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长三角一体化”长跑37年的国家千年大计[图]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至今已经走过近37个年头,这段期间里,“长三角一体化”概念上一变再变,空间上一扩再扩。

    1982年,时任国家领导人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当时叫作“上海经济区”,范围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长江三角洲的9个城市组成。

    1988年6月1日,成立6周年的“上海经济区”却突然宣告流产,国家计委撤销了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当时的理由是国务院机构改革要裁减一批机构。

    1992年,“长三角城市群” 一词横空出世,最初包括上海、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14个地级市,后又分别在1996年纳入泰州,2003年纳入台州,最终以江浙沪16城市为主体形态的长三角城市群最终得以形成。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区域范围界定为苏浙沪全境内的25个地级市,在原有16个城市的基础上,加进了苏北的徐州、淮阴、连云港、宿迁、盐城和浙西南的金华、温州、丽水、衢州。

    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在2省1市25城市的基础上去掉了江浙的一些城市,同时将安徽省的8个城市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终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泰州、扬州、盐城、镇江、常州,浙江省的杭州、湖州、嘉兴、宁波、舟山、绍兴、金华、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总数为26个地级市。

    从“雏形”到最终“成形”,“长三角一体化”足足走过了34个年头;最终,在2018年11月进博会开幕式上,“长三角一体化”完成最后一次升级。开幕式上,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言中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前后耗时36年。

    1.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正加速推进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区域经济大放异彩,在沿海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与京广铁路和长江流域经济带沿线的城市群一起形成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弓箭型”格局。长三角作为“箭头”,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分量最重,发展潜力巨大。中央高瞻远瞩,陆续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3)、《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2019.2)

    等国家战略规划,加强区域经济内部协作,提升区域经济能级,将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落地生根。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一极,其一体化战略也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长三角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目前国家发改委正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从顶层设计描绘长三角发展蓝图。实际上,自2018年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一体化发展不断加速:2018年2月,三省一市联合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7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印发,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11月,中央提出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各个领域的合作驶入快车道。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长三角一体化:基建先行、地产受益

    2018年6月审议通过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长三角地区合作近期工作要点》,“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主要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7个重点领域,并提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全国首位的新技术应用示范引领区、加快布局城际轨道交通、优化长三角机场群、5G协同布局先行试用等多项具体内容。

    共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畅达便捷长三角是排在首位的内容。具体包括:1.加快轨道交通网假设,2.全面提升省级公路运输能力,3.持续推进区域港航协同发展,4.协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5.强化交通运输联合执法,6.完善公交服务一体化。由于长三角具备丰沛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较大规模的基建协同和升级,有利于提升投资效率,形成有效投资,为长三角的未来发展注入活力,所以受益者之中将有基建产业链和地产企业。

2018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部分签约

序号
项目名称
1
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合作框架协议
2
长三角地区5G先试先用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3
长三角地区实施环保领域信用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
4
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
5
长三角地区共建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
6
长三角地区推进“人工智能+法院”深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7
申宁杭合四城轨道交通扫码便捷通行合作意向书
8
长三角地区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合作框架协议
9
长三角地区协同做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服务保障工作合作协议
10
长三角地区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联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1
长三角地区建立协同优势产业基金投资意向协议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六个一批

序号
“六个一批”
部分具体举措
1
抓紧编制一批专项规划
要求提出启动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网规划编制工作
2
启动实施一批专项行动
要求三省一市要积极谋划制定5G先试先用行动,在长三角率先布局5G网络建设,开展综合应用示范,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引领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
3
率先制定一批实施方案
要求四地之间编制建设“信用长三角”行动方案
4
推动落实一批重大项目
目前三省一市已落实了打通省际断头路第一批17个项目,2018-2019两年全面开工
5
积极搭建一批合作平台
包括共建覆盖三省一市的G60科创走廊,研究规划建设长三角创新城市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6
全力推进一批民生工程建设
积极研究探索急诊和部分门诊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可行性;实施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等项目。“还将旅游、体育、养老等合作事项纳入到其中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长三角经济区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沪苏浙皖)的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亿,分别占全国的1/26和1/6,2017年经济总量19.5万亿元,占到全国的近1/4,在京津冀、粤港澳和长三角三大区域中位居首位。三省一市四地经济各有侧重和特色,互补性较强,具体而言:上海是金融和航运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江苏集体经济发达,浙江民营企业众多,安徽发展速度较快。当然,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群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在人均GDP或地均GDP上相对逊色,所以长三角城市群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长三角一体化将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各个城市的发展。

2017年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GDP总量对比(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比较

城市群
中国长三角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北美五大湖
日本太平洋沿岸
欧洲西北部
英国中南部
面积(万平方公里)
21.2
13.8
24.5
3.5
14.5
4.5
人口(万人)
15033
6500
5000
7000
4600
3650
GDP(亿美元)
20652
40320
33600
33820
21000
20186
人均GDP(美元/人)
13737
62030
67200
48315
45652
55305
地均GDP(万美元/平方公里)
974
2920
1370
9662
1448
4485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智研咨询整理

    参照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规模,长三角跨省市的规模可能更大。长三角一体化区域范围可能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2016.6)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完善。该规划涵盖的城市主要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国土面积21.2万平方公里,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约17.61万亿元,总人口超1.5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2.2%、18.5%、11.0%。

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规模等级

规模等级
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
城市
超大城市
1000万人以上
上海市
特大城市
500万-1000万人
南京市
大城市
Ⅰ型大城市
300万-500万人
杭州市、合肥市、苏州市
Ⅱ型大城市
100万-300万人
无锡市、宁波市、南通市、常州市、绍兴市、芜湖市、盐城市、扬州市、泰州市、台州市
中等城市
50万-100万人
镇江市、湖州市、嘉兴市、马鞍山市、安庆市、金华市、舟山市、义乌市、慈溪市
小城市
Ⅰ型大城市
20万-50万人
铜陵市、滁州市、宣城市、池州市、宜兴市、余姚市、常熟市、昆山市、东阳市、张家港市、江阴市、丹阳市、诸暨市、奉化市、巢湖市、如皋市、东台市、临海市、海门市、嵊州市、温岭市、临安市、泰兴市、兰溪市、桐乡市、太仓市、靖江市、永康市、高邮市、海宁市、启东市、仪征市、兴化市、溧阳市
Ⅱ型大城市
20万人以下
天长市、宁国市、桐城市、平湖市、扬中市、句容市、明光市、建德市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智研咨询整理

本文采编:CY245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