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8年中国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期,冰雪产业规模逼近4000亿,助力2022北京冬奥会[图]

    一、冰雪运动产生背景

    (1)群众冰雪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冰雪运动“南展西扩”战略的推进,开展冰雪活动的地域不断扩展,冰雪活动类型日益丰富,参与人数迅速增加,覆盖人群范围逐渐扩大,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

    (2)冰雪运动经济水平迅速提高

    我国冰雪竞技运动稳步发展,尤其是冰上项目发展迅速,先后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截至2018年平昌冬奥会,我国共获得62枚冬季奥运会奖牌。

    (3)冰雪运动产业方兴未艾

    我国冰雪运动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健身休闲为主,竞赛表演、场馆服务、运动培训和体育旅游等业态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冰雪运动参与和培训需求旺盛,竞赛表演活动日益丰富,冰雪旅游业发展迅猛,冰雪场地建设运营市场化程度较高,冰雪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增长空间大。

    二、国内冰雪运动相关政策

    近年来,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迅速,特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冰雪运动繁荣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2016年11月以来,继国家体育总局、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后,国家体育总局又发布了《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6-2020年)》,为冰雪运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和政策助力。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6000亿元,到2025年达到10000亿元。

国家关于冰雪运动的政策汇总

时间
发文部门
政策名称
重要内容
2016.11
国家体育总局
《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
到2025年,形成冰雪运动基础更加坚实,普及程度大幅提升,竞技实力极大提高,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的冰雪运动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战略,以京津冀为引领,以东北三省提升发展为基础,发挥新疆、内蒙古等西北、华北地区的后发优势,带动南方地区协同发展,形成引领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扩充的发展格局。
2016.11
国家体育总局
《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
到2022年,全国滑冰馆数量不少于650座,其中新建不少于500座;滑雪场数量达到800座、雪道面积达到10000万平方米、雪道长度达到3500千米,其中新建滑雪场不少于240座、雪道面积不少于7000万平方米、雪道长度不少于2500千米。全国冰雪场地设施有效供给极大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基本满足需求的冰雪场地设施网络。
2016.11
国家体育总局
《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
旨在大力发展群众冰雪运动,推动冬季群众体育运动开展,夯实冬季运动群众基础,传播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全民健身新时尚,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2016.9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
以举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围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发展目标,以东北、华北、西北为带动,以大众滑雪、滑冰、冰球等为重点,深入实施“南展西扩”,推动冰雪运动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冰雪运动普及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
2016.8
国家体育总局
《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
以筹办2022年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奥会为契机,大力推动冰雪运动开展并扩大我国冬季项目发展规模与布局。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南方和西部省市积极开展冰雪运动
2016.8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重点打造冰雪运动等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以冰雪等运动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意见》提到,要创新体制机制,明确备战任务,普及冰雪运动,发展冰雪产业,落实条件保障,努力实现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

    《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提出大力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建设群众冰雪设施。支持各地结合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加强公共滑冰馆、室外滑冰场、滑雪场、综合性冰雪运动中心等场地场所建设,并配建无障碍设施。鼓励在有条件的城市公园或利用其他现有设施、场地,建设冬季临时性户外群众冰雪设施,同步做好安全保障。支持社会力量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建设各具特色的冰雪运动场馆。

    三、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状况

    (1)中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冰雪运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3945亿元,同比2017年的3572亿元增长了10.44%,近几年国内冰雪产业规模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0-2018年中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国内冰雪产业主要细分为冰雪旅游市场和冰雪运动市场。2018年冰雪旅游市场规模约3945,其中,冰雪旅游市场规模3620亿元,滑雪产业规模约325亿元。

2010-2018年中国冰雪细分市场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2)冰雪运动区域性特征明显

    中国的冰雪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山冰川积累区。稳定 季节冰雪面积为420万平方千米,包括东北、内蒙古东 部和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以及青藏高原区;不稳定积 雪区位于北纬24°~25°。无积雪地区仅包括福建、广东、 广西、云南四省及海南岛和台湾大部地区。中国年平均降雪补给量为3451.8亿立方米,冰雪资 源的一半集中在西部和北部高山地区。阿尔泰山、天山 地区及青藏高原内陆河流及北部外河流的冰雪融水补给 占年径流量的50%以上。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冰雪融水补给也占重要地位。此外,冰雪融水径 流具有调节河川流量的作用,使水量不致过分集中于夏天雨季。在干旱区,高山终年冰雪区就是固体水库,亦 是一些河流的水源,并形成沿河的绿洲。我国冰雪资源的覆盖面积更大,初步建立以北京、东北三省、四川、新疆等为主的冰雪产业发展核心区,其中以京张地区冬季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国内滑雪场数量从2010年的270家迅速增长至2018年的742家。

2010-2018年全国滑雪场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2018年,全国滑雪场数量排名前5的省份及自治区为黑龙江、山东、新疆、河北以及山西。2018 年,内蒙自治区新增雪场数量最多,其次是山东及湖北。

2017-2018年中国滑雪场区域分布

地区
2017年雪场:家
2018年雪场:家
2017年滑雪人次:万
2018年滑雪人次:万
北京
24
24
167
176
天津
13
13
40
44
河北
58
59
176
210
山西
45
48
110
115.5
内蒙古
37
42
84
97.8
辽宁
37
38
69
73
吉林
41
43
147
184
黑龙江
124
124
196
221
上海
0
0
0
0
江苏
15
17
39
36.8
浙江
18
19
91
100
安徽
3
3
10
10
福建
1
1
3
4
江西
0
2
0
5
山东
61
65
104
94
河南
42
43
90
93.4
湖北
7
11
21
24
湖南
8
9
33
39.3
广东
1
2
3
8
广西
2
2
6
6
海南
0
0
0
0
重庆
14
16
33
40
四川
11
11
58
72
贵州
10
10
30
33
云南
2
4
4
8
西藏
0
0
0
0
陕西
31
34
68
82
甘肃
20
21
56
65
青海
7
8
10
12.5
宁夏
12
13
18
20
新疆
59
60
86
96

资料来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

    (3)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加速完善

    2018年,全国室内滑雪馆增设了5家,总数达26家,较2017年增长23.81%。旱地雪场面积增加2.92万平方米,增幅 23.7%。滑雪模拟器的数量更是直接翻倍,一年内新增76台,超过了2017年全国共有的69台,增幅达110%。

2013-2018年全国室内滑雪馆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

    2018年,旱雪场地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滑雪场馆领域新兴增长极。中国旱雪场目前使用的旱雪毯以金针菇式旱雪毯为主。截止2018年年底,国内旱雪场总数已超过30家。

    目前国内滑雪场主要分为三类:旅游体验型、城郊学习型及目的地度假型。此三类雪场在全部雪场中占比分别为75%、22%及3%。

2018年国内滑雪场细分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在有架空索道的149 家雪场中,目的地度假型雪场为19家,占比12.75%;城郊学习型雪场 108家,占比72.48%;旅游体验型22家,占比14.77%。由于中国目前的雪场依旧是以旅游体验型雪场和城郊学习型雪场为主。适合高水平滑雪者的专业级雪场还十分有限。因此,中国也被定义为“全球最大的初级滑雪市场”。

    (4)冰雪运动参与人数明显提升

2010-2018年全国滑雪人次统计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总滑雪人次统计为2113万,其中滑雪场所产生的滑雪人次为1970万人次,旱雪场地产生的滑雪人次为85万,滑雪模拟器产生的滑雪人次为58万。

    (5)冰雪装备制造业集中在低端市场

    从雪场的升降缆车、魔毯、造雪机、压雪车……到冰场的浇水车,国内冰雪产业几乎都被国外产品所垄断。由于国外冰雪运动的发展历史长,相关产品和产业链都很成熟,国内冬季运动只是最近几年才兴盛起来,所以国内相关器械的供应链还没有建立起来。

2010-2018年中国冰雪装备制造行业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我国滑雪装备规模增速突出,主要是前期规模基数低,国内目前冰雪装备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行业利润空间狭小。

    四、 国内冰雪运动存在的痛点

    (1)群众普及程度不高

    我国滑雪参与者目前还不足总人口的1%,其中真正的滑雪“发烧友”所占比例更是微乎其微,发展空间巨大。目前雪场配置与经营存在以下现象:优质雪场少;城市周边低档次雪场林立;部分优质资源被多家经营单位瓜分;区域内同质化竞争。这些都是滑雪产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潜在障碍。

    (2)竞技项目发展不均衡

    滑雪赛事活动比较少,冰场雪场提供的服务部到位,相关的产品缺乏特色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产业链开发的深度还不够。

    (3)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不足

    国内装备技术基础薄弱,科技研发能力不够,装备水平总体偏低,产品缺乏技术含量,尚未形成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4)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参与冰雪的企业数量少,有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企业还比较缺乏。随着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冰雪产业正处于历史的最好发展时期,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持续向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体育场馆的建设和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体育产业和冰雪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规划,补足冰雪产业发展的短板,着力加大冰雪场地设施供给,着力普及青少年冰雪运动着力丰富冰雪赛事活动,着力完善冰雪运动的标准规范,着力加强冰雪运动保障,着力培育冰雪市场龙头企业。

    五、中国冰雪运动发展趋势

    (1)冬奥会带动产业发展

    随着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我国冰雪旅游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北京、吉林、黑龙江、河北、到新疆、内蒙古,还有云南、四川、山东、贵州、山西等,有条件的景区纷纷建雪场、砌冰雕,发展冰雪旅游。官方数据显示,当前已有30个省市推出冰雪产品,冰雪经济在地区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借助2022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成功的契机,政府将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以竞技体育推动我国冰雪运动的普及,扩大我国冬季运动的消费群体和提高其竞技水平,开拓冰雪文化内涵和冰雪市场。

    (2)国内外双向冰雪旅游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以及我国冰雪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滑雪场等设施不断完善,世界冰雪旅游爱好者将慕名来到张家口、长白山、哈尔滨等冰雪旅游目的地、知名滑雪场进行冰雪运动训练、观光休闲度假。同时,随着我国冰雪旅游消费能力增强和冰雪文化繁荣,更多国内冰雪爱好者将前往日本、欧洲、美国等冰雪旅游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旅游体验。国内和国外双向的冰雪旅游流将形成巨大市场效应。

    (3)多元业态融合

    冰雪旅游不是一项单纯的旅游项目,由滑雪所衍生和关联的一、二、三产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产业链条,从根本上转变了区域的传统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为强化经济带动作用,集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冰雪+”战略正在成为各地冰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正在进入重创意、重内容、重体验的阶段,冰雪+电竞、冰雪+养生、冰雪+文创、冰雪+休闲农业、冰雪+研学、冰雪+会展、冰雪+节庆等发展模式受到广泛重视,冰雪旅游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4)提升国内冰雪装备制造水平

    创新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制定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对接、资源整合。支持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冰雪运动产品;拓展冰雪竞赛表演市场,有序申办和举办冰雪运动国际高水平专业赛事。围绕花样滑冰、冰球、冰壶、单板滑雪和短道速滑等观赏性强的冰雪运动,支持社会力量打造精品赛事和活动。支持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在冰雪赛事直播和转播中的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预计随着我国冰雪产业的不断成熟,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冰雪产业中将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占据行业内领先地位。

本文采编:CY245
10000 12403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冰雪产业及其信息化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冰雪产业及其信息化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冰雪产业及其信息化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共八章,包含中国重点省市冰雪产业及其信息化发展投资战略规划,中国冰雪产业及信息化发展领先案例分析,中国冰雪产业及其信息化发展的投资机会与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