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又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由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在催化剂存在下缩聚制得。工业上生产聚酯薄膜一般采用聚酯切片为原料,不涉及有机合成反应,因此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设备上,其次在于原辅料配方。目前主流的生产工艺为平膜双轴拉伸法,即将原辅料经过干燥、熔融、挤出、铸片、在适当温度下纵横拉伸,最终冷却后制得的塑料薄膜(BOPET)。
BOPET 分类
BOPET 薄膜的厚度可以从1 微米到400 微米不等,同时其具有无毒无味、使用温度范围广、易改性、耐化学腐蚀以及良好的力学、光学、电绝缘性能等,使其成为应用最为广泛且最具发展潜能的塑料薄膜。根据薄膜的厚度区分,通常厚度在25 微米以下称为薄型膜,主要用于包装;厚度在25-65 微米的薄膜多用于护卡、胶带等;6 微米以下的超薄型膜主要用于加工电容器膜;65 微米以上的厚型膜则主要为了满足电工绝缘的需要。前两种膜一般称为通用膜,超薄型膜和厚型膜则用作特种膜。
聚酯的主要原材料是PTA 和乙二醇,属于石油化工产品,受到原油价格影响。近期,由于伊拉克国内局势不稳,市场对油价供给担忧升温,引发原油价格上涨。2014 年5-6 月原油平均涨幅在3% 以上。但由于上游其他产业的风险分散影响,其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有滞后性。聚酯薄膜与聚酯瓶片、聚酯纤维同属聚酯行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聚酯薄膜只占聚酯切片消费量的3-5%,与上游行业议价能力不强。
近两年间,聚酯切片价格在波动中缓速走低,使得本行业生产成本变化较小。
聚酯薄膜上游产业链现状分析
但是近一段时间,聚酯原材料PTA 的国内生产企业启动联合减产,计划更改合约结算模式,旨在扭转长期亏损局面。PTA 龙头企业逸盛、翔鹭和恒力计划以对二甲苯(PX)的成本定价取代原先的市场定价机制,并且承诺开工率不高于70%,对客户减量供应,使得PTA 价格连续看涨。2014 年5-6 月,华东地区PTA 月涨幅高达17%。此行为虽然得到部分聚酯厂家联合抵制,但这些厂家的累计产能只占总聚合体产能的23%左右,因而未能有效的降低PTA 价格。这将进一步影响下游聚酯切片价格(同时期,华东地区PET 切片(有光)价格月涨幅为12.26%)。
值得注意的是,2014 年国内约有1400万吨PTA 产能投放,将增长至约4684 万吨,增幅在43%左右。所以长期来看,PTA 产能过剩堪忧,会抑制聚酯切片价格上涨。但若定价模式改变成真,会将原油和PX 的价格波动风险转移给下游产业,挤压聚酯薄膜行业利润空间。部分拥有上游聚酯切片生产线的薄膜企业受到的影响将相对较小。
2014年聚酯薄膜发展在于功能化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BOPET薄膜市场评估与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从BOPET 在我国的发展来看,2010 年薄膜价格暴涨,利润大幅提高,引发投资热潮。盲目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无差别的通用膜产品,造成了行业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而差异化、功能化的高端电工膜产品却依赖进口。国内BOPET 产能由2010 年的99.2 万吨(其中厚膜产能15.6 万吨)快速增长到2012 年的162 万吨(其中厚膜产能31.2万吨),年涨幅高达31.7%。2012 年以后,BOPET 行业市场报价一路下滑,许多薄膜生产企业经营状况步入亏损边缘。2013 年新增产能35 万吨,其中厚膜产能15.6 万吨,使得厚膜产能占BOPET 产能总量的百分比从2010 年的15.7%增长到2013 年的22.9%。这说明生产企业已经认识到产品差异化、功能化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BOPET 薄膜行业是进口向导型行业,虽然国内已开始注重特种膜的研发生产,但由于受原料及工艺等技术壁垒限制,诸多企业虽有先进设备,却需要时间进行产品的功能性开发,无法立时投入生产。很多高端产品仍依赖国外进口,市场需求量缺口较大。特种膜包括绝缘材料用、电容器用、光学用等,对薄膜要求较高,竞争企业相对较少。国内市场主要参与者有东材科技、裕兴股份等专注于电容膜、太阳能背板基膜等。这类薄膜技术壁垒较高,需要投入研发力量,但是产品竞争相对缓和,需求稳定,附加值高,总体盈利水平明显高于通用膜市场。


2025-2031年中国聚酯薄膜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决策建议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聚酯薄膜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决策建议报告》共十三章,包含2025-2031年中国聚酯薄膜行业发展前景预测,2025-2031年中国聚酯薄膜行业投资建议,2025-2031年聚酯薄膜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