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向“绿”挺进调结构 ——打好高质量发展翻身仗系列解读之五

    依托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于辽宁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有基础更有潜力。

    探索绿色低碳路径,要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加快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发展新能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培育绿色产业作为抓手,让业态愈丰、规模愈大。将技术创新作为驱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企业成为主角。

    绿色低碳,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辽宁如何破题?省委、省政府的回答掷地有声:把思想观念扭转过来,把产业结构调整过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在辽宁“十四五”规划中,“绿色低碳”成为全篇的亮点之一。

    “辽宁是工业大省,如何在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下谋划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必须回答好、实践好的重大课题。”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雪东表示,辽宁“十四五”规划纲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引育壮大新动能上下足功夫,在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上下足功夫,全面梳理排查在建项目,科学稳妥推进拟建项目,深入挖掘存量项目节能潜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更加注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胡涛表示,“十四五”时期,我省将按照“提升气、巩固水、治理土、防风险、强生态”的思路,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坚守环境安全底线,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

    行动源于深刻的自我认知。

    “辽宁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居全国前列,减碳压力较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直言。

    从产业结构看,我省重化工业比重偏大。从能源结构看,我省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大,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则较低。从社会环境看,绿色低碳发展还要进一步形成广泛共识,一些企业缺乏减污降碳主动性,公众需要进一步养成绿色生活的行为习惯。

    改变需要从“头”开始。

    全省上下统一思想:绿色低碳不是辽宁发展的“紧箍咒”,而是振兴发展的“方向标”。

    绿色转型,能源须先行。大力发展新能源,既可以把能耗总量控制住,又能把能耗存量降下来,更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顶层设计着手,我省加速布局清洁能源。在“十四五”规划中,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的48个(类)重大清洁能源项目十分亮眼,涵盖风电、光伏、核电、天然气、氢能和清洁取暖等领域。目前我省正加快推进大连红沿河、葫芦岛徐大堡和大连庄河等核电项目,预计到2025年我省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为全省力争2028年左右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基础。

    能源结构需转型,产业结构更要调整。

    辽宁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推动辽宁工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我们必须打好‘组合拳’,强化‘改’,推动企业全面开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鼓励创新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强化‘减’,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上马,逐步实现石化、冶金等高耗能行业减产、节能。强化‘育’,每年培育新增30家绿色制造单位,壮大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战略新兴产业,推进全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苗治民表示。

    “这是一场硬仗,但同样也蕴含巨大机遇。”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认为,辽宁要向“绿色”要效益,将“绿色”植入产业基因。

    “以绿色低碳为引领,打通上下游、补齐延伸产业链,可以推动辽宁产业体系的重塑和完整化,而新的增长点就在其中。”关注东北振兴多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曹远征表示。

    着眼“蓝海”,辽宁“十四五”规划已明确做好“三篇大文章”的重要产业链工程,包括发展新能源汽车,改造汽车产业链;加快推广二氧化碳回收及提纯等新技术,开发菱镁产业链;发展制氢装备、储运氢装备、氢燃料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培育氢能产业链等,并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的发展目标。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要并驾齐驱。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娟测算,当前辽宁已形成超700亿元的环保市场规模,利用制造业优势,发挥环保产业与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联动效应,甚至可以培育出一个新兴的主导产业。

    转型实质上是新旧动能的转化,提高“绿含量”,关键要在“新”上下功夫。

    “绿色低碳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省科技厅厅长王力威表示,目前我省正强化顶层设计,做好降碳减排绿色科技创新布局,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加快组织实施一批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比如依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共建“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明确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清单,支持专家团队全力突破碳捕捉利用、近零排放等共性关键技术等,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用好“第一资源”是关键。辽宁科教资源丰富,拥有1600多家科研机构、100多所高校,中科院研究所6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4个,两院院士56位,这些强大的“智力支撑”正是辽宁绿色转型的信心所在。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更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主力。

    “绿色低碳”正引领市场升级,嗅觉灵敏的企业早已“先行一步”。

    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鞍山森远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占军在承接上海订单时,会主动加装排放过滤装置,因为有“黑烟”的项目不能进场。

    “算大账、算远账”的本钢,正加快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建设。投资1.5亿元的3套焦炉烟气脱硫脱硝项目已经开工,预计今年12月建成,此举将进一步降低焦炉污染物排放量,推动企业实现环保生产、绿色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辽宁企业通过科技赋能,加入“低碳列阵”。在科学规划和多方聚力作用下,到2022年,辽宁将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备、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向绿色要效益,向绿色要未来。辽宁决心已明:决不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必须全力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路在脚下,未来可期!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