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8年中国文化创意特征、文化综合指数及文化创意政策驱动发展[图]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紧随全球经济与文化发展潮流的,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设计为核心、以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集知识密集和价值导向等特性为一体的新兴产业,能够满足大众精神、文化、娱乐、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一、现状

    我国省市文化产业综合指数和生产力、影响力指数持续平稳增长,驱动力指数增长较快。九年来,综合指数和文化产业增加值之间一直呈现正相关性,说明综合指数准确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生产力和影响力指数增长较为平缓,驱动力指数经历了快速-平缓-快速的过程,表明近年来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政策和创新环境在不断优化。

    2010-2018年中国省市文化生产力指数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0-2018年中国省市文化影响力指数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0-2018年中国省市文化驱动力指数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强势区域在人才资源、经济影响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在文化资本、社会影响、创新环境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文化科技、科研单位人均科研经费方面优势较大。因此,其他省份要想缩小与强势区域之间的差距,就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大文化科技研发投入,依靠人才和创新推动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8年东中西部地区综合指数显示,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近五年来,差距在不断缩小。根据2014、2018东中西部地区指数对比可以看出,驱动力指数的差距缩小最多,其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政策,来总体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近五年来,中西部地区的湖南和四川多次进入全国前十。湖南在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文化旅游、卡通动漫等领域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文化湘军。

    2018年东中西部地区综合指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投资前景趋势报告》数据显示:从综合指数来看,北京凭借文化产业影响力和驱动力的优势依旧处在第一的位置;浙江在文化产业生产力和驱动力方面上升较快,首次排名第二;湖南在影响力和生产力方面表现良好,连续两年排名第七;重庆在驱动力和社会影响方面有了一定改善,五年来首次进入前十名。

    中国省市文化生产力指数前十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第二个分指数是影响力指数,东部地区文化产业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优势比较明显,前十名的省市中,有七个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从增速看,广东、山东、湖南、北京、陕西分列影响力指数增速前五位。

    中国省市文化发展影响力指数前十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第三个分指数是驱动力指数,中西部地区在驱动力方面表现较好,前十名的省市中,有六个来自中西部地区。从增速看,广西、浙江、天津、黑龙江、北京分列驱动力指数增速前五位。

    中国省市文化发展驱动力指数前十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对比近五年排名变化情况发现,河南、天津和重庆三个省份排名上升比较快,这主要是因为驱动力的提升,也就是当地产业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此外,重庆还在社会影响力方面进步显著,在文化氛围、文化包容度和文化形象方面的得分大大提高。

    二、政策

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行业主要政策

文件名称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
主要内容
《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
2009-09-23
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国务院
2009-09-26
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文化部
2009-09-29
推动艺术创意和设计业与其他产业合作,提高其他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效果。鼓励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艺术设计服务外包。
《关于推进文化企业境内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
文化部
2011-04-11
鼓励文化企业探索利用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手段,引导有条件的优质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直接融资,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主体。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2011-10-25
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
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

文化部等六部门
2012-06-27
研究增强舞台艺术表现力的声光电综合集成应用技术、基于虚拟现实的舞美设计与舞台布景技术、移动舞台装备制造技术和演出院线网络化协同技术等演艺关键支撑技术,提升文化演出的艺术创作力、感染力、表现力和传播力,调整和优化传统文化演艺产业结构。
《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
2014-03-14
加强舞美设计、舞台布景创意和舞台技术装备创新,丰富舞台艺术表现形式;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进入旅游业,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促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促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文化部
2014-03-20
坚持注重创意创新、淡化行业界限、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设计理念,不断提高创意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对实体经济相关领域的促进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2015-10-29
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
2016-12-19
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深度融合,数字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兴起。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
2016-12-26
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
文化部
2016-12-28
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文化部
2017-04-19
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文化内容原创能力,推动文化产业产品、技术、业态、模式、管理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
文化部
2017-04-26
全面支持文化创意融入实体经济。发挥文化科技引擎作用,促进文化创意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体育业和特色农业等行业融合发展,赋予实体经济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17.5.07
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3D和巨幕电影等新兴产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印刷复制、广告服务、文化娱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演出、娱乐、艺术品展览等传统业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2018.3.22
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凝聚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大力推进“旅游+”,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进一步支持文化
企业发展的规定》
国务院办公厅
2018.12.25
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推动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推动资产证券化,鼓励文化企业充分利用金融资源,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文化项目。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本文采编:CY337
10000 10901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2-2028年中国文化创意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趋势报告
2022-2028年中国文化创意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趋势报告

《2022-2028年中国文化创意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趋势报告》共十四章,包含2022-202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前景,2022-202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投资战略分析,研究结论及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