里爆出来,尤其叫人脊背发冷。“疫苗事件”是血的教训,体检乱像何尝不关乎人命?真体检、假体检,叫人傻傻分不清。那么,在多如牛毛的体检机构里,究竟有多少纸糊的皮包机构在坑蒙消费者?这个问题,哪家体检机构说了都不算,恐怕只有给这一行业进行“体检”才能精准回答吧。

    生活条件好了,体检也是刚需。比如数据显示,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来看,我国城市居民保健支出额从1990年的25.70元增长到2016年的1630.8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31%。老龄化进程和健康中国战略加持之下,国内市场化体检机构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期。有研究机构发布的《2018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我国2016年健康体检市场容量超过1200亿元。与之对应的是,体检行业的各种乱象也是时常魅影闪现。不久前,一篇《美年大健康:如果人死了,你就只能赚一次钱》的文章在网上刷屏,尽管涉事企业及时澄清,但体检机构的暗流汹涌,早在民间心照不宣。眼里只有盈利的体检机构何止一家,在这一大滩浑水中,恐怕鲜有机构能脱得了干系。体检行业的丑闻大家已早有耳闻,但其为何毫无改进,这更令人担忧。

    随着健康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一批设施精良、服务精准的体检机构应运而生,成为守护人们健康的一道防线。然而在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准入门槛低、专业人才少等原因,体检机构良莠不齐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些体检机构表面“薄利多销”

    实际“等鱼咬钩”

    “一些体检机构不在专业上下功夫,而是靠‘薄利多销’的噱头吸引人,‘等鱼咬钩’了再狠‘宰’一刀。”调查中,一位业内人士说。

    长春市67岁的王女士被当地一家体检机构误将乳腺癌判断为乳腺结节,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不得不将左乳切除。王女士状告体检机构,最终,法院判决体检机构赔偿10万余元。

    还有一些体检机构是把小问题夸大,“一方面是为了让体检者做进一步更细致的检查以牟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免责,一股脑儿把可能存在的问题都写出来,防止漏报,实际是对专业不自信。”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部医生李妮说。

    近日,45岁的黄女士在路边传单中看到“健康大普查援助计划,10项妇科检查仅需29元”的宣传,便按照地址来到长春某妇科医院。通过几项检查,黄女士被怀疑存在重度宫颈糜烂、子宫壁前置、遗尿症等,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费用约7000元。黄女士以没带太多钱为由拒绝了手术,但最后还是交了700多元的检查费和药费。第二天,黄女士到三甲医院检查,被告知身体健康。

    基因检测、红外热CT断层扫描、肿瘤标记物检测等听起来十分“高端”的体检项目是一些体检机构的“明星产品”,这些项目往往也价格不菲。成都的郑女士告诉记者,她在一家体检机构花费1200元进行了红外热CT断层扫描检查,检测时全身脱光站在冰凉的地上,双脚很冷,检测结果出来后,专家分析其为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当时非常怀疑检查的准确性。”郑女士说。

    在不少套餐体检中还存在不当检查“高频”的现象。比如,CT检测,很多单位为员工购买的体检套餐都包含此项检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江滨说:“CT检测辐射较强,多用于有明显病症的受检者使用,健康人如每年体检都进行一次CT检查,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辐射伤害。”

    民营体检因为资本的进入,将价格战、扩张和过度检查作为攻城略地“核心战术”,医护团队质量得不到保证,过度营销问题愈演愈烈。

    有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民营体检机构冲业绩的特征十分明显。降低质量标准,做大体量成为其发展模式,2-3折进行招标,力求业绩增长屡见不鲜。原本3000元的体检项目300元就出售,无休止的压缩成本,大力倾注营销,以及过度宣传非常规的检查项目成为‘症结’。民营机构只做体检,完全不注重后期跟踪。”

    这一说发在美年健康2017年报中也能找到证据。

    年报显示:美年健康销售费用增长59.97%,达14.88亿元;管理费用增长23.21%,达4.64亿元;研发投入397.53万元,占营收比例0.06%,较上年增加172.76万元。

    数据表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占了大头,研发领域受到挤压。

    除了医疗人员的短缺,流水线的体检模式以及过度体检,也成为民营体检饱受诟病的原因。

    一位已退休三甲医院体检中心医生向记者透露:

    “过度体检最典型的就是CT,CT实际是具备一定安全隐患,属于有创检查,然而民营体检套餐过度营销的情况也十分常见。除此之外非到一定年龄的人群做胶囊胃镜也不合适。”

    “但现在体检行业的发展模式更倾向于流水线,卖套餐的模式并不科学。正确的诊疗模式应当偏向于先问诊再检测。”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对记者指出,诸如量子医学、各式各样的肿瘤筛查基因检测的体检项目噱头大于实际效用,标榜高端体检套餐,其实营销意味更重。

    出路在于精细化运作

    个性化、精细化的管理发展模式,才应当成为行业调转航向的灯塔。

    上述三甲医院体检中心医生表示:

    “体检行业未来的发展应该是从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跟踪服务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模式。”

    “仅就目前体检行业普遍缺乏的检前问诊为例。在体检之前,让具备全科知识的医生对病人的生活、饮食习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再制定详细的体检方案才是更为科学的发展模式。区分开哪些是必要的项目,哪些是不必要的因素。”

    此外,体检过程中全方位细致体检,体检后跟踪服务,以及进行健康意识教育,形成健康管理全过程的服务,才应当成为今后体检中心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

    “价格战和疯狂扩张不可取,疯狂兜售各类体检套餐带来的仍是毛利的虚高和净利的低迷,且无法长期运作。转向精细化、个性化健康管理中心或许能给行业带来新的生机。”上述业内人士说。

    “近些年体检机构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一些大型民营体检机构不论从理念、服务、专业性等方面都做得相当不错,相较于传统医院的体检科更加精细化、个性化。但与此同时,行业准入门槛过低,水平良莠不齐、发展不均衡等现象也很突出。”王江滨说。

    据了解,2009年卫生部颁发《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要求:

    至少具有2名具有内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临床检查科室至少具有1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具有10名注册护士。

    吉林省慈铭健康体检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连仲认为,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这一准入门槛已严重低于今天体检行业的发展水平,亟须调整。

    体检行业专业人才缺乏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体检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姜宏宇认为,目前体检机构普遍重设备、轻医生,重化验、轻诊断,检前健康评估和检后追踪指导流于形式,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全科医生比较匮乏,影响健康体检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为规范健康体检机构设置和执业行为,卫健委先后印发出台了《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健康体检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健康体检中心管理规范(试行)》等法规。此前,相关部门还专门发文要求规范健康体检行业发展,要求健康体检机构严把准入门槛,规范服务行为,并决定开展健康体检机构大检查。但不得不说的是,该检不检、该查不查,搞花架子,玩假检查,这些沉疴旧疾,早就是“冰冻三尺”。    

    说到底,体检行业乱象无非两个肇因:一是行业发展太快,萝卜快了不洗泥,规矩不彰、标准缺失;二是行业监管滞后,不少体检机构基本处于“放飞自我”的状态,没人管、没人问,时间长了,胆子肥了,乱象丛生也就不奇怪了。更不得不说的是,体检领域不比传统医疗机构,既不在医患纠纷的第一线,也不在治病救人的最基层,因此,应付敷衍的后果并不算严重,即便小概率出现技术疏漏,既难以发现,也难以究责。正因如此,理论上来说,体检机构应该更早纳入专业监管的势力范围。

    医疗领域的信用之所以弥足珍贵,因为它人命关天,因为它信息难对称。拼演技的体检机构早就该出局了,而亮红牌的技术难度其实也不大——只要专业监管部门随机抽查其体检报告,看看这些具体而微的项目有没有糊弄便一目了然。总之,纸面上的规矩,只有落实到监管日常上来,执法与执罚看得见,规矩和秩序才会立起来。

    从行业整体规模来看,2015年中国体检行业规模达到940亿元,相较2009年的231亿元增长了约306.9%,6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6.4%。假设未来5年的行业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22%,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40亿元甚至更高,我国健康体检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从体检人次来看,2015年我国参加健康体检人次约为3.8亿,相较2009年的2.3亿人次增长了65.2%,复合增长率CAGR为8.7%,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持续增长。虽然我国参加健康体检的人数比例持续增长,但占总人口的比例仍不高,2015年国内的体检覆盖率不到30%,与德国、美国、日本分别为97%、72%、72%的体检覆盖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也反映出,中国的健康体检市场仍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

    从机构组成来看,中国体检行业市场参与主体众多,如公立医院、民营专业体检机构、民营医院、卫生院、疗养院等。目前中国共有约6500家体检机构,其中约4600家是公立医院的体检机构,占比70.8%;500家是民营专业体检机构,占比7.7%;还有一些其它的医疗机构也提供体检服务。

    从各医疗机构所占市场份额来看,公立医院占比达到72.3%,民营专业体检机构占比达到16.6%,其他医疗机构因各自的定位并未将体检服务作为其主营业务,最终形成了以公立医院为主、民营专业体检机构为辅的市场格局。值得注意的是,专业体检市场市占率近几年在逐年提高,2013-2015年分别为15.6%、16.6%、17.4%。

    在民营专业体检机构中,前三大专业体检企业分别是爱康国宾(KANG.O)、美年健康(002044.SZ)、慈铭体检(已被美年健康收购27.78%的股权),按照2015年专业体检市场163亿的市场规模来计算,2015年爱康国宾和美年健康的市占率分别为14.69%和14.61%(含27.78%的慈铭体检份额),市场集中度较低。随着我国专业体检市场日趋成熟,经营不规范、实力较差者将会被淘汰,市场将主要由经营管理完善、信誉口碑较好的几家占据,市场集中度会逐步提升。

    目前,整个体检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加上公立医院每年向专业体检机构转移10%左右,所以我们预计整个专业体检行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可以保持3-5年30%以上的平稳增长,5-10年期间15%-20%的增速。假设未来五年我国民营专业健康体检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28.99%,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达586亿元。

    专业体检市场增速快于整体市场增速。据预测,未来五年民营专业体检市场份额逐年提升,到2020年提升至23.1%,五年复合增长率28.99%,而总体检市场16-2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1.99%,说明民营专业健康体检市场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专业体检机构与医院附属体检中心及其他医疗机构相比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检验设备配置齐全、避免交叉感染(医院体检设备由病患和健康人群共用,易造成交叉感染)、复制能力强、与大数据紧密结合等方面。参考第三方检测、第三方影像这些细分服务行业,专业化分工是大趋势。在健康体检层面,专业体检机构能够对医院体检形成部分替代。 总体而言,专业健康体检行业的现状还是依赖增加门店和提升价格来增加市场,整个体检行业的痛点依然是:1)体检套餐千篇一律;2)体检报告专业词汇较多,客户难以读懂;3)后续服务缺失。而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精细化、个性化和系统化。我国健康体检行业正处于成长期,从政府导向和市场需求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发展趋势:

    1.健康体检与大数据相结合

    对于民营专业体检机构而言,他们掌握着大量客户的体检信息,如何利用大数据来创造价值是他们可以突破的地方。目前在大数据的使用方面还处于摸索的过程,但可以预见的是,医疗大数据将在预防和精准治疗领域有帮助。利用体检数据建立用户电子病历,为后续针对性疾病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有利于医疗诊断、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纵向业务发展。针对海量疾病症状和治疗记录构建的疾病数据平台,有利于养老服务、药物研发、精准医疗等横向业务延伸。 2.健康体检与商业保险相结合

    一方面,目前国内体检费用还是由单位或个人买单,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健康体检行业整体推进的速度。如果有第三方商业健康保险能为部分客户买单,将极大推进健康体检和健康保险双方的市场规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可以涵盖体检,或者给客户提供购买合作体检机构体检套餐的优惠。 另一方面,专业体检机构手中往往有大量客户的身体健康数据,在保护好消费者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将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区分出具有不同大小风险患某种疾病的人群,帮助商业保险公司有针对性地制定保险政策和保费费率;同时可以防止保险市场上消费者隐瞒真实信息(逆向选择)的发生。

    3.健康体检机构需要延伸产业链

    专业体检机构的发展壮大,应以提高健康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拓展产业链,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以基因检测为例,基因检测和传统体检之间的区别就是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准确的告诉客户,未来某个生命时段是否存在发生某种疾病的可能,给客户一个预警,以便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有1000多种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做出诊断。提早在基因检测领域的布局,将有利于民营专业体检机构未来的发展和突破。

本文采编:CY315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