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0年互联网卫星制造纳入新基建,行业深耕者抢先布,卫星互联网发展潜力巨大,应用场景广阔[图]

    卫星通信是以人造卫星作为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方式,可用于骨干传输、远程接入、移动通信、固定通信、电视广播等场景,适用于空天地海等各种环境,在公网(广播/电信)与专网(政府/交通/能源/军事/应急)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继有限互联、无线互联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基础设施革命,依托的是低轨卫星星座项目,直接影响国家战略安全。具体体现在:

1
国防领域,在军事通信、导弹预警等领域举重若轻;
2
民用领域,实现全球无死角覆盖,不受地形和地域限制,旨在完成传统地面通信难以实现的广域无缝覆盖和用户渗透,启动的商业市场空间在十万亿美元级别。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方面内容。信息基础设施是基础中的基础,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其中,除卫星互联网之外,其他领域多次被提及,而卫星互联网是首次纳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范畴。

    受此消息影响,卫星导航板块昨日强势拉升,今日盘中再度走强,截至发稿,天银机电两连板,中国卫通、雷科防务涨幅超5%,航天电子涨约3%。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主要由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卫星服务四个主要环节构成。其中,从节奏上看,卫星制造和发射首先落地,已经具有较大投资价值,其次是地面设备制造,最后是卫星服务。从结构上看,卫星服务市场规模最大,占据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一半以上,卫星制造和地面设备其次,产业节奏和结构倒挂。

    依照产业落地顺序及国产化能力选择子领域和公司,首先卫星配套制造中的时频、相控天线系统、星敏感器等价值量较大,国产化能力较强,推荐和而泰,受益标的为天奥电子、天银机电、中国卫星等;地面设备及终端是卫星互联网渗透率提升的关键,推荐海格通信,受益标的为华力创通;后续卫星运营及增值服务空间极大,受益标的为中国卫通等。

    一、通信卫星功能组成

    卫星一般可分为卫星平台和载荷两部分。卫星平台是支持和保障有效载荷正常工作的所有服务系统构成的组合体,可分为结构、热控、控制、推进、供配电、测控、综合电子等分系统;通信卫星的有效载荷主要是天线和转发器。

    与总体设计与AIT::卫星研制任务一般采取哑铃型的经营模式,卫星研制总体单位负责卫星系统总体设计、部分分系统研制以及整星AIT工作,外购其他分系统及零部件。整星AIT是卫星研制过程中重要的验证环节之一,是影响卫星产能的重要因素。

    通信卫星整机单位主要包括包括航天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和中国卫星(600118)、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中电科54所、银河航天等。

    控制分系统:一般由星敏感器等敏感器、控制器、飞轮等执行机构组成。星敏感器主要研制单位包括航天五院502所、天银机电(300342)、中科院光电所、长光卫星、航天八院803所等;飞轮制造商主要包括航天五院502所、航天八院803所、长光卫星、轴研科技(002046)等;控制计算机核心芯片相关企业主要有航天九院771所和772所、康拓红外(300455)、欧比特(300053)、中科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等。

推进分系统
电推进相对于化学推进比冲高,可节省大量推进剂,其中离子电推和霍尔电推为当前应用主流。国内从事空间电推进技术的单位主要包括航天五院510所、航天五院502所、航天六院801所以及苏州纳飞卫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数管分系统
由数管中心计算机、总线以及卫星上的测控单元组成,星载综合电子系统是未来发展方向,相关单位主要包括航天九院771所、航天五院513所和国科环宇等。
测控分系统
主要完成卫星系统工作状态的采集和下传,地面控制指令的接收、处理和分发,并为地面段测距操作提供测距信号转发通道,相关单位包括航天电子(600879)、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驭星等。供配电分系统:包括太阳电池阵和蓄电池组以及电源控制器等,相关单位包括*ST电能、中国卫星子公司天津恒电空间电源有限公司、航天八院811所、航天科工十院梅岭电源有限公司等。
通信载荷
国内卫星通信载荷主要由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抓总研制,另外,虹云工程的通信载荷为航天二院23所研制。除了通信载荷总体研制单位外,相关配套单位还包括亚光科技(300123)、航天发展(000547)等。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卫星低成本制造途径:卫星自动化大批量生产是降低成本的关键,OneWebSatellites利用多领域人才合作颠覆传统卫星制造业,通过模块化并行生产提高效率;另外通过优选供应商,大规模集中采购压低价格;选用低成本成熟技术以降低成本。

    1、卫星平台及其功能组成

    根据不同航天任务,可支持或经局部修改就可支持多种有效载荷的卫星平台称为公用卫星平台。我国现已发展了DFH-1、DFH-2、DFH-3、DFH-4四代通信卫星平台,采用DFH-5卫星平台的实践二十号试验验证卫星也已于2019年年底发射成功;国外主流的通信卫星平台包括波音公司的BSS-702平台、洛马公司的A2100平台、劳拉公司的LS1300平台、泰雷兹-阿莱尼亚公司的Space-bus-4000平台以及空客公司的Eurostar-3000平台,这些平台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按卫星系统物理组成和服务功能不同,卫星平台可分为结构、热控、控制、推进、供配电、测控、综合电子等分系统。

卫星平台的功能组成

卫星平台分系统
功能
结构分系统
保持星体基本构型和安装精度。随着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结构重量占整星重量从早期的10%下降到了低于7%。
热控分系统
分为主动热控产品和被动热控产品,主动热控包括电加热器、制冷器等,被动热控包括热控涂层、热管、隔热垫片等。大热量的传输和排散是通信卫星的关键技术之一。
控制分系统
完成卫星的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一般由敏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组成。敏感器主要包括星敏感器,地球和太阳敏感器作为备份,陀螺仪;执行机构包括偏置动量轮、帆板驱动机构、推进分系统等;控制器为控制计算机。
推进分系统
为卫星的轨道转移、位置保持提供推力,为卫星姿态控制提供控制力矩。传统化学推进技术已经相当完善,具有高比冲的电推进技术将得到更多应用
测控分系统
完成卫星系统工作状态的采集和下传,地面控制指令的接收、处理、分发,并为地面段测距操作提供测距信号转发通道。
供配电分系统
利用太阳能电池阵和蓄电池组作为能源产生、贮存设备,通过电源控制器的调节和管理,向整星输出稳定的一次电源等。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有效载荷及其功能组成

    通信卫星有效载荷主要完成来自地球站的信号接收、信号变换和向地球站的信号发送。通信卫星有效载荷一般由天线分系统和转发器分系统组成,两者配合起来完成信号转发任务。

卫星的功能组成及相关上市公司

分系统
功能
天线
实现空间中电磁波信号与电缆中信号的转换,对传输信号的能量进行汇聚
转发器
实现弱信号放大、信号变换等功能。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通信卫星总体设计与AIT

    1、卫星总体设计与总装测试试验

    卫星研制任务一般采取哑铃型的经营模式。卫星研制总体单位负责卫星系统总体设计,重要分系统如卫星电源、测控和星务等分系统的研制,以及整星AIT(总装、测试、试验)工作,其他构成卫星总体的各分系统、零部件、元器件由协作配套单位提供。

    通信卫星总体设计是根据用户任务用户需求和工程大系统接口约束,进行卫星总体设计、分析与验证,包括卫星任务需求分析、轨道与星座设计、工程大系统接口设计、有效载荷系统设计、卫星平台设计、卫星总体性能分析与优化、系统级试验验证、空间环境防护设计、可靠性安全性设计、研制流程和标准体系设计等,其根本目标是研制出满足用户任务要求、与工程大系统接口协调匹配、技术实施途径合理可行、系统综合性能最优、关键功能可测试验证的通信卫星。

    整星AIT是卫星研制过程中重要的验证环节之一。通过AIT,可以尽早发现问题,保证产品质量,确保飞行任务成功。国内小卫星传统AIT流程较为繁杂,在整个测试流程中,卫星需要多次开合板总装操作,大概需要200天;未来国内大规模卫星星座开始建设,必须改变传统的AIT工作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强化卫星总体设计,适应快速AIT的需要,采用多星并行、精简测试和试验验证项目,缩短测试和试验时间,发展自动化测试与试验技术,提高AIT效率。

    2、国内通信卫星整机研制单位

    我国具备卫星整机研制能力的企事业单位主要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事业部、航天东方红、深圳东方红)、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长光卫星等国家队,以及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九天微星、千乘探索、国星宇航、零重力实验室、微纳星空、吉利科技集团等民营企业以及清华大学、哈工大等高校。从事通信卫星研制工作的主要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中电科54所、银河航天等。

卫星整机主要企业及上市公司

企业
简介
典型产品
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
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首任院长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经过5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从事通信卫星研制的下属单位主要包括通信卫星事业部、中国卫星(600118.sh)
北斗导航卫星资源/海洋/环境系列遥感卫星
东方红/鑫诺系列通信卫星
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7年12月22日,隶属于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拓展空间领域的总体单位,主要从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系统研发和产业化经营。公司将基于虹云工程等核心产品,助力于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航天产业发展。
虹云工程首发星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创建于1961年8月,从战术导弹研制起步,逐步发展成为集导弹武器、运载火箭、应用卫星、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于一体的多领域并举的综合性航天产业集团。旗下509所、812所为卫星研制单位。
风云系列遥感卫星
中电科54所
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电信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军事通信、卫星导航定位、航天航空测控、情报侦察与指控、通信与信息对抗、航天电子信息系统与综合应用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系统集成。
“天象”试验1星/2星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盈利事业单位,,其前身是1999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目前已成为我国科学卫星领域的主力军。
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长光卫星
成立于2014年12月1日,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公司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省政府以及社会资本组建而成
吉林一号遥感卫星
银河航天
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通过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模式,规模化研制低成本、高性能小卫星,打造全球领先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星座,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天地融合通信网络。
银河航天首发星
天仪研究院
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研制面向商业市场的航天系统与载荷,通过微小卫星为国内外的科学家、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服务。
潇湘一号卫星
九天微星
成立于2015年6月,率先实现低成本100kg级卫星的自主总体设计,掌握高精度姿态控制技术、星务总体设计技术、通信系统设计和星座组网核心技术,累计发射8颗卫星并全部成功运行。
“瓢虫系列”卫星
千乘探索
成立于2017年,公司定位卫星研制及地球空间信息服务商,业务领域以卫星遥感为主,兼顾卫星窄带通信及卫星导航应用。
千乘一号01星
国星宇航
2018年5月,由原卫星及应用领域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应用及部队领军人才创办,攻克了单星智能化、多星网络化、运控自动化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完全自主可控的全球领先全栈AI卫星网络技术体系,THz星间通信网络技术体系,推进遥感和AI的融合发展
星河号卫星
零重力实验室
成立于2016年10月,是我国商业航天微纳卫星系统核心供应商与遥感数据应用服务商,主要业务包括立方星的组部件研制与生产、卫星解决方案咨询、卫星发射搭载协调服务等。
灵鹊一号
微纳星空
成立于2017年,主要从事微纳卫星系统的研发制造服务,自主研发微纳卫星平台和核心部组件,拥有卫星整星设计和集成测试能力,具有电子通讯和光学载荷等卫星系统研制经验。
“微纳一号”卫星
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8年底,是吉利科技集团的子公司,2020年3月3日上午,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吉利全面布局商业卫星领域,全国首个民企卫星智能AIT中心落户浙江台州,计划2020年展开全球首个商用低轨导
航增强系统验证。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九、行业深耕者抢先布局,资本助推,开启航天商业时代

    1、新国防领域之空天赛道:卫星互联网,抢占空天轨道资源战略高地

    低轨卫星轨道资源有限,国际卫星发射加速将倒逼中国加快进行卫星互联网建设。由于高轨卫星传输时延大,一般为500ms左右;而低轨卫星可以实现50ms以内的时延,这相当于地面光纤网络,基本上实现实时或者近实时数据传输。空天资源包括卫星频率和轨道,对于人类进行空间活动重要性非比寻常。然而实际可用的轨道和频段有限,而各国空间活动常态化正在加快对该资源的获取,供不应求的局面正在加剧。当前国际规则中对轨道和频率的主要分配形式为“先申报就可优先使用”,各国亦借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契机对空天资源的高地进行抢占。

当前国际主要的卫星互联网计划

卫星互联网计划
公司
卫星数量
启动时间
项目投资
项目进展
Starlink
SpaceX
1200
2025年
500亿美元
已完成五批合计300颗卫星发射,官推扬言将在2020年发身超过720颗卫星
OneWeb
OneWeb
0
2021年
34亿美元
已完成40颗低轨首卫星发射,计划20212年完成648颗卫星部署
 -
Telesat
1980
2023年
5亿美元
已完成首星发射,计划2022年发射200颗卫星发射。其后6-8个月完成剩余100颗卫星部署
Kuipe
Amazon
300
- 
- 
入轨发射用的“新格伦”火箭计划2021年首飞
 -
Facebook
3236
 -
 -
2020年3月发射首颗卫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卫星互联网发展潜力巨大应用场景广阔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低轨卫星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发展规模预测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为2774亿美元,其中卫星制造为195亿美元,增速已升至28%。全球通信卫星产业总收入约1200亿美元,若简单地类比卫星制造所占份额,则2018年卫星制造市场空间为84亿美元,审慎按年增速20%计算,则2025年将达到300亿美元。卫星互联网产业可以分为组网、应用两个阶段。组网市场包括:卫星制造、发射、联网、维护等相关业务,是卫星互联网重要的前端市场,也将在未来若干年硬件快速投入的情形下将率先迎来快速成长阶段。

    2015-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规模(亿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链各部分收入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其中,2018年卫星互联网收入占据卫星产业最大份额,总收入为1265亿美元,较2017年下降1.7%。其中,卫星电视直播收入为942亿美元,比上年减少3%;卫星音频广播收入为5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卫星宽带业务收入为2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收入为179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卫星移动通信收入为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遥感领域收入为21亿美元,较上年减少5%。总体来看,卫星通信收入占卫星服务业收入比重高达98.34%。

    2018年卫星产业收入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卫星服务收入结构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卫星互联网包括卫星电视直播、卫星音频广播、卫星宽带、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及对地观测业务,其中卫星电视直播比重高达74.47%,此文主要讨论与近年来物联网高度相关的卫星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及卫星固定通信业务,三项业务收入占比达近20%。

    而从发射情况来看,2018年共发射314颗卫星,商业通信卫星占22%,民用/军用通信卫星占4%,通信卫星合计占26%。此外,研究与开发(R&D)卫星占18%,遥感卫星占39%,科研卫星占4%,军事侦察卫星占6%,导航卫星占8%,其他卫星占1%。

    2018年发射卫星类型数量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不同于政府航天活动,商业航天以盈利为目的,按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2018年底全球通信卫星数量近800颗,行业总产值约2800亿美元;小卫星产业迅速发展,将成为卫星制造市场的带动力量,预计2025年全球小卫星制造和发射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美元。

    高通量宽带卫星需求刺激下,卫星通信将迎来新风口。美欧等主要国家近年来加快卫星互联网的部署,SpaceX、Oneweb、Facebook等科技巨头积极参与,后两者均于2019年开始部署近地轨道巨型星座。SpaceX已公布其Starlink卫星互联网计划,该计划将发射12,000颗卫星,在太空中形成一个巨大的人造卫星星座,为全球每一个角落提供互联网连接。2018年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仅为600亿元,占据世界份额为7.1%。目前我国首张国产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入网牌照已发放,完整产业链已被打通,未来大规模组网将受到需求刺激呈现爆发增长。目前我国已披露的卫星发射计划达到656颗,按小卫星均价1200万美元/颗计算,卫星制造的市场空间将达到550亿元。2018年底我国已发布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入网牌照,2025年我国卫星通信设备行业产值将超过500亿元。

    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将由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旗下公司占主导地位。目前可比肩Starlink、OneWeb等星座计划的是由我国中国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大集团建设的低轨通信互联网“鸿雁星座”和“虹云工程”。两大集团是我国从事航天工程和军备导弹的中坚力量,雄厚的卫星制造、火箭发射技术在卫星互联网组网中可发挥重大作用。鉴于海外企业已进入小卫星密集部署阶段,国内企业尚存在一定差距,唯有采用国家顶层设计、企业分工协作的方式,方可在中期内实现对海外企业的加速赶超。

当前我国主要的卫星互联网计划

星座计划
公司
卫星数量
启动时间
项目进展
虹云工程
航天科工集团
156
2018年
已完成首星发射,计划2020年完成4颗卫星发射,2025年完成全部156颗卫星组网运行
鸿雁星座
航天科技集团
300
2018年
已完成首星发射,计划2022年完成60颗卫星组网,2025年完成300颗卫星组网
行云工程
航天科工集团
80
2017年
已完成首星发射,首批卫星完成研制,计划2020年发射2颗卫星。
天象星座
中电科集团
120
2016年
已发射首批2颗卫星,计划2021年前发身7颗卫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十年,全球商业航天取得巨大进展,2018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约为40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产业占比高达76%。有机构预测称,未来全球航天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美元。

    从商业航天的业务分布来看,商业载人、深空探测、太空站等业务仍处于萌芽阶段,总体经济规模较小;而卫星产业市场需求旺盛,近十年来,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在2018年达到历史最高2774亿美元,长期以来这都是商业航天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广泛进行“天基互联网”的建设之前,早有一些民营航天力量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美国著名的民营航空公司SpaceX公司在3月18日发射了第六批星链卫星,总计在轨运行卫星数量达到360颗,今年内就将可以为北美地区提供互联网骨干网服务。国内的航天企业深耕产品,接连取得新进展:宇航推进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件完成交付;零壹空间成功交付某火箭试验移动发射车;银河航天成功发射首颗支持5G通用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在推动太空探索的同时,也让更多航天技术得到应用落地和产业化发展。

    纵观各国航天产业的发展,大体上都经历了由技术驱动,到商业需求驱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作为国家战略,航天产业长期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管控,但因技术研发成本巨大,单一力量很难推动技术迭代。为了更好实现航天技术进步,航天产业政策逐渐由管制到开放,再逐渐扶持民间资本,引入市场机制刺激航天技术的发展。

    十、国外经验对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启示及投资建议

    全球49%人口未实现互联网覆盖,卫星互联网是突破数字鸿沟实现“全球互联”的核心基础设施:目前互联网渗透率增长已明显放缓,且中低收入地区放缓更为明显。ITU指出通过传统通信骨干网络在人口与互联网渗透率低的区域实现全球互联的难度较大。卫星互联网是解决地球“无互联网”人口数字鸿沟的主要手段。

    3GPP、ITU两大通信标准组织指出卫星互联网两大应用场景,商业价值外应关注空间轨位战略价值:eMBB(增强移动宽带)---天地融合通信;全球互联mMTC(大规模物联网)---大规模物联网应用。除商业价值外,空间轨位战略价值也将成为卫星互联网公司的主要争夺点,我国预计也将出现1~2家Starlink级别卫星互联网企业参与空间战略资源前期开发的竞争。

    全球卫星互联网建设于2020年正式开始,美1月份已发射120颗卫星:美国开启正式商用卫星的密集发射,前两大星座今年计划入轨1800颗互联网卫星,对应制造和发射服务费用在30亿美元以上,2021年开始正式商用运营,到2028年Starlink全部组网完成,或将具备600亿美元收入(据报道,Starlink年内将进行24次发射,预计完成1440颗卫星卫星入轨;Oneweb每季度将发射90颗卫星,2020年预计入轨360颗)
OneWeb、Starlink已经开始大规模建设,其大批量、低成本的卫星生产能力颠覆了传统卫星制造业。我国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建设面临着时间和成本上的较大压力,其中空间段资产的低成本是下游成功运营的重中之重。

参照国际先进经验,我国卫星互联网卫星星座低成本可采取以下途径:

1
打破航天封闭体系,融合航天领域质量控制、汽车等大规模自动化制造经验,推动卫星制造的自动化水平,提升产量降低成本;
2
提升供应商集中度,优选卫星总体以及部件供应商,初期可以通过多家比测来选出优势企业,以提升胜出企业的大规模生产水平,同时也可使被淘汰方及时止损;
3
多选择低成本、成熟技术,提高成功率。目前,卫星产业链相关企业众多,但预计,未来在我国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建设领域,行业集中度会比较高,优势企业更具投资价值,建议选择技术、成本、产能、经验优势显著的头部企业,包括中国卫星、康拓红外、航天电子、*ST电能、航天发展、亚光科技等。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目前与美国为第一梯队,建设进度落后一年,目前仅中美两国开始全球卫星互联网的建设:中国2020年1月银河航天已完成首次发射,鸿雁星座也计划于2020年进行试验系统建设,因美国试验卫星主要于2019年发射,因此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度目前或落后美国约一年时间。

    我国或诞生1-2家世界级卫星互联网企业,对标美国SpaceX(Starlink)建设计划,或需8年入轨1.1万颗;2028年预计我国卫星互联网总收入或可达580.5亿美元(3993.84亿人民币)。

    星座组建制造先行,卫星制造业与火箭制造业或将进入8年周期的高景气上行:2021年或将出现22.5亿美元卫星制造市场,同比增长或可达332.7%,2021至2027年或为卫星制造高景气阶段。

    卫星互联网应用与地面设备:全球互联数据价值与大规模物联网服务将占据此行业最大比例产值,2028年或达500亿美元量级。 

本文采编:CY315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共十三章,包含互联网行业投资环境分析,互联网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互联网行业投资战略研究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