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9年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发展概况、未来发展趋势及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图]

    (一)农资行业概况

    农资:农业生产资料的简称,指应用于农作物生产,以保证农作物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各类物质材料。其范围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业机械等。其中化肥、农药、种子为最传统、最主要的投入品。

    1、化肥

    化肥指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开采矿石经加工而成的肥料。根据有效营养成分构成的不同,通常把化肥划分为单元肥料、复混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三类。其中单元肥料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复混肥料包括复合肥和掺混肥。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但我国耕地资源不足。2016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0.09公顷,而美国为0.47公顷。施用化学肥料是改善土壤肥力,在有限耕地资源上提高农作物产量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化肥施用量越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越多,1978-2006年间化肥投入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弹性值为0.20,贡献率达到56.81%。

    2、农药

    农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我国农药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原药生产和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农药品种众多,可生产500多个品种,常年生产300多个品种5。根据农药用途的不同,通常把农药划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等五类。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种植业大国,粮、棉、油、糖、果、菜、茶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也是生态条件复杂的农作物病虫害多发国。我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病、虫、草、鼠)达1,700多种,可造成严重危害的有100多种,2018年我国各地区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到607,664千公顷次,其中病虫害发生面积达到315,323千公顷次。农作物病虫害频繁、大规模发生对农业安全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施用农药是一种快速、高效、简便的病虫害防治手段,2018年,我国对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达到718,509千公顷次,挽回了粮食损失9,680.62万吨,挽回了棉花损失149.71万吨,挽回了油料损失3,626.49万吨7。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严寒等极端天气增多,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趋势,国外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也呈现出数量剧增、频率加快之势。农药尤其高效低毒农药的施用对防治有害生物,应对爆发性病虫灾害,保障农业增产丰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农资流通行业概况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农资流通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农资流通是衔接产销、贯通工农、链接大规模生产与分散消费使用的桥梁纽带。随着农资流通市场的开放,我国农资流通行业市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形成了农资经营主体多元化、价格市场化的发展格局。

    1、化肥

    在从建国初期到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的60年里,我国化肥流通体制走过了从计划到市场,从专营到放开的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市场化发展的新时期。

    (1)国家指令的计划管理阶段(1952年-1992年)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国家为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对化肥流通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国家指令化肥经营任务由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部门统一经营、调拨。1988年,由于化肥严重短缺,国务院又下发《关于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的决定》(国发[1988]68号),国家委托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级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对化肥实行专营,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经营化肥;分配计划由国家和各级计委统一下达,主要品种的出厂价、进口价由各级物价部门核定,并以省为单位实行综合销售价;同时执行销售平价化肥与农民交售粮食挂钩的政策。

    (2)有渠道限制的市场过渡阶段(1992年-2006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国产化肥供应能力的提高、农资商品供求关系的缓和,1992年起国家逐步弱化对化肥流通直接管理的力度。此后,国务院分别在1994年、1996年、1998年三次出台了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文件,化肥流通体制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扩大流通组织,形成供销社农资系统为主渠道、农业“三站”以及化肥生产企业为辅助渠道的“一主两辅”流通体制,到“三条渠道”并行;同时打破进口渠道的垄断,增加进口代理机构;价格管理由政府定价改为制定中准价格及浮动范围,再到指导价基础上的市场定价。

    (3)全面放开的市场经济阶段(2006年后至今)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履行入世承诺,化肥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允许国外的企业在中国从事化肥批发、零售和分销业务。2009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取消对化肥经营企业所有制性质的限制,允许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及组织类型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进入化肥流通领域,参与经营,公平竞争。

    2、农药

    (1)统购统销阶段(1988年前)

    该时期农药流通一直实行国家垄断经营管理,经营方式为计划调拨、统购统销,经营渠道仅限于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

    (2)专营阶段(1988年-1992年)

    1988年9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的决定》,委托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级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对农药实行专营,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经营农药。1989年12月28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完善化肥、农药、农膜专营办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农药专营管理,有效遏制了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多头插手、倒买倒卖、价格失控等现象。

    (3)一主两辅阶段(1992年-1997年初)

    1992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经营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改革农药专营体制,明确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级供销社农资经营单位是农资经营主渠道的同时,也确立了农业“三站”和农药生产厂商的辅助流通地位。

    (4)流通主体多元化阶段(1997年-2001年)

    1997年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颁布,这标志着我国农药流通管理进入多元化阶段。在监管主体上,《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农业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登记,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管工作。在经营上,规定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植物保护站、土壤肥料站、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农药生产企业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经营单位等七类主体可以经营农药。

    (5)全面放开阶段(2002年起至今)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药经营渠道逐步全面放开。2002年3月11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颁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目录》鼓励外商投资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原药新品种和生物农药开发与生产,并对外商投资农药批发和零售进行了规定。至此,中国农药市场对外资全面放开。

    (三)农资流通行业规模

    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是我国传统的农资流通主渠道,至今仍是农资流通的主导力量。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作为,紧抓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机遇,围绕中央关于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村流通重要作用的要求,在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目前,基本形成了符合合作制理念和市场经济取向的供销合作社新体制和新机制,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城市供销合作社辐射带动功能日益增强,为农服务成效突出,联合社自身建设明显加强。

    2018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全年实现销售总额58,925.90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9,191.9亿元,增长4.1%;农产品类销售额21,054.1亿元,增长14.3%;消费品类零售额19,142.7亿元,同比增长8.8%;再生资源类销售额2,989.3亿元,增长10.3%。

2012-2018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销售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2-2018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我国农资流通行业特点

    农资产品是农业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投入品,农资产品市场特点受农业生产条件、产品种植结构、农民消费习惯等多方因素影响,呈现出分散性、季节性、地域性、滞后性、需求稳定性等特点。

    (1)分散性

    目前我国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典型的小户农业经营模式。在该种模式下,各农业经营主体分散决策、分散经营,且户均耕地面积有限、分割零散,难以形成规模种植。2016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公顷,而美国为0.47公顷,导致我国农户购买力普遍较弱且分散。而我国农村分布广,导致农资消费分布面广、服务对象数量庞大。

    (2)季节性

    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使农资消费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以粮食作物为例,化肥销售存在较明显的淡旺季,大致为每年3月至10月为化肥产品的销售旺季。由于我国国土纬度跨越幅度大,南北农作物品种差异明显,各个地区的销售旺季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在季节特征明显的地区,产品销售明显分为春季销售大旺季、夏季销售小旺季、秋季销售大旺季,时间分别是以2月下旬至4月中上旬、5月底至6月底、8月下旬至10月上旬。

    (3)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由于不同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差异,导致农资消费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条件、土壤成分、地形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农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不同。除了自然因素外,经济发展水平对种植结构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果菜类作物种植面积大,内陆地区的农作物则以粮食作物为主。因此,农作物种植种类结构存在地域性差异。

    不同农作物由于吸肥能力、生长环境及经济价值的差异,农户施用农资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如农户对叶菜类、茶叶等以叶片为收获对象的农作物施用较多的氮肥,而对块根、块茎等以根茎为收获对象的农作物则施用较多的钾肥。另外,经济作物由于价值较高,农户则较多施用价格高、肥效快的高端化肥。如在广东、福建等地的果农及菜农普遍施用进口复合肥及专用水溶性肥料。

    (4)滞后性

    由于农作物生长过程是不可逆的,化肥、农药的施用必须严格配合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病虫害的发生期,农户无法以小规模试验的方式决定农资产品的采购。同时,由于使用低劣农资产品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农民倾向于根据自己和周边农户的经验向熟悉的供应商采购农资产品。因此,相对于推广投入,农资产品的销售存在较大程度的滞后性。新的农资产品销售往往要通过专业授课、田间试验、效果比对等形式的农技服务开展。一般来说,一个新产品从推出到普遍应用,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滞后性一方面增大了新产品的推广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

    (五)我国农资流通行业的发展趋势

    1、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服务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农资流通行业一直实行“批发分销”经营模式,即中央或省级流通服务商从生产厂商大批量采购后,再逐级批发分销给地市级经销商,地市级经销商再批发给县级经销商,县级经销商再批发给乡镇或村级终端零售网点,零售网点终实现对农户销售。该等传统经营模式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从而导致流通效率低下。

    行业领先的中央或省级流通服务商随着自身综合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为了有效降低流通成本,使农技服务更加贴近终端农户,从而增强经销商及农户对流通服务品牌的粘性,正逐步将服务重心下移,与种植大户、专业农技服务站开展直接合作。同时,农业集约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也迫切要求流通服务商不断提升直接面向终端客户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流通服务效率。

    2、行业集中度提高,上下游企业互相渗透

    由于农资专营制度放开后大量资本的涌入和长期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农资流通市场呈现出“行业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差”的局面,与市场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为整顿行业的无序状态,构建畅通高效、合理的农资流通体系,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文鼓励现有品牌农资经营企业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和业务重组,增强核心企业的活力,以培育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农资流通行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行业集中度提高的趋势,部分领先企业在经营规模扩张的同时,大力开展跨地区并购重组,积极向产业链条上游或下游延伸,提升了抗风险能力和竞争优势。在产业链条布局上,供销社系统企业利用其渠道优势,积极向上游扩张。如辉隆股份于2012年出资设立年产40万吨的复混肥料生产企业。

    另外,部分上游农资生产企业也充分利用其资源、品牌、资金等优势不断向农资流通业务渗透。

    3、网络扁平化,平台信息化

    受农资需求分散及农资配送网络建设成本的制约,目前我国的农资流通行业主要采取“集中采购、逐级经销”的传统经营模式,即由一级经销商(国家级、省级农资流通企业)集中采购,分区域向二级经销商(县市区农资流通企业)分销,再由二级经销商向三级经销商分销,最终由农资服务站对接终端农户。传统模式下流通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且行业毛利大部分沉淀于终端流通环节,挤压了上游农资流通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领先的农资流通企业针对传统模式的弊端,积极建设以配送中心为节点的扁平化分销网络,采取由一级经销商通过配送网络直接对接农资服务站、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并通过实施农技服务,不断强化自身品牌在农户中的影响力。扁平化的网络同时也促进了核心节点(配送中心)管理幅度的扩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愈发集中,提升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

    农资产品品种多、消费季节性强、需求分散,必须依靠强大的信息化系统才能有效实现农资流通高效运转并降低运营成本。信息化管理系统是现代物流配送的中枢神经,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可以大大加快配送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从而使配送效率和反应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4、产品销售与农技服务一体化

    由于土地分散、农户文化素质不高,农户使用农资不当的现象严重,造成了农产品安全事件频发,环境污染严重的恶果,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而测土配肥、统防统治等农技服务的实施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肥料、农药利用率,节约农资成本。2012年中央一号文《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2013年中央一号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上述文件的实施强调了以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联防联控为代表的农技服务推广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同时,随着全社会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化肥、农药使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鼓励使用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农药品种及生物农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推广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切实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趋势

    1、中国化肥供需情况

    (1)中国化肥供给情况

    ①化肥产量情况

    我国是农业和化肥生产大国,化肥生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约90%的化肥应用于农业生产。2018年中国化肥行业产量达到5,424.40万吨,同比下降7.93%。

2010-2018年中国化肥行业产量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②化肥生产省市分布情况

    化肥生产依赖于煤炭、天然气、磷矿、钾盐等矿产资源,我国的化肥生产主要分布在湖北、山东、贵州、青海、河南、四川、山西、新疆等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其中氮肥的生产,以尿素为例,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新疆、四川、湖北、安徽和山西等地。磷肥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湖北、贵州、云南及四川等地。2018年,我国化肥生产的省市分布图如下所示:

2018年我国化肥生产省市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钾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青海及新疆南部,该地区开采难度较大、运输不便,导致我国沿海地区长期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钾肥需求。但是凭借青海、新疆等省区富集的盐湖资源,通过加大项目投入和优化产业布局,国内已培育了青海盐湖工业、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藏格钾肥、青海中信国安科技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了青海察尔汗和新疆罗布泊两大钾肥生产基地,且其产能已达到全国钾肥产能的75%。近年来,我国钾肥的对外依存度已经逐渐下滑。

    ③化肥出口情况

    我国的氮肥和磷肥供给充足且产能过剩严重,2017年国家取消了尿素出口关税,通过促进出口缓解国内的过剩产能。钾肥在我国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属于资源型肥料(如氯化钾),从国家方面而言,一直以来对资源型钾肥呈现了保护状态,钾肥的出口关税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从钾肥中的硫酸钾方面来看,其近几年产能过剩严重,为促进能源资源产业的结构调整,国家调整化肥出口关政策,2019年度钾肥出口实行零关税,2020年度继续维持零关税。以氮肥为例,近年来我国氮肥出口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0至2018年我国氮肥出口及其增长率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零关税政策出台后,我国氮肥出口量不升反降,主要系一方面我国氮肥产品出口价格优势不强;另一方面,2016年后我国供给侧改革使国内尿素进一步去产能,2017-2018年间,国内氮肥供需趋向平衡。未来,压缩氮肥、磷肥产能,增钾肥产能是我国化肥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2015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推动行业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和优化原料结构、推动产品结构和质量升级、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节能环保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中国化肥行业“由大变强”。并提出了总量控制目标:到2020年,氮肥产能6,060万吨,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磷肥产能2,400万吨,产能利用率提升至79%;钾肥产能880万吨,自给率提升至70%。

    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起草的《氮肥“十三五”发展指南》中,提出了“严格控制总量”的愿景,即到2020年,氮肥总产能控制在6,100万吨,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产能过剩基本得到化解。

    (2)中国化肥需求情况

    ①化肥施用量情况

    化肥和粮食产量的高度相关性决定化肥需求增量。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化肥施用量越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越多,1978-2006年间化肥投入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弹性值为0.20,贡献率达到56.81%10,是所有投入要素中贡献最大的一项。我国化肥施用量由2010年的5,561.68万吨增长至2015年逾6,000万吨。

2010-2018年我国化肥施用量及其增长率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化肥对于粮食的增产有巨大的作用,然而,其弊端也在逐渐显现。我国粮食作物的用肥量水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过度施肥、盲目施肥问题日益严重,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且化肥对粮食增产的效果也在逐渐降低。2015年4月20日,农业部下发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推进落实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比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农作物化肥施用量零增长目标。未来,将通过减少不合理施肥、推进精准施肥、调整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以及新型肥料替代化肥等方式来达成此目标,这将对化肥的需求造成一定影响。2018年,我国化肥施用量为5,653.42万吨。

    ②化肥施用量省市分布情况

    我国农用化肥需求主要集中在主要农作物生产大省,包括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河北、江苏、广西、黑龙江、四川及广东等省份,以2018年为例,上述省份化肥施用量占全国化肥施用量的58.24%。我国化肥施用量按省份分布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8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省市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中国农药供需情况

    (1)中国农药供给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的较为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农药的生产能力与产量已处于世界前列,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品种不断增加,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根据防治对象,化学农药原药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脱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其中杀虫剂、杀菌剂及除草剂为主要品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生产国,2019年,我国化学原药农药产量达到225.40万吨。

2010-2019年我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农药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农药原药企业数量减少30%,其中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5个,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有30个。国内排名前20位的农药企业集团的销售额达到全国总销售额的70%以上。国家通过科技扶持、技术改造、经济政策引导等措施,支持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新产品发展,加快高污染、高风险产品的替代和淘汰,促进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2)中国农药需求情况

    近年来,我国农药销量如下所示:

2010-2019年农药销量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是目前农药施用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年均农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我国粗放型的农药施用现状导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研究表明,我国农药的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都进入环境。迫于农药施用现状的压力,农业部在2015年2月下发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5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未来将通过减少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农药流失来提高防治效果,农药的需求预计会因此受到一定影响。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高端农药需求将会得到增加。2019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9.2%;农药利用率为39.8%。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提前实现。
(七)农资流通行业的上下游状况及对本行业发展的影响

农资流通行业的上下游状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行业上游发展状况及对本行业的影响

    (1)随着煤化、气化一体及行业并购重组力度的加大,化肥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化肥生产厂商掌握了更强的议价权,在资源供应、运输成本、电力价格、税收政策等因素调整时,易将成本传导至农资流通行业。

    (2)农药和种子行业的跨国公司展开并购,提升了市场份额,对农资流通行业的议价能力不断提升。如美国最大的两家化工公司:陶氏化学和杜邦于2015年12月正式宣布合并,合并后的公司被命名为陶氏杜邦公司。

    (3)农资流通行业目前市场集中度不高,大部分流通企业规模较小,且缺乏联合采购机制,尤其在面对国内外知名品牌厂商时,议价能力偏弱。

    2、行业下游发展状况及对本行业的影响

    (1)下游农业客户的发展状况及对本行业的影响

    农资产品贯穿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是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类粮食(水稻、小麦及玉米)平均化肥、农药及种子合计投入费用占农资投入费用(包括种子费、化肥费、农药费、农膜费、机械作业费及农家肥费)比例较高,且每亩投入金额稳步上升。因此,农业生产情况对农资流通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是:首先,人口增长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将带动对农产品的需求,必将带动对农资的需求;其次,食品安全将提升对高效低毒的优质农资的需求和测土配肥、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的需求;第三,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未来,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将导致客户需求流向拥有优质资源,品牌和服务领先的大型农资流通企业,有助于提升流通行业的集中度。

    (2)与下游工业客户的关系

    下游工业客户包括复合肥、掺混肥及人造板材生产企业,其购入化肥后需进一步加工制成复混肥、脲醛树脂粘合剂12等工业产品。

    (八)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农资流通行业是连接工业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稳产、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随着我国农资流通行业扶持政策的落实、粮食安全的趋于严峻、下游需求领域的扩张以及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未来行业市场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1)国家政策的支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化肥等农资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受到淡储贴息、农资综合补贴、新网工程、专项财政资金等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提出要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物流设施建设,保障市场供应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实现做大做强,努力构建畅通高效、诚信安全、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进的农资流通体系。这对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提高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方面,国家也多次出台政策,提出要鼓励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这对提高农资流通效率、减少流通层级、扩大农资销量有重大作用。

    (2)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化肥需求有保障

    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5,789.22万吨,比2017年减少371.50万吨13。我国粮食刚性需求巨大且增长迅速,导致我国粮食供需关系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为确保粮食安全,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确认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而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尚未达到该水平。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将长期面临严峻的挑战。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对提高粮食单产及总产均有较大的贡献度,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化肥作为基础肥料,存在刚性需求,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仍将持续发挥作用,这对化肥的需求构成了有力保障。

    (3)下游需求领域扩大

    近年来,我国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果蔬等经济作物(包括蔬菜、油料、果园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1-2018年,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如下所示:

2011-2018年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自2010年以来,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呈上涨态势,由于经济作物单位种植面积对化肥的需求量高于粮食作物,因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将对化肥的消费需求起到重要拉动作用。

2011-2018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1-2018年我国果园播种面积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此外,除传统农业外,林业、牧业、副业及渔业等行业的发展也将成为对化肥需求的新增长点,尤其对中高端化肥的需求度将日益提高。

    (4)关税政策的逐步放松

    为保障国内农资消费旺季时化肥供应,国家长期以来都对部分化肥品种实施进口总量配额关税政策及淡旺季出口差别关税政策。2014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出台《2015年关税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对氮肥和磷肥取消出口淡旺季窗口期,全年实施统一的出口关税税率。2016年12月1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公布《2017年度关税调整方案》,方案提出:除列名含钾的肥料品种外,其他肥料出口关税降为零。2019年,国家调整化肥出口关政策,2019年度钾肥出口实行零关税,2020年度继续维持零关税。国家对部分化肥品种关税的逐步放松有利于促进化肥的出口量,增加农资流通企业的销货渠道及收入规模,同时化解国内化肥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有利于整个化肥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5)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高质量、高标准的农资产品市场前景可期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

2013-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6)2020年前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

    我国化肥及农药施用量水平均大幅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过量施用及盲目施用问题严重,且利用率偏低,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为了推进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2015年国家提出了2020年前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未来将通过精准施用以及其他肥料替代等方式,降低化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提升施用效果。这将对化肥及农药的需求扩大造成不利影响。流通领域的竞争将因此更加趋于激烈。但是从长期来看,此目标的提出将使具备规模效应、流通配送及农技服务体系完善且发达的农资公司受益,促进整个农资行业向着更加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经营规模小、经营不规范的公司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而大公司则将掌握市场主动权。行业秩序将重新整顿,行业集中度有望大幅提升。

    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企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弱

    市场化改革催生了多种形态的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农资流通行业,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形成一个庞大的农资经营网络。但是行业内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的状况。同时,农资流通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占用量大。除了少数优秀企业能够凭借良好的信用条件获得银行融资,能基本满足资金需求外,行业内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弱,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流通成本上升

    近年来,国家对于化肥运费、电价、气价、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逐步减轻优惠力度,甚至取消优惠。运费方面,自2015年2月1日起,农用化肥运费由执行2号运价调整为执行4号运价,1千公里涨价25.2元;电价方面,自2015年4月20日起,全国各地启动取消化肥生产优惠电价的进程,化肥生产电价优惠幅度小的地方,直接取消优惠;优惠幅度大的地方分步取消,2016年4月20日起,全国不再保留化肥生产优惠电价;用气方面,自2015年4月1日起,化肥用气不区分存量气和增量气,价格在现行存量气价格基础上适当提高,提价幅度最高不超过每千立方米200元;税费方面,自2015年9月1日起,对纳税人销售和进口的化肥,统一按13%税率征收增值税,原有的增值税免税和先征后返政策相应停止执行。“运、电、气、税”四个方面优惠政策的取消将导致化肥生产流通成本的上升,在市场供需形成平衡后,会带来化肥价格的上涨,影响农民购买化肥的积极性,农民会因为经济性原因考虑减施化肥,调整施肥方式,这将对化肥的需求造成不利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国家对于化肥行业优惠政策的退出有利于形成化肥行业的市场化,资源配置趋于合理。此外,取消优惠将促进引导施肥结构调整,带来有机肥及新型肥料等品种需求的增长。

本文采编:CY331
10000 11205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2-2028年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22-2028年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22-2028年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三章,包含农资流通行业领先企业经营形势分析,农资流通行业投资战略研究,研究结论及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