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极少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在岩石、砂砾、尘土之中其以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的形式广泛存在。在地壳中,硅是第二丰富的元素,其构成地壳总质量的 26.4%。
晶圆制造是半导体产业中重要一环,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多种材料。2018 年全球半导体材料销售额达到 519 亿美元,增长 10.6%,其中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的销售额分别为 322 亿美元和 197 亿美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15.9%和 3.0%。根据细分产品销售情况,2018 年硅片占晶圆制造材料市场比值为 38%,比重为相关材料市场第一位。所以,硅片作为半导体生产重要原材料之一,硅片制备技术将对半导体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半导体硅片
首先通过提纯硅氧化得到多晶硅,其后通过单晶硅生长工艺得到硅片原始材料单晶锭,再通过切片、研磨、抛光等硅片制造工艺得到抛光硅片。通过对抛光硅片进行特殊工艺处理,可得到退火片、外延片等具备特殊性能硅片。
单晶硅是由单一籽晶生长的单晶体硅材料,它具有晶格完整、缺陷和杂质很少等特点。根据单晶硅生长方式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区熔单晶硅(FZ-Si)和直拉单晶硅(CZ-Si),其中所涉及的工艺为区熔法和直拉法。相较于区熔法,直拉法能支持 12 英寸等大尺寸硅片生产,而区熔法则用于 8 英寸及以下尺寸硅片生产。所以,直拉法是目前较为主流长晶工艺。
直拉法主要工艺包括多晶硅原料装料、多晶硅融化、种晶、缩颈、放肩、等径生长和收尾等。直拉法制备工艺是通过加热放置于坩埚内的多晶硅原料使其成为溶液,并通过安置在炉体上方的籽晶轴,使得单晶晶种能与硅溶液进行接触。通过籽晶轴转动和上下移动,硅液会沿着籽晶表面凝结和生长,最终形成单晶锭。随着直拉法工艺不断深入,基于基础工艺的新工艺在持续开发,目前已开发出磁控直拉单晶生长、连续加料直拉单晶硅生长和重装料直拉单晶生长等工艺。
为满足不同器件制备的要求,在晶体生长时需要掺入微量电学性的杂质(掺杂剂)。其中 P 型半导体,硼(B)是最常用的掺杂剂;而对于 N 型半导体,磷(P)、砷(As)和锑(Sb)都可以作为掺杂剂。除掺杂剂外,一般情况下在直拉过程中需要避免杂质引入,否则将影响单晶硅、器件的性能和质量。由于单晶硅生长情况对于硅片生产影响较大,所以单晶硅生长技术在硅片生产中是关键技术之一。
硅片制造工艺实现从“锭”到“片”转换。当完成单晶硅生长工艺后,需要通过硅片制造技术来实现硅片生产。根据生产流程,单晶硅锭需要通过切断、切片、研磨、抛光、清洗五大步骤从而得到抛光硅片。其中,通过切断得到适合切片的晶棒;切片是将晶棒切成具有一定厚度和平整度的硅片;研磨工艺,可去除硅片切片表面残留的损伤层,并使硅片具有一定的几何精度;抛光工艺,通过化学和机械作用,去除硅片表面残留的微缺陷和损伤层,获得硅抛光片;硅片清洗是去除硅片表面各种沾污。通过这一系列加工工艺后,可得到抛光硅片。
抛光硅片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最基础的硅片,以抛光片为基础进行二次加工可得到具有特殊性能的硅片。退火片制作工艺是一个升温再降温的过程,通过将抛光片置于氢或氩气中加热,随即进入到退火过程。与抛光片相比,其表面含氧量大幅减少,从而拥有更好的晶体完整性。外延片通常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反应原理为硅的气态化合物在硅片表面发生反应,并以单晶薄膜的形态沉积在硅衬底表面。SOI 硅片具有三层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顶层硅片(SOI 层)、氧化层和硅衬底;目前,氢注入剥离键合技术(Smart-Cut)、硅片直接键合技术(SDB)和注氧隔离技术(SIMOX)是三个最具有竞争力的 SOI 制备技术;由于 SOI 硅片具有氧化层,从而减少硅片的寄生电容以及漏电现象。具有特殊性能的硅片能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是半导体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硅片尺寸
随着单晶硅制造技术提升,硅片的尺寸在逐步提升。硅片尺寸从最初 2 英寸,到 4 英寸,5 英寸,6 英寸,8 英寸,再到 12 英寸,其尺寸在持续增加。目前,硅片发展史具有多种表述。其中,据 SEMI 相关产品数据,4 英寸硅片产生于 1986年,6 英寸产生于 1992 年,8 英寸产生于 1997,12 英寸产生于 2005 年。而行业内根据各尺寸硅片市场占比情况进行划分,4 英寸、6 英寸和 8 英寸分别为 1980 年代、19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占据主流位置;而 12 英寸硅片产线是英特尔和 IBM 于 2002 年首先建成,而到 2005 年 12 英寸产品市场占比达到 20%且市场占比持续增大。
自 2005 年起 12 英寸硅片被大规模使用以来至今已超过 10 年,在硅片向大尺寸发展的背景下,硅片产品理应进行迭代。18 英寸硅片是下一代技术节点,以英特尔、台积电等厂商和学校为首的相关研发专案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因不具备生产效益而有所搁置。所以,12 英寸硅片尚未受到产品迭代所带来的影响,有望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市场地位。
2015-2021 年全球 12 寸硅片市场占比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集成电路发展两条技术主线是硅片尺寸扩大和芯片制程技术提升。其中,硅片尺寸扩大能有效降低成本,而这也成为硅片向大尺寸发展的重要推力。以 8 英寸和 12 英寸硅片为例,12 英寸硅片较 8 英寸在面积上提升约 2.25 倍。由于可用生产面积扩大,使得单硅片芯片产出数量也有所差异,其中,8 英寸硅片产出约为 88 块,而 12 英寸硅片产出约为 232 块,12 英寸硅片产出较 8英寸硅片提升约 2.64 倍,产出增长较硅片面积增长更多。此外,由于边缘芯片减少,产品成品率将上升,使得产出会更高。在芯片生产过程中由于产出更高,使得设备使用率提升。所以,无论是从产量,还是从设备使用率角度,大硅片能使芯片生产成本下降,使得晶圆代工厂利润增厚,从而间接推动硅片向大尺寸发展。
各种需求促生对不同尺寸硅片需求。不同尺寸硅片在应有场景中有所差异,下游对于硅片需求主要集中在 8、12 英寸。目前,12 英寸硅片主要应用于制造智能终端中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等,而 8 英寸硅片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和指纹识别等集成电路制造领域,6 英寸及以下尺寸硅片主要应用于低端产品。所以,在不同领域应用不同尺寸的硅片,从而形成不同的需求。
三、需求
硅片是晶圆制造上游材料,晶圆厂产能情况对硅片需求将产生影响。根据 SEMI 数据,硅片出货量存在一定周期性,2019 年硅片出货量有所下滑,但情况有望得到好转。受消费升级和数据流量爆发等因素诱发,终端市场持续向好,而需求沿着产业链向上游传递。在硅片向大尺寸发展的趋势中,8 英寸和 12 英寸硅片作为主流硅片产品,在终端市场带动下需求将持续扩大。预计,2020年半导体总发货量将增长 7%,达到 10,363 亿个,这将是有史以来半导体总发货量第二次超过一万亿个单位。而在 2020 年半导体出货量中,预计光电器件、传感器和分立器这三项占 69%,集成电路占 31%。此外,2020 年增长率最高的半导体细分领域场景包括智能手机、汽车电子以及人工智能、云和“大数据”系统、深度学习应用程序。
2007年至2019年全球硅片面积出货量(百万平方英寸)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0 年半导体出货量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12 英寸硅片
目前,12 英寸硅片在下游产业中广泛应用,产品大多使用于制造消费电子芯片。根据 12 英寸晶圆制造精度进行分类,可分为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随着晶圆厂制程不断提升,将增加高质量 12 英寸大硅片需求。除晶圆制程提升外,终端市场向好是拉动硅片需求上升的动力。
由于 5G 通信能支持增强移动宽带(eMBB)、高可靠低时延连接(uRLLC)和海量物联(eMTC)三大应用场景,其对社会发展具备重要意义。所以,各国对于 5G 网络建设都较为重视。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4G 手机无法支持 5G 网络,若想使用 5G 网络其需要对终端设备进行升级。所以,在通信升级时代将会出现手机换机潮。IDC 预计,2020 年 5G 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占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 8.9%,到 2023 年,这一比例将增长至 28.1%。根据目前各大手机厂商所推出 5G 产品数据,大部分手机 NAND 容量为 128G 起,容量较 4G 手机有一倍的提升。手机对于存储芯片需求将会逐步显现。此外,数据流量爆发将增加数据中心需求,2016-2021 年全球数据中心流量复合增速将达 25%;而云数据中心流量增速将会更快,年复合增长率为 27%。数据流量爆发使得相关厂商会加大对服务器等基础设施投入。由于服务器等基础设施中需要使用到固态硬盘,而硬盘是 NAND Flash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所以这将会激发 NAND Flash 需求上升。Gartner 预计 NAND 复苏将在 2020 年继续,这是由于固态硬盘的强劲需求以及 5G 智能手机的大量增加使低位供应增长所致。
NAND 闪存应用份额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 年 12 英寸硅片下游应用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DRAM 作为电子产品重要组件之一,在 AI 和 5G 两大应用的拉动下,景气度有望持续好转。根据 2018 年 12英寸硅片下游应用占比数据,存储芯片(DRAM、2D NAND、3D NAND)占比已超过50%。所以,无论是 NAND Flash,还是 DRAM,在终端设备需求持续向好将会沿产业链传导到存储芯片,从而使得晶圆厂对硅片需求上升。
2、8 英寸硅片
8 英寸晶圆制造技术依旧保持竞争力。12 英寸晶圆厂进入门槛较高,对于环境和设备等要求较为苛刻,所以其产品主要为精密制程的电子产品。而在制程等要求较低或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品,一般使用 8 英寸或 6 英寸硅片进行生产。但随着 6 英寸产品逐步向 8英寸转移,8 英寸晶圆厂将承接部分产品生产需求。此外,由于 8 英寸晶圆已具备成熟特种工艺,在小尺寸晶粒模拟内容容量或高电压支持具备优势,所以对于具备特殊要求的器件大部分仍以 8 英寸晶圆制造为主。根据 8 英寸硅片下游应用数据,功率分立器件、MEMS、模拟、CIS、射频等产品是主要应用方向。
2018 年 8 英寸硅片下游应用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工业智能装备等快速普及,对于模拟和分立器件的需求在逐步加大,而这使得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在相关领域市场份额扩大,下游景气度提升也将传导到上游产业。自 2018 年 7 月以来,全球增加了 7 个 200mm 新厂房。而在接下来的 2019 年到 2022 年间,全球预计总共将有 16 个厂房或产线,其中 14 个为批量 Fab 厂。预测,到 2022 年全球200mm 晶圆制造厂的总产能达到每月 650 万片晶圆。随着电动车、5G 等市场的发展,MEMS、感测、模拟与微控制元件等在物联网、移动装置的应用发展将持续延伸,带动8 英寸晶圆的市场需求。
四、趋势
2019 年销售额有所回落,但在终端市场持续向好推动下,销售额有望扭转跌势。从市场份额来看,2017 年全球五大硅晶圆供货商为日本信越(市占率 27.58%)、日本胜高(市占率 24.33%),台湾环球晶圆(市占率 16.28%)、德国 Silitronic(市占率 14.22%)、韩国 SK Siltron(市占率 10.16%),前五大公司市占率超过 90 %。由于硅片具有较高技术壁垒,所以导致硅片市场集中度较高且硅片尺寸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
2009-2019 年全球硅片销售(单位: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 年全球硅片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作为半导体产业第三次转移转入国,半导体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6 年我国半导体销售额为 1056.5 亿美元,而 2019 年销售额为 1436.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0.79%。此外,我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份额持续扩大。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2018 年,中国手机、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 90%、90%和 70%以上,均稳居全球首位。在生产过程中半导体产品需求较大。所以,基于产业链安全等因素考虑,无论是半导体产品,还是半导体材料均有国产替代需求。
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单位:十亿美元)及中国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硅片作为集成电路基石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硅片市场目前被几大巨头所垄断且我国在硅片产业起步较晚,使得我国硅片产业出现发展不均的情况。在小尺寸硅片方面,我国能大规模生产 4-6 英寸硅片,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但大硅片(8、12 英寸)方面则存在较大缺口。虽然 8 英寸硅片我国能自主进行生产,但仍不能满足下游生产需求;而 12 英寸硅片则几乎依赖于进口。截至 2019 年 6 月,6 英寸国产化率超过 50%,8 英寸国产化率 10%,12 英寸国产化率小于1%,且国产 12 英寸硅片在国内晶圆厂中大都为测控片,正片的销售较少。随着下游需求回暖,国内硅片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参照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路径,为弥补硅片产业不足,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下,我国硅片企业已走上追赶之路。
2018 年中国 8 英寸和 12 英寸硅片产品市场供给(单位:万片/月)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家为促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先后颁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集成电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政策。在这些政策中,不乏对于硅片产业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其中,《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中提出要开发大尺寸硅片等关键材料,加强企业间合作;《“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研发 300mm 硅片。在国家政策推动下,硅片产业将会得到强有力支持。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半导体硅片行业市场发展规划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对于半导体硅片新进入者而言,半导体硅片在资本投入、生产技术和人才储备等方面具有较高壁垒。此外,在硅片市场处于垄断情况下,企业实现规模效应将面临挑战。由于我国具有较大内需市场且国家对硅片产业发展有政策扶持,所以我国企业能更好应对外部竞争。目前,我国企业对于国产供需缺口较大的 8 英尺和 12 英尺硅片均有布局,多个项目正逐步实施,产能将会逐步落地。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硅片企业规划产能大多集中在 12 英寸硅片,大硅片产线投资合计超过 1400亿元。其中,若 12 英寸硅片产按规划落地,其月产能将超过 650 万片。
中国 8/12 英尺大硅片规划产能情况(万片/月)
- | 8英寸 | 12 英寸 |
硅产业 | 36 | 60 |
超硅半导体 | 50 | 85 |
中环半导体 | 105 | 52 |
立昂微电子 | 52 | 40 |
有研半导体 | 23 | 30 |
申和热磁 | 85 | 40 |
合晶硅材料 | 20 | 20 |
其他 | 10 | 335 |
合计 | 381 | 662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新建产能投资较大且需要 2-3 年产能才能落地,所以我国实现大硅片自给自足仍需要时间。但随着我国硅片产能逐步爬坡,大硅片进口依赖有望逐步缓解。此外,减少对进口依赖将有助于产业安全。2019 年 7 月,日本宣布限制对韩国出口半导体材料。由于日本是全球最大半导体材料生产国,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具有据对优势,且韩国在部分材料对日本较为依赖,出口限制对韩国半导体产业将产生影响。所以,产品进口依赖高将降低产业安全边际,特别在贸易争端发生时将对相关行业造成较大冲击。我国硅片产能逐步落地将有助于提升国产率,提升硅片供给安全。
我国作为半导体产业第三次转移的转入国,半导体销售额在全球市场中占比在持续攀升。此外,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对于半导体产品需求较大。所以,国产化水平将对产业安全有较大影响。硅片作为晶圆制造材料市场中占比最大的且最基础品种,我国在硅片领域存在短板且在大硅片方面更为突出。但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我国众多企业纷纷规划产线,对半导体大硅片进行布局。随着产能逐步落地,能有效降低对进口大硅片依赖程度,保障产业安全。
目前,5G 通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韩国、美国、中国等国家已经开通 5G 商用网络。由于 5G 网络需要相应终端才能使用,在手机厂商逐步推出平价 5G 手机后,手机换机潮将有望出现。对于 To B 端而言,物联网是 5G 下游应用的重要一环,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将成为焦点。此外,伴随着数据流量爆发,对于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需求在增加。长期而言,随着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向好,硅片作为上游材料之一,其需求将有望增加。
目前,半导体产业主流硅片尺寸为 8 英寸和 12 英寸,其中 12 英寸出货量占比超过 70%。虽然需求端持续向好,但供给端受产能利用率、投资周期等因素影响,短期内无法大量扩产。所以,供给端短期内或将保持现有规模。
由于我国在硅片产业起步较晚,硅片国产程度较低,其中大硅片基本依靠进口。但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下,我国硅片企业走上追赶的道路,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对大硅片进行布局。随着产能落地,有望缓解对大硅片进口依赖,提高产业安全。


2025-2031年中国半导体硅片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半导体硅片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共四章,包含单晶硅片行业篇,外延片行业篇,领先企业篇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