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房地产市场虽局部回暖,但对于大多数地方来说,楼市库存仍似“乌云压顶”

    当前,房地产市场虽局部回暖,但对于大多数地方来说,楼市库存仍似“乌云压顶”。在此背景下,地方楼市政策愈加宽松,地方财政压力不减,以致财政收支矛盾再加剧。同时,营改增之后又使地方税收陷入“空档期”,因此,地方财源更显窘迫,可持续财政难题日益凸显。

    近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中国城市可持续财政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地方财政税收经过几年的变化历程后,到了增速快速下滑的阶段。例如2015年财政收入增速8.4%,较2007年的32.4%、2011年的24.8%明显下降。“更要看到的是,8.4%仍不是真正的增速,还需做减法,比如需扣除2015年转移的11项政府基金收入,这意味着,2015增速只维持在5.8%的水平。”

    究其原因,高培勇认为,一方面是经济疲软、传统产业处于去产能状态;另一方面便是土地出让金等规模发生变化,同时纳入预算管理,这也使政府所掌握的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大幅减少。

    以温州为例,该市副市长王毅表示,2015年温州全市财政收入约650亿元,其中来自税收的部分只有178亿元,“其中还包含中央和地方分成增值税这一块,真正地方税种贡献的财力太单薄了,这也是制约我们可持续的问题。”

    王毅坦言,温州来自于土地的收入占比较大,高的时候,市区一年土地转让收益250亿元,低的时候只有150亿元,去年是平均水平,在2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财政支出却在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逆势上扬。数据显示,2015年财政支出增速为15.8%,高出同期GDP增速8.9个百分点,对此,高培勇表示,财政收支倒挂下,中国财政赤字水平在迅速提升,而且往前看,中长期支出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

    四川省庐州市市长刘强直言,地方在税收分享中比例较低是地方财政压力大的主因。他表示,2015年泸州市税收总量是153亿元,地方分享63.5亿元,仅占41.5%。特别是营改增全面实施后,房地产税、环保税尚未征收,城市税收体系尚未建立,地方收入还缺乏比较有利的来源。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全表示,营改增只是影响地方政府财力的次要因素,大数5000亿元;现在的问题是结构性调整过程中,过去的纳税大户有一批都无法保证税收增长了,而新的产业或者税负较低,或者规模较小,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税收增长的“空档期”。

    值得关注的是,财政收支倒挂现象或将愈加明显。从前四月财政收支数据来看,在部分地区商品房销售回暖带动相关税收增加较多的背景下,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4.1%,高于中央和全国财政收入增速。但是,专家提醒,现阶段经济疲软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虽有部分好转,但仍面临去库存的长期压力,并且,短期内也已显露下滑态势,后期地方税收存在大幅减少的可能,这将使地方财源陷入更加窘迫的境地。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4月,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量环比减少27.9%,其中上海和深圳新房成交面积环比分别减少53.2%、46.2%。4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28008元/平方米,环比下滑6.8%,同比上涨15.2%。

    如何化解地方财政压力?高培勇表示,总是靠发行国债、增加赤字弥补减税后带来的财政空缺,不是长远之计,更不是可持续发展之策。应增加直接税占比比例,促使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表示,营改增之后,当前地方政府短期最大问题是收入问题,履行地方职能需要财力,而营改增本身及带来的财税体制变化会使得地方政府收入减少一块,这可以通过财政体制调整、转移支付等方式去弥补。

    原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指出,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民间投资规模,也可成为财政可持续的基础和前提。

    对于长期的财政压力,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财税体制改革才是关键。蒋震认为,中长期来看,收入不是主要问题,收入划分应和政府职能划分相结合,未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在哪儿,功能和定位是什么,这才是根源性问题。“通俗地说,地方政府要干什么事儿,以及由此带来的支出需求,是中央地方划分的依据。”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提出,现在央地分税制改革应优先完成两大内容:第一,中央上收支出责任,动用国有资产支持全国社保,这不仅可以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也将有力支持去产能任务的完成。第二,消费税应从生产环节流转到零售环节,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空缺。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