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以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组织科技力量,为企业提供综合科技服务,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的科技服务中介。
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和实践之后,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创建出了很多较好的服务模式,每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技术服务在内容以及形式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并且有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有可能兼备很多种模式的特征。
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 介绍
服务模式 | 介绍 | |
组织模式 | 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具有两种模式:营利性模式以及非营利性模式,我国目前大多数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都属于事业单位,是结合事业单位的相关制度或非营利性的组织模式,继而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及运行的方式。 | |
业务模式 | 综合性 | 综合性的业务模式主要是定位在全方位创新的中介服务,而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则是采用了很多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以及配合的一种模式,让创新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在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得到非常良好的协调和解决。 |
专业性 | 专业性的业务模式则是面向具有特色的创新资源,继而设立出具有单一性和专门性的机构,实施专门性质的特色创新性服务。 | |
行业联动模式 | 生产力促进中心通常都不具备实体结构的,是利用网络或者临时的办公室会议的模式,继而提供创新信息以及要素相关的服务,对行业内部的信息技术交流实现促进作用。 | |
对象模式 | 中小工业企业 | 中小型的工业企业是生产力促进中心最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 同时也是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继而为新技术的商业化提供出良好保障的基础。 |
大型工业企业 | 很多大型工业企业在其发展和成长的进程当中所面临各种各样的发展挑战,应该要由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它们供给出技术方面的支持以及信息方面良好的服务,从而实现技术交易成本的降低。 | |
现代化农业 | 供给新型农业技术以及农业供需关系是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服务三农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 |
现代化服务业 | 数量巨大的新型信息技术、产品以及服务方式将会对传统服务行业结构以及形态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生产力促进中心可说在这个方面有着非常积极推动作用和示范作用。 | |
服务环节 | 前端提炼 | 生产力促进中心所对应的工作重点是在创新环节的最上游,也就是对研发项目的扶持以及挖掘方面,继而对具备良好商业开发价值以及产业技术潜力的各种项目加以重点培养,从而使得生产力促进中心针对自主知识产权相关项目培养效率以及社会效益的提升。 |
中间串联 | 生产力促进中心能够利用构建出各种各样的对上游和下游之间连接有利的条件以及机制,实现上游的科技成果能够更为迅速、更高效的向着下游具有实力的开发企业的转化,或者建立起一些中小企业,继而直接进行开发和转化。 | |
末端推动 | 利用融资供给、信用担保、营销咨询以及企业培训等方式,逐渐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技术进步,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对下游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上,让企业能够较好的躲过管理、信用、资金以及市场等方面的危机。 | |
全程辅助 | 将某一个或者某一些项目当做切实跟踪的目标,从对上游的合作项目加以选择为起点,到对下游合作企业的寻找,或者是到产业开发的成功,在这个过程当中生产力促进中心要全程参与,同时加以辅助,确保项目成活率达到一定的范围以上并呈现出企业良好的品质。 |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从 1992 年国家科委首次在部分省市创建中心至今,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快速发展,2018年统计上报生产力促进中心数为1515家,2004年统计上报中心数量为1099家。
2004-2018年中国统计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
资料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统计上报的151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海南省为0。按省份看,2018年统计上报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超百家的有4个省,最多的安徽省共有128家中心,其次是江西125家、黑龙江109家、广东106家,另有7个省份的中心数低于10家,分别是吉林8家,上海、宁夏各5家,青海4家,北京、云南、西藏各2家。
2018年中国统计上报生产力促进中心省市分布情况
区域 | 省市 | 统计上报生产力促进中心数:家 |
东部 | 北京 | 2 |
天津 | 61 | |
河北 | 65 | |
江苏 | 32 | |
上海 | 5 | |
山东 | 47 | |
浙江 | 59 | |
福建 | 73 | |
广东 | 106 | |
海南 | 0 | |
合计 | 450 | |
东北 | 辽宁 | 22 |
吉林 | 8 | |
黑龙江 | 109 | |
合计 | 139 | |
中部 | 山西 | 45 |
安徽 | 128 | |
江西 | 125 | |
河南 | 22 | |
湖北 | 51 | |
湖南 | 22 | |
合计 | 393 | |
西部 | 内蒙古 | 62 |
广西 | 72 | |
重庆 | 44 | |
四川 | 99 | |
贵州 | 66 | |
云南 | 2 | |
西藏 | 2 | |
陕西 | 53 | |
甘肃 | 80 | |
青海 | 4 | |
宁夏 | 5 | |
新疆 | 43 | |
新疆兵团 | 1 | |
合计 | 533 |
资料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
从区域看,西部地区的统计上报中心数量最多,共计533家,占全国统计上报中心数量的35.2%;东部地区共有450家,占全国数量的29.7%;中部地区共有399家,占全国数量的25.9%;东北地区共有139家,占全国数量的9.2%。
2018年中国统计上报生产力促进中心区域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
根据对上报151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统计,截止2018年生产力促进中心总资产达到249.2亿元,比2017年241.2亿元增加3.3%,2018年全国统计上报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取得服务总收入39.0亿元,较2017年下降23.5%。
2004-2018年中国统计上报生产力促进中心资产及服务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
近年来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企业的数量明显减少,2018年1515家统计上报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一共服务企业21.6万家,同时为企业增加销售额905.6亿元,增加利税129.2亿元,为社会增加就业人数53.0万人。
2004-2018年中国统计上报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绩概况
资料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
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企业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能够给企业良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一些现代高新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保障。相关从业人员应该积极探索,对各行业、各企业的实际需求加以明确,继而依托于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平台,为企业提供出更好的服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025-2031年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共八章,包含重点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状况分析,中国标杆生产力促进中心经营状况分析,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前景及投资分析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