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前9月各项社保基金收入达54997.4亿元,支出达47044.2亿元

    从清华大学的教授,到中国最早创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及企业孵化器奠基人,再成为从事石墨烯应用开发的领军人物,冯冠平自己都笑称“人生跨度有点大”。

    “将来石墨烯颠覆性的应用将在医疗领域。”冯冠平介绍,他鼓励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奋斗者“不靠市长要靠市场”,砥砺创新,在新应用领域真正让石墨烯“发热发光”。

    冯冠平

    ‘没有争议的项目我不投’

    长久以来,我投资的项目有一个共通性:知识和技术含量高、成本和风险都相对较大的“硬科技”项目。项目不局限于清华大学的研究成果,而是接纳全世界的项目。

    我的原则是“没有争议的项目我不投”。因为“无争议”代表着这个项目很难有创新性。一个项目如果院里的专家教授科研团队评估时,一致觉得可以投的,我就不投了。如果是有争议的,我就投。因为能被全部人看到它的好,这个项目就不具备前瞻性的了,未来发展空间就有限。

    我选择一个项目,首先注重其自有的核心技术,是否有创新性,其次,我也注重团队素质,是否具备做大企业的条件。在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孵化过程中,我参与了企业生产和经营,但我让公司在创办初期不要轻易接受上市公司的投资和收购——因为现阶段做强石墨烯应用,我们需要更多自主性和责任感,对产品的研发不可懈怠。

    最后,投资项目也不仅仅是看利润的回报。我是清华大学教授出身,既有这个身份,我更有身先士卒做“硬科技”科研转化的使命。

    2011年,我离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但我依然想为国家再引进、孵化出两个在世界产业领域领先的高科技项目。当时外界认为我不切实际,但经过七、八年时间,我心目中这两个高科技产业雏形开始成形:一个是超材料产业,另一个便是石墨烯产业。

    这才是我的成就感。

    冯冠平

    ‘石墨烯的颠覆应用将出现在医疗健康领域’

    发热应用是目前石墨烯应用中有望实现大规模民用的领域。很多人会说,搞了这么久石墨烯应用,为什么只重点利用了石墨烯薄膜迅速发热的原理。但真正要理解石墨烯所发出的“热”的内涵,和普通发热究竟有何区别,需要沉下心来在实验室做大量基础实验。

    我们对石墨烯的“热”展开了大量研究,并且带来了利用石墨烯发热原理制成的“人体能量测试仪”。外观上它看上去像一只手电筒,利用石墨烯的特殊性能,可以在极低电压条件下高效地辐射出远红外能量,这种远红外能量一旦与人体接触,即与人体细胞产生共振,大量的能量就会被人体吸收。

    通过实验测试发现,这种性能是单层石墨烯特有的,并且不同体质的人体对石墨烯能量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吸收差异,这一现象可能为人体能量的定量化测试提供新的思路,有望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一个可量化的指标。目前,这款产品已经在深圳一些中医院投入使用。

    为探索石墨烯在医疗领域的深层应用原理,我在常州创办的“烯旺科技”,专门成立了石墨烯医疗研究中心,进一步研究石墨烯远红外发热机理。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探索石墨烯发热膜在甲状腺结节等临床领域的应用,效果良好。

    接下来,我也把石墨烯在医疗健康的应用课题,带入常州石墨烯小镇进行研究。我相信,随着石墨烯科学研究的深入,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景越来越被看好,有望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健康支持。

    冯冠平

    石墨烯的未来方兴未艾,高端应用领域要‘闯’要‘创’

    江苏的石墨烯产业特色是产业集聚力强、起步时间早、基础雄厚。我认为未来2-3年内,中国会诞生若干家石墨烯龙头企业,而1/3的龙头企业会在江苏。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石墨烯产业由政府主导。但企业要发展,关键在自主创新,要“靠市场而不是靠市长”;从政府帮扶的角度而言,给企业真金白银是很好,但更重要的是给企业一个市场。

    烯旺公司采取的“常州模式”,便是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围绕石墨烯产业,常州市政府搭建以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为主体的产学研平台,我们再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构建完整的投融资服务体系,通过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孵化培育更多石墨烯高科技企业,创建以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第六元素等骨干企业,南京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校为基础的江苏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产业链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化能力迅速显现。

    但在之前一些石墨烯论坛上,我看到很多家企业带来的石墨烯产品,依然没有跳出“发热穿戴设备”的设计理念。这是由“烯望科技”最早在石墨烯应用领域中探索出的产品,如今被市场大量模仿。石墨烯的应用不该仅仅如此,石墨烯人应该步子大一些。

    人才的创新能力宝贵而奢侈。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意识到创新性教育刻不容缓。曾经,清华大学每年都有数百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奖励或获得专利,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能力却有限。后来,深圳确立了发展高科技的战略目标,在我就职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并孵化众多企业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科研教育应当与企业充分结合,融入市场再对症科研。而且,在学生接受创新性教育、参入企业实践前,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应一马当先,身先士卒架起高校与企业间的桥梁,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断层,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我欣赏能“闯一条新路”的人。当年光明日报称我为“知本家”,如今,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知本家”在国内涌现,以科技报国,以创新为责,实现充实的人生理想。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