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9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空间预测[图]

    医疗信息化高景气持续,医院、医保、区域医疗、互联网医疗各端共同发力

    行业高速发展,集中度持续提升。2009-2017年,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逐年递增,且增速保持在20%以上的较高水平。2017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为448亿元,同比增长17.59%;我国医疗信息化规模将持续增长,到2023年我国医疗信息化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A股医疗信息化龙头公司收入增速高于行业增速,侧面验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2009-2018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政策频出,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自2017年起国务院、卫健委先后出台各类指导意见,医疗信息化发展方向逐步清晰。政策对二、三级医院、公共卫生的信息化建设给出了2020年明确的时间节点,推动医疗监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

    2017年至今医疗信息化主要政策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新模式、新业务重获政策支持,进入鼓励发展期落地有望不断加速。18年4月,国务院发布意见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标志着政策对互联网医疗新模式的松绑。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医保局9月底前完成制定互联网诊疗收费和医保支付的政策文件,互联网诊疗新模式有望加速落地。

    新模式落地有望不断加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家医保局挂牌,成为超级买家推动医保IT大潮开启。2018年5月3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挂牌。医保局将此前分管于人社部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职责、国家卫计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改委分管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分管医疗救助职集于一身,实现了定价、采购、支付权力的统一,成为了行业超级买家。截至2019年2月1日,全国已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相继挂牌成立医保局。

    医保局集采购、定价、支付三项权利与一体,成为行业超级买家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5月7日国家医保局应用软件第7-9包招标结束,医保局信息化建设大幕正式开启:市场规模:据我们测算,全国医保信息化潜在市场规模超70亿元;建设节奏:此次,医保局作为独立的机构部门,有独立的预算体系,本次医保信息化建设有望明显加快,预计2019下半年正式开始建设,2020、2021年将是系统建设大年。

    国家医保局信息化平台中标结果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医保信息化市场空间超70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重点转向CIS、GMIS

    根据国际统一的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划分,医疗信息化发展主要涵盖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医院临床医疗管理信息化(CIS)阶段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

    HIS目前基本普及,但增量市场空间依然存在;CIS获得政策重点支持,建设成熟度相对较低,我国医疗信息化已进入以临床医疗管理信息化为主的发展阶段;GMIS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试点顺利,预计2019年开始快速拓展,政策支持下有望高速发展。

    HIS:普及度较高,但增量市场空间依然存在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是以收费为中心,将门急诊的挂号、划价、收费、配药和住院病人的医嘱、配药、记账,以及医院的人、财、物等工作,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并将从各信息点采集的信息供管理人员查询、管理和决策。

    目前我国三级医院以及80%的二级医院已经初步建成自己的医疗信息系统,基础的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基本搭建完毕,二级及以下医院还处于基本医疗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期。另一方面,在注射环节的制剂管理系统、静脉配液管理系统,还有CRM管理系统的建设还相对薄弱。由数据可以看出门急诊、住院相关管理系统未实施的部分不足20%,而制剂管理系统、静脉配液管理系统、CRM管理系统的未实施部分超过50%。HIS在三级医院的存量市场的升级替代需求尚且存在,同时还存在部分薄弱环节有待提高。

    CIS:以临床医疗管理信息化为中心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

    CIS建设已成为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CIS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临床诊疗行为为导向,借助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放射信息系统(RIS)、检验信息系统(LIS)、病理信息系统(PIS)、手术信息系统(ORIS)等多种软件应用系统整合患者临床诊疗数据,完成电子化汇总、集成、共享,医务人员通过信息终端浏览辅助诊疗路径、发送医嘱、完成分析,实现全院级别的诊疗信息与管理信息集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出各类信息应用系统。CIS中的核心系统,例如LIS、PACS、EMR等尚存在20-40%的未实施空间,远程医疗已实施部分仅占17%,市场空间较大,当前我国医院正处于CIS系统建设的高峰期。

    电子病历百亿级市场打开,CIS建设短板快速补齐

    政策推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平均仍有两个级别的差距。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到2019年,辖区内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3级以上,即实现医院内不同部门间数据交换;到2020年,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即医院内实现全院信息共享,并具备医疗决策支持功能。在电子病历方面,三级医院平均应用水平为2.11级,二级医院平均应用水平为0.83级,基本都存在2个级别以上的差距。

    电子病历建设从狭义走向广义。电子病历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用电子设备(计算机、健康卡等)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数字化的医疗记录,用以取代手写纸张病历。而以上《通知》所指出的电子病历评级的概念范围更加广泛。电子病历评级要求的不简单只是一个应用系统的建设,而是加入了全流程医疗数据闭环管理、高级医疗决策支持、医疗安全质量管控、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健康信息整合以及医疗安全质量持续提升的要求,核心是CIS建设短板补齐,以及与其他子系统的互联互通。

    至少带来240亿市场空间。截至2018年11月底,医院数达3.2万个,其中公立医院12072个,民营医院20404个。我们仅计算公立医院市场规模,假设每个医院平均提升2个级别的电子病历评级,保守估计平均投入200万元,那么对应约240亿市场规模。而以后评级的更高阶段将涉及架构的变化,意味着更多的信息化投入。

    GMIS:区域医疗建设逐步走出试点

    GMIS是指通过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社会医疗资源和服务连接起来整合为一个系统,实现区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系统的建立对医院内部HIS、CIS系统的成熟度有一定的要求。该系统主要体现在区域内医院与医院、医院与各级卫生行政管理机关、医疗保险等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消除单个机构的信息孤岛现象,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以及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管理。

    我国医疗资源发展失衡。2017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29.5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5.8%),民营医院4.9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14.2%)。对比2010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18.7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1.7%),民营医院1.7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3%)。2010-2017年,在诊疗人次爆发性增长的同时,绝大部分诊疗人次由公立医院承接,尤其三级医院人满为患、就医体验差、优质医疗资源浪费严重。

    分级诊疗是目前医改主要推进方向,要求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疗数据共享,这将加速区域卫生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国务院于2017年1月9日印发了《“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规划》中提出了分级诊疗目标: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85%以上的地市开展试点;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而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4月23日公开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了医联体的建设目标:2017年,基本搭建医联体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

    区域医疗、医联体建设加速推进

    我国区域医疗取得快速发展,龙头厂商纷纷布局。区域医疗信息化的订单增长极快,2017年上半年仅有一单,而18年上半年已达到13单,区域信息化的订单金额占比也从2017年上半年的14%增长到2018年上半年的36%,其中包括从省级到区级的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为核心。该平台指的是连接规划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业务管理单位及各相关卫生机构)各机构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让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多元化子系统整合的一个综合业务平台。

    我国的医联体主要是由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与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组成,目的是增强医联体内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功能,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模式包括城市医联体、医共体、跨区域的专科联盟以及远程医疗协作网。

    医联体在经过推行后构架已经初步形成,截至2017年底,全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参与了医联体建设,全国形成了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4种医联体模式。在医联体的构建中,医疗机构内部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以及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化平台是必不可少的支撑,因此医联体对医疗机构协同与数据互通的要求,必然带来信息化需求的增长。目前信息化试点阶段已逐步走出,2019年开始进入加速落地期

    医联体的四种模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医保信息化自上而下得到推动,DRGS获得政策支持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工程项目招标工作全部结束,带来广阔的医疗信息化增量市场空间。

    2018年11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主持召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并要求按程序尽快开展立项工作。会议指出,平台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以全国“统筹建设、统一标准、协同共享、安全可靠”为原则,实现全民医疗保障基础设施集约化、监督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人性化、决策依据数据化、业务经办一体化、社会协作多元化、安全保障全息化。会议要求,按期高质完成建设全国统一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的工作任务。

    截至2019年5月7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相关项目的中标结果全部公布,东软集团、卫宁健康、创业慧康、易联众、久远银海、东华软件等医疗信息化行业龙头公司中标。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工程招标项目金额共计9643.59万元,包含9类应用系统、2大云平台、集成服务、监理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采购。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以云平台建设为核心,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1)省级及各级政府有望加大平台投入:顶层平台的建设将为省级及各级政府树立标杆,有望自上而下带动各级医保平台投资。(2)跨省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医保异地结算:以国家医保云平台为中心,与各省平台进行对接,实现跨省数据互联互通,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打下基础,解决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费用报销往返路途远、手工报销时间周期长、手续办理复杂、自行垫付资金压力大等痛点问题。各省及各级医保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有望带来大量软件采购、实施和接口互通的市场需求。(3)为商保结算系统的对接打下基础:医保结算目前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系统以及新农合的系统。医保端数据的互通为商保结算系统的对接打下基础,减少数据验真成本,提高结算效率。结算系统之间的对接亦有望带来软件采购、实施和接口互通的市场需求。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业务应用软件采购项目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云平台建设和集成采购项目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其他采购项目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政策推进,DRGs发展起航。2018年12月10日,中国医保局发布关于申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快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国家试点,探索建立DRGs付费体系,国家医保局决定组织开展DRGs国家试点申报工作。关于DRGs的发展推进已经持续十余年,早在2017年作为国务院公布的2017年70项医改重点工作之一,DRGs收付费改革第一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分类疾病,控制费用,DRGs缓解医保费用负担。DRGs指导思想是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定额支付标准的制定,达到医疗资源利用标准化。有助于激励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迫使医院为获得利润主动降低成本,缩短住院天数,减少诱导性医疗费用支付,有利于费用控制。与此同时,DRGs还降低了医疗机构的管理费用。由于DRGs将病人根据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因素把病人分入500-600个诊断相关组,医疗机构对于疾病和费用的管理将更加清晰,降低管理费用。

    DRGs分组结构案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美国的案例诠释DRGs在控制医保费用方面的作用。美国的卫生费用由1965年的420亿美元增至1980年的2470亿美元,约增加488%。医院的医疗费用人均支出从70美元增至430美元。卫生费用占GDP百分比从6.2%增至9.4%。而采用DRGs支付系统后,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的住院率每年下降2.5%,平均住院天数也从1980年的平均10.2天,缩短为1987年的8.9天。医疗费用增速也从16%-18%下降到了7%-8%。

    大数据提供,商保定价能力保障。商业医疗保险是缓解医保支付能力的重要手段,但近年商业保险始终发展乏力,其原因在于商业保险由于缺乏对病种的治疗费用标准,难以精算定价不同病种保险,从而许多保险产品定价不准确,限制了产品开发和盈利能力。DRGs的发展与医疗信息化的实施将提供给商业保险公司医疗数据与统一的收费标准,从而帮助保险公司降低保险赔付成本,并推出各类医疗保险,对于商业保险发展提供关键助力。

    我国目前五种医保支付方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互联网+医疗快速落地,初步形成规模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新应用,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受惠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医疗健康为使用医疗健康服务提供方便安全的途径,弥补了我国稀有且分布不均的医疗资源与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同时,透过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预期互联网医疗健康将缩短传统诊疗程序及减少病人与医疗相关的成本,从而进一步减少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财政负担。

    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初步形成规模。在2019年5月8日闭幕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全国目前已有158家互联网医院,此外,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开展电子健康卡试点,161个地级市实现区域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

    产品角度,从医生端(2B)看,互联网医疗主要提供医疗咨询、医患交流、医生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医疗咨询主要指的是为医生提供医学界咨询如行业重大新闻、专家讲座、病例讨论等,以及用于提升医务人员技能的医疗知识、帮助医学专业学生的考试课程等,此类应用目前数量众多,同时竞争较为严重。医患交流,主要帮助医生管理患者信息,与患者及时沟通,提供随诊、跟踪等服务,以提高医疗服务的销量和质量,这类平台开发时间较长,优势差异较明显。医生服务主要以医生交流社区为起点,方便医生进行病例讨论、疑难解答、沟通学术知识和分享经验等,目前正在拓展更多的医生服务业务,以更全面的覆盖医生服务需求。

    2B端互联网医疗代表厂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患者端(2C)看,互联网医疗主要包括问诊咨询、预约挂号、疾病管理和在线药房等。其中问诊咨询主要是患者可以在网上描述自己的症状,由医生在线进行诊断和交流;预约挂号指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预约医院专家门诊等等,免去了现场预约的烦恼;疾病管理主要是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的管理,建立电子档案,实时记录患者的身体状况。在线药房可以让线选购药品,直接送货上门。

    2C端互联网医疗代表厂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深度监测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本文采编:CY331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未来趋势预测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未来趋势预测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未来趋势预测报告》共十二章,包含中国医疗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分析,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领先企业个案分析,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投资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