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9年中国云游戏行业发展概况及5G商用对云游戏行业的影响分析[图]

    云游戏概览

    云游戏是以云计算为基础,把游戏的运行和计算放到云端服务器,将渲染出的游戏视频和音频通过流的形式传送到终端,终端上不再需要安装游戏。通过云游戏,平台方可以解决外挂等问题,用户则可以实现手机、电脑、PC、平板电脑之间跨平台操作以及游戏免下载的便利,从而获得更优质的游戏体验。

云游戏简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云游戏的特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云游戏的发展

    2009年的旧金山游戏开发者大会上,云游戏始祖OnLive首次亮相,而且表现十分惊艳,不仅流畅运行了孤岛危机这样的3A级大作,还拉来了EA、育碧、Take-Two、华纳兄弟等游戏厂商为其提供内容支持。虽然OnLive受制于技术和网络等诸多原因在2015年倒闭并被索尼收购,但是诸如索尼、微软、英伟达等传统游戏巨头从未低估云游戏的发展潜力,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云游戏平台。2018年以来,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开始涉猎该领域,推出了各自的云游戏平台,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云游戏国内外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云游戏平台的特点——以谷歌Stadia为例

    2019年3月19日,谷歌公布云游戏服务Stadia,并在6月7日举办的StadiaConnect的活动上公布了更多Stadia的细节。其云游戏平台Stadia有以下特点。运算能力强大:谷歌联合AMD打造了Stadia的专属服务器,拥有强大的每秒10.7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这一数据超过PS4Pro(4.2万亿次每秒)和XboxOneX(6万亿次每秒)两台当前主流游戏主机的图形运算能力之和,足够以极高品质流畅运行当前的所有主流游戏。

    多屏幕无缝切换功能:游戏画面可以在手机、电脑、电视、平板之间顺畅切换,不管使用谷歌专门为Stadia开发的控制手柄还是用户手里已经有的PS4、XboxOne手柄,谷歌宣称都能实现彻底的无缝切。打通游戏直播观众和游戏的间隔:玩家可以在通过Chrome观看游戏直播的过程中随时参与游戏,成为游戏的控制者而不是观众。

    前所未有的多人游戏体验:当前的战术动作游戏(BRG)一局一般仅支持100名左右的玩家参与,但在谷歌的设想中Stadia拥有支持超过1000人同时参与游戏的能力。云游戏社交化:传统的游戏内容分享仅仅停留在截图、视频的程度,但如果玩家通过Stadia分享了一个游戏进程,比如在限时挑战中得到高分,那么点击这个分享链接的玩家就能立即进入该关卡继续挑战或是挑战自己的好友,这是另一个维度的分享体验。避免盗版外挂,增强游戏体验:因为摒弃了本地化数据,一切运算皆在云端完成,所以能够彻底屏蔽作弊和外挂。

    云游戏或能颠覆游戏行业

    1.高端游戏硬件和游戏主机面临重大冲击:相比于传统的主流游戏对内存、CPU、显卡的高要求,云游戏对硬件的要求大大降低了,许多苦于游戏配置要求的玩家可能转向云游戏,使得对游戏硬件的需求降低,传统硬件厂商和游戏主机厂商将面对市场规模萎缩的问题。

流游戏的中等配置及其预期价格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订阅模式可能兴起:云游戏与主机游戏、端游、页游、手游的区别在于游戏在云端运行,所以玩家的消费将从license购买模式转变为通过订阅服务来获取游戏。订阅模式使玩家能用更少的钱玩到更多的游戏,同时能够增加云游戏服务平台方通过内容开发、合作伙伴关系或收购来增强平台内容质量的动力。

    3.手游的优势格局被改写:云游戏解决了3A大作(3A游戏是北美的一种模糊概念,可以理解为高投资、大制作、高风险的游戏)对游戏硬件的限制,玩家可以直接通过手机体验3A游戏。而且,云游戏解决了游戏对硬件的高要求问题,潜在的游戏玩家会转向云游戏而不是手游。另外,近年来稳步增长的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增速放缓,其用户使用率也开始下滑。由于以上几种原因,手游市场目前的优势格局可能被改写。

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万人)和用户使用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万人)和用户使用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游戏直播行业将更具互动性:云游戏的多人参与特性和极致的分享体验使游戏主播能够发送链接邀请观众参与到游戏的过程中来,让观众得到更直接的游戏体验和反馈。

    游戏延迟是当前云游戏发展的主要瓶颈

    虽然全球各地区的平均移动网速都在高速增长,但是不少时候运行一般的传统游戏时也会有卡顿、不流畅的情况发生,更无法满足云游戏的网速要求。因此,云游戏有颠覆游戏行业的潜力,目前却并不是行业的主流。

近年不同设备平均移动网速(kbps)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较发达地区平均移动网速(kbps)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云游戏的游戏延迟主要是处理延迟和网络延迟。其中,处理延迟包括云服务器端的画面逻辑处理延时、画面渲染延时、游戏编码延时和客户端的输入延迟、视频解码延迟和画面垂直同步延迟,网络延时包括发送延时、排队延时和传输延时。Stadia的延迟区间在208.3±16.7ms内,因Stadia引入的额外延迟在70ms左右。当游戏延迟在100ms以下时,可以认为游戏时时刻刻在掌控之中,当延迟超过100ms,就会逐渐产生迟滞感,使玩家的效用大打折扣。

云游戏的游戏延迟图解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5G商用将大大推进云游戏产业进程

    云游戏是一种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网络游戏类型,在技术层面上标志着游戏数据处理与运算和画面显示的分离。从此玩家不再需要依赖自身设备运行游戏,而是云端服务器处理后,通过互联网在本地的设备屏幕上接收游戏画面即可。

云游戏运作原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云游戏产业链中,游戏研发制作商依然占据上游。而相比传统游戏行业,云游戏的产业链中新增了地位更重要的位于产业链中游的云服务商。

云游戏产业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云游戏进程中最先获得突破的是软件。截至2019年6月,已经有数个大厂发布云游戏平台并开始运行,其中索尼的PSNow和任天堂的switch得益于公司自身的游戏平台优势和游戏云平台软件先期预研的优势,目前已经占据了日本和北美两大主要市场的主导地位。

标志性云游戏平台的推出时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云游戏的关键突破口是网络技术。云游戏能否得到玩家的认可,游戏的流畅性和清晰度至关重要。网速则是云游戏达到认可的基石,是云游戏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而5G有望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随着各大云游戏平台最低配置相继揭晓,5G的网络速度将完美符合移动终端(手机等)云游戏的要求。

部分重点体育领域的细分政策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位于产业链中游的云服务器计算是未来云游戏行业内最后的突破口,解决云服务器处理数据和游戏运行是提供优秀云游戏产品的先决条件。随着软件壁垒的突破,当高速网络传输速度商业化运行得以实现后,位于产业链中端的云服务平台也有望迎来重要突破,推动云游戏大规模普及。

    云游戏给游戏产业带来量价齐升的机会

    云游戏时代将降低大型电子游戏(主机类和3A类)体验门槛,有望扩大游戏用户群。将游戏运行的计算从玩家本地设备(电脑,手机)转至云端服务器计算后,大型游戏对终端硬件设备的要求大大降低,玩家将不再需要下载、安装庞大的客户端。对于显卡和CPU的基本要求大幅降低,玩家不再需要因昂贵的专业游戏电脑和硬件价格望而兴叹了。与智能手机普及带来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增长类似,更加便捷的设备和更快速的网络有望让云游戏进一步驱动整体游戏用户规模的增长。云游戏有望推动游戏重度化趋势加剧,游戏整体ARPU值有望提升。云游戏时代MMO、RPG等类型的重度游戏占比或将更高,而从移动游戏的数据来看,这些类型的游戏ARPU值更高。

中国各类游戏ARPU值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云游戏有望改变游戏变现模式,订阅服务占比或将显著上升。串流服务可让游戏厂商接触到更多玩家,玩家将能随时随地玩到想玩的游戏,对既有的消费者带也会来好处。游戏订阅服务目前仅占全球游戏市场总收入的10%左右。预计未来随着云游戏的发展,当游戏放上云端,订阅游戏在省去了长时间安装游戏文件的步骤后,将有大量玩家接受并使用游戏平台的订阅服务。

全球游戏市场收入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云游戏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本文采编:CY331
10000 10705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云游戏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云游戏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云游戏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共十一章,包含中国云游戏产业发展环境洞察及SWOT,中国云游戏产业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云游戏产业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