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9年中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作物种业贸易问题及策略分析[图]

    一、农作物分类情况

    农作物是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两大类。"人以食为天",表达了人与食物的关系,合理的膳食搭配才能给人类带来健康。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科学的科技生产技术,以及新型工业制造出来的能辅助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

    2020年3月17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在国务院第86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农作物分类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可食用的农作物是人类基本的食物来源之一。能大批长成或大面积收获,供盈利或口粮用的植物(例如谷物、蔬菜、棉花、亚麻等)。

农作物主要种类

 
粮食作物
以水稻、玉米、豆类、薯类、青稞、蚕豆、小麦为主要作物;
油料作物
以油籽、蔓青、大芥、花生、胡麻、大麻、向日葵等为主;
蔬菜作物
主要有萝卜、白菜、芹菜、韭菜、蒜、葱、胡萝卜、菜瓜、莲花菜、菊芋、刀豆、芫荽、莴笋、黄花、辣椒、黄瓜、西红柿、香菜等;
果类
有梨、青梅、苹果、桃、杏、核桃、李子、樱桃、草莓、沙果、红枣等品种;
野生果类
有酸梨、野杏、毛桃、山枣、山樱桃、沙棘、等;
饲料作物
如玉米、绿肥、紫云英等;
药用作物
有人参、当归、金银花、薄荷、艾蒿等。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根据农作物生物学性状分类

1
按作物对温度的要求
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如玉米、棉花、谷子、花生等属于喜温作物,而小麦、豌豆等则是耐寒作物。
2
按农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
可分为长日作物、短日作物、日中作物和定日作物
短日作物包括玉米、棉花、大豆等;长日作物包括小麦、油菜等;荞麦、豌豆等是日中作物;而甘蔗则是定日作物
3
根据农作物对CO2
同化途径的特点
可分为C3、C4等作物大豆、薯类、棉花等是C3作物,甘蔗、玉米、高粱等是C4作物。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因为我国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也不同,到于该种植什么,应种植什么,都要遵循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而定,不能盲目随从。因此,农民朋在种植农作物既要科学种植,又要科学管理,才能提高收益。

    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分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5902.4千公顷,2019年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5930.7千公顷,比上年末增加28.3千公顷,同比增长0.02%。

2015-2019年中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2018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7038.2千公顷,2019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063.6千公顷,比上年末减少974.6千公顷,同比下降0.83%。

    2015-2019年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2018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30189.45千公顷,2019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29690千公顷,比上年末减少499.45千公顷,同比下降1.65%。

    2015-2019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2018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24266.19千公顷,2019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23730千公顷,比上年末减少536.19千公顷,同比下降2.21%。

    2015-2019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2018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42130.05千公顷,2019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41280千公顷,比上年末减少850.05千公顷,同比下降2.02%。

    2015-2019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玉米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

    三、中国农作物种业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种业市场规模位于世界第二;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2%左右。从国别上来说,大田作物种子进口国主要为美国,出口国为巴基斯坦;蔬菜种子进口国主要为日本,出口于西班牙;花卉种子主要进口于朝鲜,出口于韩国。

    建国以来,中国种业的发展经历了计划体制阶段(1949-1978年)、经营双轨制阶段(1979-2000年)、市场化阶段(2001-2009)和加速发展阶段(2010至今)。自2000年《种子法》的颁布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种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到目前为止中国种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种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效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但是在国际化市场中,仍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农业需求。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对外开放,许多种业跨国公司进入国内,跨国公司的进入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大量资本的同时,也对中国种业市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对中国种业的发展造成潜在威胁。因此,摸清中国种业贸易现状,寻找制约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是提高中国种业企业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中国种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从国际贸易现状来看,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占有国际市场份额较低,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主要因素如下。

制约中国种业发展因素分析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从目前的国际种业贸易现状来看,种业市值份额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而且主要集中在大型公司,如拜耳孟山都,陶氏杜邦等;中国种业贸易出口额与荷兰、法国、美国等相比相差甚远,一直处于逆差,而且逆差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其中大田作物逆差贡献率最高;从进出口国别来看,中国种业主要进口自美国、法国、丹麦、日本、泰国、意大利、朝鲜等国,主要出口于巴基斯坦、菲律宾、西班牙、韩国、美国、日本等;竞争力指数表示,中国种业竞争力很弱。造成以上现状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国种业公司规模较小,科技创新不强,育种研发与成果转化严重脱节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而美国等种业强国的种业公司规模较大,企业科研投入力度大,科技创新强,产业链完善。

提升中国农作物种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
对策
概述
1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优良品种是种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优良品种的选育,就要提高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形成科研院校、企业和政府协同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其次,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既要支持科研单位的基础性研究,保障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支撑和创新源泉,又要加大对企业的投入力度,使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选择培育优良的新品种。中国目前90%的新品种来自科研单位,而在美国90%以上的新品种由企业研发,企业研发、育种、推广一体化的育种体系更能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
2
继续整合种业公司的重组,提高种业公司的规模化、国际化程度
种业向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是国际种业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驱动种业向高新技术、金融资本、市场机制等各要素集聚。经过近几年的整改,目前中国种子企业仍有3000多家,而美国种子企业只有1000家左右,确占市场份额排在全球第一。因此,中国还需继续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实现种子公司向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这样才能增强中国种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实力,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贸易出口额,消除种业贸易逆差。
3
加大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既是现代种业的核心,也是种子企业的核心权利,是种子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种权对鼓励育种创新、促进种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20年来,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超过2.6万件、授权近1.2万件,2017年、2018年申请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促进了新品种选育推广,推动了现代种业发展。但是在品种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除了《种子法》和正在修订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外,还应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规制度,健全技术体系,完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另外,要加大执法力度,将品种权纳入知识产权严重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清单,推进品种权信用体系建设;要建立强制保护制度,防止单位和个人由于懈怠而造成种业知识产权流失,对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如果是合资企业或者国内外企业合作研发成果,要事先约定产权的归属问题,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以防资源流失和知识产权丧失。这样既鼓励种业原始创新,提高了品种的质量,又保护了国家利益,是中国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本文采编:CY315
10000 11205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转基因农作物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转基因农作物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转基因农作物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共十章,包含转基因农作物重点企业分析,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发展前景,转基因农作物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