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9年中国海洋相关行业发展现状、海洋经济资源及需要改善问题分析[图]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主要涉及的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

    一、现状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健,势头良好。从产出规模来开,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为主力的海洋经济产出规模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三二一的格局,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前景不断向好;从产业空间布局看,三大经济区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但海洋经济发展单一、粗放的模式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各地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从国际空间格局看,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政策力度大、速度加快,我国海洋经济和国际涉海企业竞争力都相对偏弱。

    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3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2009-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由31964亿元增至834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73%左右,占GDP比重随呈现出轻微的下降趋势。自2015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增速及占GDP比重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分别稳定在7%与9.5%左右,海洋经济在经历2004-2006及2010年前后的高速增长后,目前正保持与GDP相对同步的增速进入较为稳定的增长阶段。

2009-2018海洋经济规模及增速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快速成长,海洋经济的“引擎”作用持续发挥,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64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85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8916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4%、37.0%和58.6%。

    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断经历着动态演进与优化调整。目前我国海洋产业三二一结构基本成型,但二三产业之间差距较小,格局尚不稳定,有待进一步的调整。

2018年中国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3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滨海旅游业占比最大,为47.8%,全年实现增加值16078亿元,比上年增长8.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次,占比较大的是海洋交通运输业,为19.4%,全年实现增加值6522亿元,比上年增长5.5%,总体处于稳定状态。

    海洋船舶工业占比为3%,全年实现增加值997亿元,比上年下降9.8%。受国际航运市场需求减弱和航运能力过剩的影响,造船完工量显著减少,海洋船舶工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总体而言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7.8%、19.4%和14.3%。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增速领先,分别为9.6%、12.8%。

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构成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621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426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1%;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2934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5%。

2018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地区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我国海洋经济分布中,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构成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分布区域,由各自的资源环境及经济条件造成其海洋经济规模上的差异,形成各自具有一定特色的主要海洋产业结构。

    围绕着国家总体规划的涉海部署,海洋领域出台了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防灾减灾等一系列专项规划,这些涉海专项规划明确了本领域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以支撑和满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

    二、国海洋经济资源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长达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跨越了南海、东海、渤海等诸多海域;自然深水岸线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处,滩涂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众多的海岛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海洋生物资源方面,我国拥有海洋生物2万多种,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海草、红树植物、珊瑚等,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且我国濒临舟山、北部湾、黄渤海以及南海沿岸四大渔场,这些地区多数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的数值胶东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有有机质,为我国发展海洋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海洋矿产能源方面,海洋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金、铜、煤、硫、磷、石灰岩等矿产;化学资源包括海水中可直接提取的溴、镁、钾等化学元素;能源资源主要包括海上风电、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资源。其中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约240亿吨和16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超过30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为海洋矿业、油气业、海洋电力等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海洋石油累计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124303.4万吨,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0878.2万吨;海洋天然气累计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6649.4亿立方米,剩余技术可采储量5078.2亿立方米。其中,渤海海区海洋石油资源最为丰富,占到总剩余技术可采储量的75%以上;南海、东海海区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分别占到目前剩余技术可采量的56%、33%左右。

    在滨海旅游资源方面,我国拥有长达32000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包含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横跨38个纬度,地处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礁石滩、滩涂、沙滩各种类型同时存在,资源丰富。但也需要关注到两方面的限制因素:热带海滨的沙滩比较适合度假旅游开发,而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影响,滨海和海岛的冬季旅游项目开发面临巨大的挑战;加之我国的工业项目建设要占用大量的优质岸线。因此,在我国真正适合度假开发的海岸线是及其宝贵的资源,真正能够全天候和全年开发的休闲岸线较少。

    三、海洋经济各行业发展现状

    1、渔业

    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中的传统产业之一,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也涵盖与海洋渔业相关的配套服务如水产品加工、鱼苗鱼种服务等。2008年-2018年我国海洋渔业年均增长速度为8%,属于平稳增长型,2018年全国实现增加值4801亿元。

2008-2018年海洋渔业增加值及增速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海洋渔业与内陆渔业产量均相对稳定,海洋渔业年产量在一亿吨左右,内陆渔业产量将近6000万吨,海洋渔业构成渔业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海洋渔业范围内,海洋捕捞产量在8000万吨左右,海水养殖产量略大于2000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占海洋渔业的80%左右。在利用量上,人类消费量远远大于非食用量,人均表现消费量在过去五年间呈增长趋势。

    关于海洋渔业的未来发展,一方面,要考虑海产品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丰富,契合消费者的喜爱。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性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海洋渔业未来增产潜力十分有限。

    加快生产结构调整,变粗放型渔业为新型高效渔业是未来海洋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此应关注海水健康养殖、远洋渔业、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发展模式。

    2、海洋油气业

    海洋油气业是指在海洋中勘探、开采、输送、加工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活动,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对于保障我国能源供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08年-2018年我国海洋油气业年均增长5.4%,但各年间存在较大波动。

2008-2018年海洋油气业增加值及增速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海上油气新发现超过陆上,储产量持续增长,海洋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特别是随着海洋油气勘探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日臻成熟,全球已进入深水油气开发阶段,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全球石油行业主要投资领域之一。

    海洋油气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整个过程需产业链上各领域服务商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最大收益。而石油公司是整个行业的最终需求端,其景气程度决定了勘探开采服务和海工装备的需求,对产业链的运行至关重要。

    就我国海洋油气业的发展前景来看,随着陆地石油资源的衰退,海洋油气为未来重要的能源供给来源。尤其是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探明程度为12%,海洋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目前全球油气的40%来自海洋,而我国海洋油气的产量只占到26%。因此,我国海洋油气开发仍处于早中期阶段,产业潜力较大,是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且发展海洋油气业,加大对海洋钻探开发的投资,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

    海洋油气业属于典型的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行业,勘探开发进入壁垒高。而就全球来看,海工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行业领先公司手中,且这些技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垄断性。目前我国政策规划引导不到位、深海自主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重点企业合作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凸显。

    须完善深海油气勘探与开发专项扶持政策,加强企业协同攻关和技术集成能力,提高我国深海自主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国际合作层次和范畴。

    3、海洋矿业

    海洋矿业包括海滨砂矿资源开发和深海矿产开发两部分。2008年-2018年海洋矿业年均增长23%。

2008-2018年海洋矿业增加值及增速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整个海洋矿产行业中,海滨砂矿开发由于对沿海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管制措施严格,加上开采成本难以与陆地矿产竞争,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深海矿产开发则存在开采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成本较高且难以实现规模化开发的问题。

    转变粗放型海洋矿产开发方式,有序、合理开采海洋矿产资源,重视深海矿产勘探与开发技术研究,是实现海洋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海洋盐业

    海洋盐业是我国的传统海洋产业,2008年-2018年年均增速为-4.1%,属于波动下降型,近三年海洋盐业产业增加值稳定在40亿左右,比十年前下降近三分之一,不足十年间产业峰值的一半。

2008-2018年海盐增加值及增速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海洋盐业产品主要为食用盐和工业用盐,其中工业用盐占全国盐需求总量的80%以上。作为生活必需品,食用盐需求量较为稳定;而工业用盐受下游产品产能过剩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影响,需求量下降,海洋盐业呈现负增长。此外,由于海洋盐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其进入壁垒较低,目前我国盐业已经进入了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阶段,产业整体进入成熟期。

    5、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2018年年均增速为2.7%,行业属于平稳增长型。但近年来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贸易环境等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

2008-2018年海洋航运增加值及增速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航运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航运业发展初期并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和波动性,18世纪开始,航运业随船舶数量增加、全球运力快速增长,船东话语权逐渐减弱,航运企业间竞争加剧,班轮公司形成不同的班轮公会,航运业逐渐形成明显的周期性。从总体上看,全球航运周期长度一般集中在5-15年。2019年全球航运业供需状况未来有望逐步改善,但消化过剩运力仍需要时间。

    海洋交通运输行业主要由干散货市场、油运市场和集运市场组成,由各自的原有规模、新船交付、旧船拆解及新船订单角度考虑其变化趋势。

    2018年油运行业受益大量旧船拆解,行业供给增速出现负增长至-0.3%,而2019年受新船交付影响,供给增速将出现明显上涨至3.1%,2020年大量老旧船舶将由于耗能高、经济性低,退出即期市场,市场有效运力将出现大幅下降,供给增速将出现负增长至-0.2%,2018-2020年需求增速分别为1.6%、3.6%、3.8%。

2013-2020年中国油运供需增速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集装箱运输行业在2018年度过了交船高峰期,自2019年起,运力供给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预计2019年供给增速为3.0%,需求增速为4.6%。

2009-2019年集装箱运输行业供需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干散运输市场运力增速放缓,预计2019年供给增速为2.79%,需求端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预计2019年干散运输市场需求增速为2.4%。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海洋交通运输业迎来全新发展契机。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推进港城一体化建设,努力开辟新的远洋国际航线,加强海上通道建设,是促进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6、旅游业

    过去十年中,滨海旅游在实现自身产业规模不断扩充的同时,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其发展速度快于我国旅游产业整体增长幅度,同时也是海洋经济内部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滨海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2008-2018年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及增速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滨海旅游涉及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地产开发等多项产业,对当地特色打造及口碑具有较大影响力,具备较强的产业带动性。

    但目前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低水平供给过剩与高品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由休闲游向休闲度假游过渡阶段,大部分东部沿海省份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游阶段,为滨海旅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需优化供给结构,统筹陆海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游艇、海上运动等特色海上旅游产品,满足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7、药物和生物制品业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尤其是海洋微生物因其生境特殊、遗传可控、可放大发酵等特性,是创新药物、生物农药、保健食品、医用佐剂及酶制剂等生物制品的优良原料。目前国内外共有20多种海洋来源药物及中药复方制剂应用于临床,60余种候选海洋药物进入临床各期研究。

    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药品监管机构已经相继批准了13个海洋生物药物上市,含10种小分子、1种多糖及2种蛋白类海洋药物,主要应用于抗肿瘤、抗病毒、抗菌、镇痛等。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了规模上的飞速增长,由2008年的58亿元增至2018年的4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1.7%,成为海洋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伴随着蓝色经济热潮的兴起,山东、广东、江苏、福建等沿海各省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投入,不少药企也瞄准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例如江苏苏中药业、北海国发海洋生物、威海百合生物、天津天士力、浙江海正药业、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等。

2008-2018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及增速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医药工作者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作,开发出了藻酸双酯钠、角鲨烯、甘露醇烟酸酯等,用于抗病毒、治疗肝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抗阿尔茨海默病等。自2010年以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专利申请数量与公开数量也有所提升。但从技术层面看,我国海洋生物制药产业目前多集中在比较粗放型的、技术要求低、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各种原料加工层面。

    海洋生物医药业是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代表,其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培育、相关科研机构技术研发的进步和企业较快的生产转化能力。此外,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技术附加价值较高。行业处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具有附加值高、社会效益好、绿色高效等特点。

    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庞大,对医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医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促进细胞代谢、抗癌防癌,可以有效缓解对医药数量、质量不断提升的需求,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海洋生物医药的发展将对我国医药行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同时能有效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部分医疗问题。

    对于制药企业来讲,海洋生物医药不同于已形成非常完备而成熟的生产研发体系的化学药品,其研发环节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现在国际上药物研发周期一般为10-15年,而目前上市的海洋药物的研发周期普遍在20年以上,这意味着企业承担的风险比原来高数倍。

    海洋药物的研发面临着资源层面的难题。许多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相对匮乏难以大量采集,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一些海洋动植物如珊瑚等处于禁止采集状态;同时,一些生产药源化合物的海洋生物产量低,人工养殖较难实现,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且现阶段而言,海洋生物医药实现规模生产难度较大,受工艺技术的限制,海洋生物药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对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目前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环境恶化、药用资源不足、关联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链整合性差,由于发展基数较小,在海洋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低,短期内难以成长为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在海洋生物制药的发展之路上,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我们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需要逐步去解决。

    8、海洋电力

    海洋电力业利用海洋能进行电力生产活动,包含海上风电、潮汐发电、海洋温差发电、波浪能发电、海流发电和海水盐浓度差发电等形式,属于海洋新兴产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2008-2018年鉴海洋电力产业规模由8亿元增至17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9%,为海洋经济中增速最快的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的压力已接近承受能力的极限,为了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工业化革命时期的覆辙,同时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保障,清洁能源成为重要选项。

    2018年中国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合计约22.2%,较2012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正向2020年和2030年分别达25%和35%左右的目标调整中。与之对应的,火电在我国发电结构中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80.8%降至2018年的70.4%,而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分别增至5.2%和2.5%。

2008-2010年海洋电力产业增加值及增速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而近年间我国风电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风电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多家企业跻身全球前10名。风电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不断提高,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出口到28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风电的迅速发展,我国陆上风电受限于消纳问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弃风现象。新能源富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跨省、跨区通道能力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消纳的刚性约束。而海上风场基本都建设在沿海100-200公里以内,距离负荷中心较近,减少电力传输损失,并且在稳定性及发电小时数上具备优势,适合电负荷中心的需求。海上风电的发展,有望满足行业发展增量需求,成为风电发展新出路。

    从本质上看,陆上风电是“机组+电网+一般性电力工程”;海上风电则是“风电项目+海洋工程”,海底光缆、海上桩基及海上装机如吊船、打桩船是海上风电项目重要组成部分。海上风电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借鉴海洋工程的技术,牵扯到海域功能的区分,航道,电缆的铺设,海上风机的设计、施工和安装,并网,环保,甚至国防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涉及海洋工程,海上风电项目比陆上风电多了海上桩基及海底光缆,开发投资成本构成不同,海上风电机组价格显著高于陆上风电机组,价格为其1.5-2倍;同时也有较高的运维成本,行业普遍估计海上风电运维成本在度电成本中的占比25-30%左右,这一比例远高于陆上风电10-15%的比例。

    海洋电力行业属于快速增长型,海洋可再生能源蕴藏量丰富、绿色清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策导向较好且政府相继出台鼓励政策,是国家未来持续重点支持的新能源行业。

    9、海水利用业

    海水利用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新兴产业,2008年-2018年海水利用业年复合增长率达7.8%。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是海水利用的主要形式。海水直接利用包括直接用海水为冷却介质、海水冲厕、海水消防、用海水灌溉耐碱农作物等,通常限于临海城市使用,无深加工难度。而海水淡化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海水淡化行业存在生产成本过高、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等问题使其面临大规模产业化瓶颈。

    在海水淡化总成本构成中,电耗成本占比最大,占比44%左右,其次是设备成本,包括滤芯、淡化膜更新和设备折旧摊销,设备装置占海水淡化总成本的40%左右,而国产设备比进口设备平均低30%左右,可见海水淡化总体成本下降还存在较大的空间,设备国产化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从产业链角度看,又以急需实现进口替代的膜、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最为核心。

    未来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将提速。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对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我我国水资源短缺、地表水系日益污染严重、现有的地下水开采和远程调水业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海水淡化已成为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战略选择。

    同时,在政策扶持、市场推动及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对反渗透膜等关键设备的进口替代。并且,随着淡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尤其是未来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海水淡化成本将大幅降低。

    10、海洋化工业

    海洋化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建材、军工、石油等领域,是海洋高耗能产业。尽管2008年-2018年海洋化工业实现产能快速增长,但受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影响,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2008-2018年海洋化工增加值及增速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海洋化工业指以海盐、溴素、钾、镁及海洋藻类等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作为原料进行的一次加工产品的生产,包括烧碱、纯碱以及其他碱类的生产;还包括以制盐副产物为原料进行的氯化钾和硫酸钾的生产;或溴素加工产品以及碘等其他元素的加工产品的生产。

    11、船舶工业

    船舶是水上运输和工程作业的主要工具,通常按照船舶所运输的主要货物类型将其分为散货船、油船、普通货船(主要为集装箱船)、特种船和非货运船五大类。在吨位占比方面,散货船目前吨位占比最高,为40%左右,油船和普通货船次之。

    在价值占比方面,由于海洋工程辅助船及特种货船(化学品船和LNG 船等)是技术含量高,单体价值大的船种,其价值量占比分别为19.6%和12.5%,远高于其吨位占比;普通货船价值量占比17.0%,接近吨位占比16.1%;干散货船和油船由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其价值量占比远低于其吨位占比,价值量占比分别为22.2%和14.6%。

    船舶产业链包括产业上游的原材料、船舶设计、船舶配套等企业,产业中游负责船舶总装的造船厂,以及产业下游的航运公司或租赁公司。其中,原材料主要是指钢材、合金材料以及特殊材料等;船舶设计可分为基础设计、详细设计等;船舶配套较为复杂,可分为船舶动力系统、船用电力电气系统、甲板机械、船用舾装设备、船用通信导航系统等。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海洋经济行业市场前景规划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为997亿元,行业受全球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影响较大,2008年-2018年间增长出现较大波动。

2008-2018年海洋船舶增加值及增速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船企利用国际航运市场小幅上涨,新船市场持续活跃的契机,积极开拓市场。201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2.9%、91.5%和90.8%。

2014-2019年中国造船工业完成量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受国际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延续疲弱态势,船东订造新船越发谨慎。散货船、油船和大型集装箱船新增需求仍然低迷,但豪华邮轮、LNG船和支线集装箱船新船需求有望继续保持活跃。预测2019年全球新船成交量为5000-60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在9000万载重吨左右;年底手持订单量有望保持在1.8亿载重吨水平。预计2019年,我国造船完工量约36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年底手持订单量维持在8000万载重吨左右。

    12、工程建筑业

    海洋生产、交通、娱乐、防护等用途的建筑工程。2018年我国海洋工程建筑实现增加值1905亿元,2008-2018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6.6%,属于波动增长型。

    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沿海港口建设、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海洋工程装备需求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工程建筑业的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规模由2008年的411亿元增至2014年的2103亿元。但近年来受全球制造产能过剩、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影响,海洋工程建筑业出现波动性下降。

2008-2018年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及增速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海洋工程建筑涉及与资源开发利用相关、与产业发展相关及与基础设施类海洋工程建筑。其中与资源开发利用包括矿产资源、能源及空间资源开发,包括海洋油气开发所需的工程平台设计、建造、安装、调试,海上风电建设安装,跨海大桥建设等。与产业相关的海洋工程建筑涉及海洋渔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船台船坞建设及海底电缆铺设等领域。基础设施类海洋工程涉及海底隧道、海港、海洋防护性工程建筑等。

    四、所遇到的问题

    1、结构需调整

    2018南海洋产次结构为4.4 :37 :58.6,总体趋于合理化。但是我国目前的海洋产业结构仍旧不平衡,海洋服务业发展不足,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效率较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相对较低;海洋产业的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力不足,海洋产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十分明显,而向前的关联效应不显著;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既存在分化现象,也存在趋同现象,区域海洋产业结构联动性较差,难以支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完善

    我国海洋经济数据统计开展时间不长,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分类还不细致;统计指标鲜有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不强;重要部分的海洋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缺失;全国、省、市、县等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尚不统一。

    3、近海资源破坏和海洋污染严重

    我国近岸海域整体污染状况仍不容乐观,河流排污量大,局部海域初现较严重的污染。部分沿海省份不断开始涉水工程建设、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而建设诸多大型海上项目,大规模的围海造田等,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给邻近海域造成巨大污染。近海生态环境大面积受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对沿海省份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也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多片海域初现污染,各大渔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受污染的海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严重影响了我国海盐的质量;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环境恶化、药用资源不足也对我国海洋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造成影响。对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科学利用,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维护海洋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下一步发展的急需关注的问题。

    3、近海海域资源匮乏枯竭

    海域资源的匮乏是由两方面导致的,其一是市场导致,其二是认为破坏。以海洋渔业为例,我国近海海域海洋捕捞业非理性扩张,海水捕捞强度不断加强,实际捕捞量远大于最佳可捕捞量。捕捞船队主要是小型渔船,捕捞范围基本在近海区域,很大程度地破坏了近岸地区的可再生能力,且水产养殖网密度过大,加之养殖海域水质污染严重,海域生态环境的质量不断降低,制约了海洋捕捞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结构及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领域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临港大工业、港口服务业和海洋渔业等领域,而在相对较高层次的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端海洋服务业的人才十分匮乏,与发达国家间有一定差距,亟须扩充这方面的海洋人才。

    而目前海洋经济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但相对缺乏实际应用、技术创新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加之目前我国海洋科研机构分布在高等院校中,因经费缺乏等原因,海洋科研力量闲置,导致海洋科研资源浪费,使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无法实现产学研的协同进步。

    日本、美国等海洋强国十分注重海洋产学研的结合,并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些国家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都是重要的主体,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承担培养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的责任。

    因此,为了高效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我国应加紧产学研的结合,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明确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目标要求,多方位共同管理,在技术和实践中培养和聚集海洋科技高端人才。

    6、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现阶段我国海洋科技水平仍难以满足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我国海洋产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对于发展资金、海洋科技的依赖程度较高,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使我国海洋产业的科研力量落后于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另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自主研发能力较为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目前,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沿海省份都有相应的涉海研究技术及资源,但地域上的分离与隶属关系的分散,使海洋科技不能有效整合,科技力量无法集中。其一是部门沿海省份对海洋科技的发展缺少统一的指导规划,导致其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工作滞后。其二是海洋科技项目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海洋科技项目的目标不够长远,技术开发往往限于局部而忽视整体性,应用研究也过于片面而缺乏全局性,这使海洋科技项目应有的集群效应大打折扣。

本文采编:CY337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海洋经济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海洋经济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海洋经济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共九章,包含海洋经济产业相关企业竞争力分析,2024-2030年中国海洋经济产业前景及投融资策略,中国海洋经济企业IPO上市策略指导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