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我国收入越来越高,却至少有2.5亿人负债!为啥大家却还要借钱度日?[图]

    对比以前的“包产到户”来说,现在赚钱方式多种多样,生活条件确实变得越来越好了。挣大钱虽然很难,但从事一般性的工作也足以能够让人赚个温饱。

    众所周知,在过去很多年里我国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储蓄率最高达到51%,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积蓄,这是其他国家都做不到的。

    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很多人开始兴起在城里买房子居住。可是房子的价格可不便宜,因为我国房价也是一直在涨的,人们发现赚钱的速度根本赶不上房子涨价的速度,于是只能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把房子拿下。

    为啥大多数人拼命也要买房呢?事实上,大多数人买房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在城里居住,而是考虑到孩子的教育、户口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才是人们不惜高价买房的真正原因。

    而当大家都这么去做的时候,就意味着很多家庭开始走上负债的道路。

    近些年在我国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的同时,居民的负债率却在跟着不断上升。虽然目前我国没有一个官方的统计数据到底有多少居民有负债,但从身边负债的人来估算,负债的人占比肯定不是少数,或许我们能从一些官方数据中推断出来。

    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居民贷款规模就已经接近50万亿,而且这些大部分都是住房贷款。

    且在银行贷款中,超过六成的贷款都是中长期贷款。简单的来说,很多人负债的目的很简单,都是为了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假设平均一人向银行贷款20万元,那么50万亿贷款至少有2.5亿人是负债的情况,这个数据实在是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而且要知道,上面只是银行贷款的数据,在我国还存在着大量的借贷平台,最近几年我国网贷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各种平台不断出现,这里面既有正规的网贷平台也有一些违规的现金贷平台。

    比如光是马云支付宝旗下的花呗、借呗加起来就有近3亿的用户,所以很难想象国人真实的负债情况到底有多严重。

    但不论是哪一种平台,借款的人数都非常多,有些平台一年的借款人甚至可以达到上千万人级别。当然除了房贷需要借钱以外,一部分人超前消费也是导致贷款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下的年轻人,对提前消费现象已经“见怪不怪”。

    对此笔者认为,适当的超前消费负债并不可怕,关键我们要知道这种负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如果是不合理,应该马上采取行动制止,一方面把涨幅比较大的负债,通过变卖资产的形式抓紧还清,另一方面想办法增加自己的收入,尽快让负债的涨幅低于资产的涨幅。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自 1998 年以来迅速发展,受各种因素推动,平均房价迅速增长。近几年,一线城市房价仍不断攀升,尽管国家数次通过各种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更是在不少城市实行限贷限购措施,但效果并不显著,房价仍居高不下。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总资产余额的比重也逐年上升。个人住房贷款作为银行贷款业务中以住房为抵押物,贷款用途真实性强、抵押率高、贷款期限长,一般 20 年左右,最长可达 30 年、风险较小且分期还款的金额小,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贷款的不良率较小,安全性较高,易于被大众接受。从完善个贷服务,降低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借款人个贷产品选择行为具有现实意义。

    上个世纪的 80 年代中到 90 年代初,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在我国逐步兴起,而在美国的上世纪的三十年代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就已经兴起。美国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发展较早,相应的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和成熟,稳定性也较好,而经济的发展也在房地产产业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在 1998 年,我国的正式成立了住房体制改革的货币化道路,紧接着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逐步发展壮大,很快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撑,有效的放开房地产市场,多措并举以实际的优惠引导人们的消费模式,促使消费转型升级。不仅如此,在金融领域一致以零售型业务来定义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抓住其违约率低、开发难度小、市场开阔等特点,全力发展该业务。当然的,各大银行为了更大的占有市场份额,也积极推出新的产品、更好的服务,以期更具市场竞争力。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更加的走向成熟,市场的前景也愈发开阔。

    2018年末,我国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8.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0.19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5.75万亿元。

    2014-2018年我国房地产贷款余额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4-2018年我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4-2018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本文采编:CY315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