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6年中国照明行业的十大发展趋势分析

 

    照明是利用各种光源照亮工作和生活场所或个别物体的措施。利用太阳和天空光的称“天然采光”;利用人工光源的称“人工照明”。照明的首要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可见度和舒适愉快的环境。

    近两年,中国照明行业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商的兴起、互联网+的推进、国内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照明产业内部的自身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面临着自改革开放已来最为复杂的局面。在这种复杂局面的状态下,中国的照明产业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出口形势喜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LED照明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节能减排仍将是重中之重,在节能减排中可发挥重要作用的照明产业必将受到政府及市场的重视,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

    一、中国照明产业将进一步影响世界

    2003年以来,中国的照明产业借助强大的制造优势和价格优势成为世界许多知名公司或照明商的供应商,缺乏品牌影响,价格虽然便宜,但品质及性能确实不高,只能算是制造大国。

    现在,我国照明产品与国际知名公司比较继续保持了价格优势,但品质及性能大幅提升,具有了竞争优势。2015年在世界需求趋缓,中国多数产业出口下降的状态下,中国的照明出口继续保持接近两位数的增长速率,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照明在世界的产业优势。

    近年国内多家公司已在国际上以自主品牌进行市场拓展,今后我们还应借助资本的力量,收购、兼并或参股国际上的老牌照明公司,利用他们的品牌、渠道、人脉优势快速的进入国际市场。2015年,飞乐音响并购SYLVANIA为国内企业走向世界开了先河。相信2016年下半年,会有更多的中国照明公司会以产品、品牌或资本方式走向世界,世界的照明产业格局将因中国照明的发展而重新整合。

    二、 跨界融合,互联网+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跨界融合、互联互通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互联网+的推进更是使这一话题在照明行业内深入。利用LED的易控性和照明产品应用的无处不在,附加与城市管理及生活、工作有关的功能。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充分利用路灯杆这一载体,加载诸如交通监控、安全监控、气象、空气质量监控、医疗救助、WIFI、广播、信息屏、充电桩、大数据采集等等,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反应速度,处置紧急情况提供了手段。

    另外可充分利用LED的调光调色的优势,结合机理,加强研究和相关实验,在农业、医疗、健康保健领域推进LED的应用。相关技术的整合,使照明产品成为了一个平台,大大提高了照明产品的附加功能,使其成为跨界、互联互通的工具,提升了照明行业的作用,拓展照明企业业务空间。

    三、金融资本切入,上市公司将成行业主导力量

    2010年前,照明行业的上市公司只有寥寥的4~5家,因家数少,对行业的影响成不了势。近年来,与照明有关的上市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目前在上海主板、深圳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的照明公司已超过40家,新三板超过70家,还有一批公司在上市或在股改过程中。2016年注册制的实施,更加有利于公司的上市。

    相信随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上市公司这个群体在照明行业的影响力将加大,成为主导力量。

    四、LED照明行业收购、兼并、整合将加剧

    LED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光源,具备了高效节能、绿色环保、高科技等各种高大上的帽子,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出台了各种优惠或补贴政策,引发了全社会投资热潮。有资金实力、有科技能力的企业纷纷进入照明行业,从事照明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照明企业数量已达到2万余家。

    市场的需求短期内因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共同作用,还可以勉强维持如此多的生产企业生存,但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存量市场将逐步释放完,加之LED照明产品长寿命,市场需求将下降,企业将进入整合阶段。

    五、细分、专业将是企业生存和突围之道

    照明是特点鲜明的行业,其产品应用于各行各业及家庭,其要求与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人群、生活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多数行业形成了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前几位的企业销售额可占到全行业的70%~80%。同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照明行业,最大销售额企业也只有40多亿,前十家企业的销售额占不到全行业的10%。

    个性化、定制化、特殊要求决定了相当多的照明产品不可能采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它需要区别对待。因此,细分、专业为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如何按需设计产品,做到专业;如何按环境提供设计方案,做到细分;如何按要求安装产品,做好服务。

    企业不求做大,但求专、细、深、好,追求高附加值。目前企业数量过多,从生产、销售到工程全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下,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在细分领域做到专业,才是企业突围和生存之道。

    六、智能照明将成为行业新的风口

    智能照明是近两年来产业关注的热点。LED的易控性,为智能照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智能照明在照明领域并不是新技术,通过红外控、雷达控、声控、程序控等技术实现灯光的明暗调整、开关灯或功率调整早已有之,其主要是为了达到节能目的。

    根据应用环境提供情景模式,满足工作需要,或根据工作内容提供照明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但在设计和提供智能照明产品时切忌人为复杂化,适时而动,以简单、实用、操作方便为前提,按需设计,落地最重要。智能照明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智能照明的发展空间巨大,伴随生活水平提高,智能照明的应用将会愈加普遍,将会成为照明产业发展的新风口。

    七、LED+延伸服务,催生创新商业模式

    LED照明与传统照明相比在维护方面复杂程度要高很多,过去多数情况下维护主要是更换光源,普通人基本可以操作。但LED照明涉及到模组、电源、智能控制系统或加载的各项与城市管理职能有关的系统,一旦出现故障,需要判断故障点并加以维护,因此要求维护人员要专业,未来照明生产企业自身,或生产商与其有合作的工程商如何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新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的建立,一方面可形成企业固定的盈利来源,另一方面可成为服务对象的优先供应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照明产品性价比具备,标准规范需落地

    照明产品的价格近几年以较快的速率下降,部分产品的价格甚至低于同类的传统照明产品,如LED T5灯管、平板灯具等,这是导致LED照明产品得到快速应用的重要原因。但目前LED照明产品的应用多数情况下是用于改造,而作为新建建筑设计阶段基本没有采用LED照明产品。

    造成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是目前照明产品没有统一的规格,作为设计师按着环境的照明要求设计方案时,要有可选择的产品做依据。我们国家标准也出台了类似筒灯灯具、平板灯具或灯管的光电参数要求,但很多基本全覆盖,没有规格,加之不同芯片厂生产的LED参数不一样,就造成了目前国内企业生产的LED照明产品的参数不统一,设计师无法选型,造成了新建建筑采用LED照明产品的障碍。因此有关机构应该联合企业尽快制订相关规范推动应用,在应用中形成标准,促进LED照明产业的健康发展。

    九、 LED照明成国家节能减排抓手,正确引导是当务之急

    LED照明以其节能的优势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出台了各种优惠和补贴政策,促进了LED照明产业的高速发展,企业也加大了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使得LED照明产品技术成熟,价格快速下降,市场应用已不存在障碍。

    但在推广过程中却因一些传统思维而使得LED照明产品的推广并不顺利。例如,在室内环境中用到的LED照明产品,因为规格不统一,设计师在设计项目时无法选型,使得新建项目LED照明的采用进展不顺。此外,前几年LED照明的无序推广及目前产品品质的良莠不齐,也影响了许多消费者对LED照明产品的应用。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开展大量的宣传工作,正确引导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使LED照明产品更加顺利的应用。

    十、“十三五”将成LED照明加速发展的推力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节能减排将是贯穿五年的重中之重,LED照明以其显著的节能效果必将受到各级政府及市场的重视。“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必将成为LED照明发展的有力推手。照明行业的相关从业者应抓住这一机遇,在国内外经济发展趋缓的大环境下,借助LED照明的发展,渡过困难的时期。目前阶段生存比发展更重要,只有生存下来才有发展的资本。

本文采编:CY315
10000 11405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照明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照明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照明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共八章,包含中国照明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布局状况研究,中国照明企业布局案例研究,中国照明行业市场及战略布局策略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