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改革再攻坚 国有经济未来应如何进退?

 


 

国资委12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央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1—11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8.4万亿元,同比增长22.6%;累计实现净利润8317.9亿元,同比增长3.6%;上缴税金1.52万亿元,同比增长24.8%。截至11月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净资产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

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加上10万亿的地方国有资产,数十万亿的国有经济撑起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半边天”,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坊间对此颇有微词,“国进民退”论不断被抛出。

究竟是“国进民退”还是“国民共进”?“十二五”期间,承载数十万亿国有经济的“航空母舰”该驶向何方?

承上启下 改革再启动

改革开放走过30多年历程,我国国企改革实现了“有进有退”,初步完成了结构性调整,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国资委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仅以央企为例,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力度不断加大,中央企业户数由2006年的169家调整到2010年的122家。中央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上市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达336家,目前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2.88%、净资产的68.05%、营业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

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上榜30家,而在今年,这一数字上升至38家。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某论坛上指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路径日渐清晰,国有企业在向两个方向集中,并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不同的企业。第一类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第二类是竞争领域的国有大企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廖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的确走了不少弯路,许多人针对下岗工人安置、国资流失等颇有异议。回过头来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布局逐渐完善,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但是,就国企改革程度和力度而言,是“革命仍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的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切实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逐步减少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数量,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升级进程推进,国有企业是推动中国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力量,地方国资企业在产业升级进程中,承担着重大责任。“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应该通过战略性调整,通过“有进有退”,最终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廖明告诉记者,国有企业的结构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不断进行调整。在“十二五”期间,垄断类企业和竞争类企业要有不同的改革重点。在垄断性国有企业中,一类属于“自然垄断”型企业,其服务管网是自然垄断的,如市政水、电、气和邮政等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公益性质,大多数企业微利,甚至需要国家补贴,除部分实行BOT形式建立和运营外,一般还要由国家经营。另一类是行政垄断性企业,属国家规定垄断经营或其他经济形式不适合或没能力经营的领域,如黄金、烟草、铸币、航天、国防等。对这两类企业要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政企分离,同时要进行严格的监管。

而对于其他属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如石油石化、煤炭、钢铁等,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部门,应该在做强的同时,逐步放开市场准入条件,使之股权多元化、经营市场化,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也就是说,国有经济在公益领域以及关系国家命脉的产业中应继续发展改革,而对于充分竞争领域应放开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外资、民资等经济成分进入。” 廖明说。

退 有所不为

相比国企改革之初,目前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领域,国有经济实现了大规模的主动退出,由此改变并优化了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

在我国中小企业层面基本没有国有企业,主要靠民营企业,国有经济主要向大企业层面靠拢。

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认为,近几年来,国有经济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而且未来相当一段时间还将继续下降,总体上呈收缩趋势。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对铁路、盐业等行业,要加快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职能分离,实现政企分开,推进投资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电力输配分开,探索产权分开、法人分开、财务分开等有效实现形式,形成独立的输配电成本核算体系;对电信、民航、石油、邮政、市政公用事业等已经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行业,根据产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廖明认为,从以上表述的层次来分析,铁路等行业的改革,在实现政企分离的基础上,可以对其实行网运分离,对网络建设(如铁路轨道、电力、信号网络、国家电网等)实行国家建设管理,而服务运营主体(如客运、货运、发电等)可以吸引民资、外资等来经营;而石油石化等行业应该进一步加大市场准入条件,彻底落实新旧“36条”,让民营企业充分参与进来,打破“玻璃门”,提高产业的竞争水平。

从国资委层面来看,从去年开始,对于其管辖的央企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让央企退出酒店和房地产业务。去年1月和3月,国资委分别下“清退令”,令涉及酒店业务和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分别从中退出。

即便如此,国有经济布局仍旧散漫。据中央企业产权登记显示,截止到2008年年底,在全部98个国民经济行业中,一级企业在其中41个行业有分布,二级企业在其中81个行业有分布,三级、四级以下企业分别在87个和85个行业中有分布。

邵宁认为,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缩短战线。国有经济还没有完全退到位,这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地方层面,市县两级基本上退出了,省一级还没有完全退到位。在中央企业层面中一些不重要的行业和不重要的企业也没有完全退到位。二是依托资本市场,针对竞争性大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造,通过上市实现公众公司改革。

“总的来说,包括央企在内的国有经济逐渐退出的行业应该是竞争性领域,让民资、外资进入这些领域,同时将国有企业彻底改制成公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壮大,形成互补共进的趋势。”廖明说。

进 有所作为

有进有退,向关键领域集中,让国有经济初步实现了布局调整。

不完全统计显示,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和通信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七大行业和领域,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中央企业户数占全部中央企业的25%,资产总额占75%,实现利润占到80%。

然而,尽管如此,国有经济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国资企业还有很多仍然分布在传统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还比较低,很多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待大幅提高。

对此,李保民建议,“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新兴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国资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完善有关支持、激励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突出发挥国资企业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有利环境。要按照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发展战略,抓住“三网融合”、绿色能源、电动汽车、纳米技术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占领带动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此前,2010年10月,国务院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之后,可谓“政策一呼、央企百应”,以央企为代表的“国家队”迅速布局,在各个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

12月8日,赛迪顾问发布了《大型国有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战略研究》和《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2011年)》,两份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已有70多家涉足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并且在节能建材、核能建设等细分领域获得了一定突破,产业范围基本涵盖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新能源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从风电和太阳能产业看,2010年大型国有企业共有34个风电及风电设备制造发展项目,风力发电项目11个,50个光伏太阳能项目,共计投资超过2600亿元。

赛迪管理顾问企业战略中心总经理刘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来看,大型国有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是借助其先天禀赋优势,通过投资、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区域辐射拓展,未来大型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中度将提升,兼并重组将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从地方来看, 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广东五个重点省市的大型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上基本都涉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领域,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更是各省市投资的重点。

廖明则表示,国有企业除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引导作用外,应该进一步在公益性领域发展,做好全民的保障和服务工作,因为我国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制度,将国有资本收益更多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