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
2019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灾害为主,海冰、绿潮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海洋灾害给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03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其中,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38亿元;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34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31亿元。与近十年(2010年—2019年,下同)平均状况相比,2019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
2010-2019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海浪灾害防治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99%;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单次海洋灾害过程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1909“利奇马”台风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02.88亿元。2019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87.35亿元;其次是山东省,直接经济损失21.63亿元。
2019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
2019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 | |||
省(自治区、直辖市) | 致灾原因 | 死亡(含失踪)人口(人) |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
辽宁 | 风暴潮 | 0 | 1.26 |
河北 | 风暴潮 | 0 | 3.34 |
天津 | 风暴潮 | 0 | 0.01 |
山东 | 风暴潮 | 0 | 21.63 |
江苏 | 风暴潮、海浪 | 1 | 0.37 |
上海 | 风暴潮 | 0 | 0.03 |
浙江 | 风暴潮、海浪 | 2 | 87.35 |
福建 | 风暴潮、海浪、赤潮 | 11 | 0.64 |
广东 | 海浪 | 8 | 0.03 |
广西 | 风暴潮 | 0 | 2.33 |
海南 | 风暴潮 | 0 | 0.04 |
合计 | 22 | 117.03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风暴潮灾害
(一)总体灾情
2019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1次*,直接经济损失116.38亿元,为近十年平均值(86.59亿元)的1.34倍。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9次,5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16.38亿元,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温带风暴潮过程2次,未造成灾害。2019年,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87.26亿元,占风暴潮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的75%。
2019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比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灾害主要损失统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风暴潮灾害过程及损失统计
2019年风暴潮灾害过程及损失统计 | |||||||
灾害过程 | 发生时间 | 受灾地区 | 死亡(含失踪)人口(人) |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 死亡(含失踪)人口合计(人) | 直接经济损失合计(亿元) | |
编号 | 名称 | ||||||
1904 | 木恩台风风暴潮 | 7月2日-4日 | 广西 | 0 | 0.12 | 0 | 0.12 |
1907 | 韦帕台风风暴潮 | 7月31日-8月3日 | 广西 | 0 | 2.21 | 0 | 2.25 |
海南 | 0 | 0.04 | |||||
1909 | 利奇马台风风暴潮 | 8月8日-13日 | 辽宁 | 0 | 1.26 | 0 | 102.88 |
河北 | 0 | 3.34 | |||||
天津 | 0 | 0.01 | |||||
山东 | 0 | 21.63 | |||||
江苏 | 0 | 0.37 | |||||
上海 | 0 | 0.03 | |||||
浙江 | 0 | 76.22 | |||||
福建 | 0 | 0.02 | |||||
1911 | 白鹿台风风暴潮 | 8月22日-25日 | 福建 | 0 | 0.09 | 0 | 0.09 |
1918 | 米娜台风风暴潮 | 9月30日-10月2日 | 浙江 | 0 | 11.04 | 0 | 11.04 |
合计 | 0 | 116.38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海浪灾害
(一)总体灾情
201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9次,其中台风浪15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4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0.34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2019年,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近十年平均值(2.09亿元)的16%,死亡(含失踪)人数为近十年平均值(59人)的37%。
2019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浪灾害主要损失统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海浪灾害过程及损失统计
2019年海浪灾害过程及损失统计 | ||||
受灾地区 | 灾害发生时间 | 引发海浪原因 | 死亡(含失踪)人口(人) |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
福建 | 1月21日 | 冷空气 | 2 | 800 |
广东 | 3月31日 | 冷空气 | 0 | 10 |
广东 | 4月1日 | 冷空气 | 3 | 56 |
广东 | 4月18日 | 强对流天气 | 5 | 241.5 |
浙江 | 9月3日 | 强对流天气 | 2 | 100 |
浙江 | 9月5日 | 1913"玲玲"台风 | 0 | 800 |
江苏 | 9月19日 | 冷空气 | 1 | 0 |
福建 | 11月14日 | 冷空气 | 0 | 150 |
福建 | 12月5日 | 冷空气 | 4 | 1200 |
福建 | 12月31日 | 冷空气 | 5 | 60 |
合计 | 22 | 3417.5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海冰灾害
(一)总体灾情
2018/2019年冬季,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受海冰影响,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二)冰情特征
2018/2019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为较常年明显偏轻(1.5级),海冰最大分布面积15519平方千米,出现在2019年2月13日。辽东湾海冰最大分布面积12058平方千米,出现在2月13日;浮冰外缘线离岸最大距离52海里,出现在2月14日。渤海湾海冰最大分布面积1420平方千米,出现在1月3日;浮冰外缘线离岸最大距离6海里,出现在1月16日。莱州湾海冰最大分布面积446平方千米,出现在1月2日;浮冰外缘线离岸最大距离6海里,出现在1月16日。黄海北部海冰最大分布面积3635平方千米,出现在2月11日;浮冰外缘线离岸最大距离12海里,出现在2月11日。
2019年2月13日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2019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
2018/2019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 | ||||||
影响海域 | 初冰日(年/月/日) | 终冰日(年/月/日) | 海冰最大分布面积(平方千米) | 浮冰离岸最大距离(海里) | 一般冰厚(厘米) | 最大冰厚(厘米) |
辽东湾 | 2018/12/4 | 2019/3/7 | 12058 | 52 | 10~20 | 35 |
渤海湾 | 2018/12/8 | 2019/2/21 | 1420 | 6 | 5~10 | 15 |
莱州湾 | 2018/12/8 | 2019/2/21 | 446 | 6 | 5~10 | 15 |
黄海北部 | 2018/12/7 | 2019/2/21 | 3635 | 12 | 10~15 | 25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5、海啸灾害
2019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对发生在全球海域的41次海底地震共发布了77期海啸信息。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地震均未引发灾害性海啸过程,3次海底地震引发了轻微的局地海啸,均未对我国产生影响。
2019年海啸事件列表
2019年海啸事件列表 | |||||
发生时间(北京时间) | 地震源地理位置 | 震级 | 最大海啸波幅(厘米) | 潮位站/国家 | 海啸类型 |
6月16日06时54分 |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地区海域 | 7.4 | 9.5 | 拉乌尔岛船湾/新西兰 | 局地海啸 |
6月18日21时22分 | 日本本州西岸近海海域 | 6.7 | 10 | 淡岛/日本 | 局地海啸 |
11月15日00时17分 | 印度尼西亚马鲁古海北部海域 | 7.1 | 6 | 特尔纳特/印度尼西亚 | 局地海啸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我国发布的海啸信息地震源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6、赤潮灾害
2019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38次,累计面积1991平方千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31亿元(为福建省两次赤潮过程所导致)。
2010-2019年我国海域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月度分布来看,5月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且累计面积最大,分别为11次和1148平方千米。从海域分布来看,我国东海海域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且累计面积最大,分别为31次和1974平方千米。从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域分布来看,浙江海域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且累计面积最大,分别为22次和1863平方千米。
2019年我国各海域发现赤潮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我国海域赤潮月度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单次赤潮发生面积最大和持续时间最长的为同一次过程,发生在温州南麂列岛至北麂列岛至洞头列岛以东海域,最大面积为800平方千米,持续时间为34天。2019年,我国海域引发赤潮的优势生物共16种。其中,东海原甲藻作为优势生物引发赤潮的次数最多且累计面积最大,分别为12次和1251平方千米。5月23日和25日,福建省连江黄岐半岛北部附近海域和平潭苏澳附近海域先后发现两次赤潮过程,对当地真鲷、包公鱼养殖造成影响,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400.00万元和2700.00万元。
2019年主要赤潮过程统计
2019年主要赤潮过程统计 | ||||
省(自治区、直辖市) | 起止时间 | 发现海域 | 赤潮优势生物 | (平方千米)面积 |
浙江 | 4月25日-5月12日 | 宁波石浦至渔山之间近岸海域 | 东海原甲藻 | 160 |
浙江 | 5月9日-6月11日 | 温州南麂列岛至北麂列岛至洞头列岛以东海域 | 东海原甲藻 | 800 |
浙江 | 5月15日-28日 | 宁波渔山海域 | 东海原甲藻和夜光藻 | 200 |
浙江 | 6月29日-7月2日 | 嵊泗泗礁西侧海域 | 中肋骨条藻 | 250 |
浙江 | 6月29日-7月2日 | 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海域 | 中肋骨条藻 | 100 |
浙江 | 7月30日-8月2日 | 舟山普陀山以东海域 | 短孢角毛藻 | 100 |
合计 | 1610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7、绿潮灾害
2019年4月—9月,绿潮灾害影响我国黄海海域,分布面积于6月17日达到最大值,约55699平方千米;覆盖面积于6月27日达到最大值,约508平方千米。引发大面积绿潮的主要藻类为浒苔。
2010-2019年我国黄海海域浒苔绿潮发生情况
2010-2019年我国黄海海域浒苔绿潮发生情况 | ||||
年份 | 最早发现时间 | 消亡时间 | 最大分布面积(平方千米) | 最大覆盖面积(平方千米) |
2010 | 4月下旬 | 8月中旬 | 29800 | 530 |
2011 | 5月下旬 | 8月下旬 | 26400 | 560 |
2012 | 3月下旬 | 8月下旬 | 19610 | 267 |
2013 | 3月中下旬 | 8月中旬 | 29733 | 790 |
2014 | 5月中旬 | 8月中旬 | 50000 | 540 |
2015 | 4月中旬 | 8月上旬 | 52700 | 594 |
2016 | 5月上旬 | 8月上旬 | 57500 | 554 |
2017 | 5月中旬 | 7月中下旬 | 29522 | 281 |
2018 | 4月下旬 | 8月中旬 | 38046 | 193 |
2019 | 4月下旬 | 9月上旬 | 55699 | 508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月23日,在江苏如东海域发现零星浒苔绿潮;5月22日,在山东半岛海域发现浒苔绿潮;5月底开始,浒苔绿潮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不断增大,并分别于6月17日和27日达到最大值;7月下旬,浒苔绿潮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不断减小,进入消亡期;9月上旬,基本消亡。2019年,浒苔绿潮具有消亡时间晚、分布面积偏大、整体漂移方向北偏东等主要特点。与近十年相比,浒苔绿潮消亡时间最晚,最大分布面积为第二高值,仅次于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