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9年1-9月中国银行行业发展现状分析、美国银行发展趋势及我国银行国际化布局分析[图]

    银行业是重要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其服务供给要与经济结构契合,并随经济转型而变。上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美国经历了一次经济结构转型,传统制造业加速外迁,产业获得升级。这一过程中,还伴随金融自由化。因此,银行业也经历剧烈转型,大量银行被淘汰,最后形成“综合大行,特色小行”格局,形成了若干家超大型的国际化综合银行集团。

    一、银行业因经济而变

    银行业是金融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类似我国这样的银行主导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占整个金融业比重非常高,国民经济中的大部分金融服务由银行业承担。这一情况有利有弊,利在于银行体系更能集中动员资源,弊则在于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近几年改革的讨论一直不绝。

    2019年二季末银行业总资产占金融业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过去,学界、业界有过“金融体系之争”,即一国应该选择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还是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亚洲习惯上分别称之为间接金融、直接金融)。不同国家选择不同的金融体系,有历史因素(比如建国之初当时的主要金融服务是些什么内容,之后也不可能完全推倒重建),也有当下的现实因素,而现实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哪种体系更能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换言之,选择哪种金融体系,并不是金融服务业(即金融服务的供给方)的一厢情愿,还要看需求方——最大客户实体经济——的具体需求。因为,不同金融体系下的各种金融服务与产品,是适用于不同的经济结构的。而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金融服务的种类也要随之变化。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经历了一轮接近半世纪的经济增长期,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释放。而几次技术进步引领了产业升级,形成了一种国家之间产业梯度转移的现象。即,美国成为全球的科技进步龙头,每次他们取得技术进步并实现产业化后,便将旧的产业转移至其他地区,比如早期亚洲日本和四小龙等承接了传统制造业、电子产业等。然后,产业再逐步转移至中国大陆,最终在中国大陆建立了全面的工业体系,成为制造业大国。目前,产业梯度转移还在进行中,有些低端制造业已经从中国大陆转向东南亚,而中国大陆也在努力谋求进一步的产业升级。

    产业梯度转移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非常明显的一个现象,一方面是各国追求更高产业增加值的动机,但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了之后,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成本等上升导致原有产业盈利微薄,从而不得不转移至更廉价的地方去。因此,是主动、被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产业梯度转移是全球的动态视角,如果只从一个地区的视角来看(也就是只盯住转移过程中某一环节),就是“产业升级”现象,将老的产业转移出去,将新的产业转移进来。而这个产业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往往会对金融服务业带来考验。因为,实体经济是金融服务业的客户群体,金融服务的种类要适应、满足客户的需求。产业升级过程中,新老产业交替,而一般规律是:越是处于创新、成长等初级阶段的产业,其风险越大(当然其未来的收益空间也越大),未来现金流越不稳定,可抵质押的物品越少,越不适合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低风险债权融资,更多需要投资银行等服务。随着这些产业逐步成熟,风险变小,现金流变稳定,可能会有一部分陆续成为贷款客户经理的座上宾。

老产业的适用金融服务

 -
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
我国现阶段典型代表
制造业、商贸业等
科教文卫等
典型特征
资本密集型、人力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风险收益特征
低风险、低收益且稳定
高风险,高收益且不稳定
拥有资产
土地设备房产等固定资产
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
主要融资渠道
债权融资(贷款为主、龙头债券等)
股权融资
主要金融服务
银行信贷和其他传统服务
投资银行、资本市场服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点上,银行需要考虑如何与时俱进,介入资本市场业务,想方设法满足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否则就会错过一个时代,错过未来。而且,这里的银行主要是指大银行,因为小银行可能只需要找到特色领域即可(比如精耕细作当地小微企业的特色银行),不一定会参与全部产业。因此,可以说,在产业升级背景下金融服务如何随之升级,是摆在大银行面前的课题,并且绝无可能绕开。

    二、美国银行

    由于国情的巨大差异,美国的经验我国并不能完全照搬,比如一个重大差异便是美国自建国以来便已有了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并且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也存在差异。

    将1929-1933年大萧条之后的金融管制作为分析的起点,利率管制、金融分业、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措施在大萧条之后陆续出台,对于恢复全球经济有积极贡献。二战后,美国将传统制造业慢慢转移至欧洲、亚洲,自己开始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很多技术来自军用转民用)。到了1970年代,美国遇到了滞胀、石油危机、固定汇率体系崩溃等问题,传统制造业生存压力变大,传统产业加速向日本、亚洲四小龙转移,美国继续发展高技术产业,但这也是他们相对较为艰难的一段时期。1990年代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应用,美国产业升级加快,开始执全球科技之牛耳,一边应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边发展新的高科技产业形态,同时在全球构建了国际生产网络。

    也是在1970年代左右,滞胀等原因导致美国原有的金融管制难以为继,金融自由化改革开始推进。银行业的高度管制导致各种以突破监管为目的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大额存单等,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格局,同时也让非银行金融机构得到较大的发展。但这些创新反过来也削弱了管制的效果,从而客观上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这一进程给美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最为明显的一点影响是,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的快速增长,居民的可选投资渠道、企业的可选融资渠道增加,“金融脱媒”现象日益显著。为应对脱媒,部分中小银行开始铤而走险,提高放款的风险偏好,最终诱发了1980年代末一次严重的危机,很多银行被淘汰,银行数量快速下降。

    美国居民金融资产中存款占比在上世纪曾大幅下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美国银行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1990年代初开始,美国银行业开始转型,经过数年的优胜劣汰,并购整合,最后依然有优秀的银行胜出。胜出的银行,一般是通过调整业务范围与组织架构、加大创新力度等方式,积极介入资本市场业务等其他新兴业务,从而使那些不再需要存贷款业务的脱媒客户,依然能够被银行综合服务所覆盖,并最终体现为中间业务收入。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实施,大萧条的产物《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废除,使得银行扩展业务的监管障碍被清除,美国大型银行全面进入综合化经营时代,产生大型综合银行集团,客户“脱媒”本质是脱离存贷款,但并不脱离银行。这段时期刚好也是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部分银行还加快实施国际化推进,进军新兴经济体,找到新的业务机会。可见,银行转型的方式,简单概括就是,“客户跑了”的时候,银行“跟着客户跑”,外在的体现是综合化、国际化。

    因此,这一段波澜壮阔转型的最后产物,便是若干家超大型的国际化综合银行集团,此外还有不少扎根当地社区的小型特色银行,主要承做基层的个人、小微(美国一般将两者统称为零售,或称“大零售”,本报告也以“大零售”统称个人、小微)业务,“综合大行、特色小行”成了转型后银行业的典型格局,大小银行有一定程度的分工。

    综合化程度不算高,除了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之外,其他资本市场业务参与并不深。同时,它坚持做扎根社区的存贷款业务,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抗周期能力反而更强。

    三、我国

    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跟上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的美国转型时期非常相似。产业方面,我国目前便是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的低端制造业逐渐式微,甚至里面有不少落后、过剩的产能,依然处于残酷的淘汰过程中。

    而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则还在培育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不足以形成经济支柱,经济转型面临“青黄不接”的风险,转型任务依然沉重。而且,由于面临更大的国际贸易摩擦,以前常用的对外引进技术的方法,目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技术进步的难度更大。
金融方面,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已被显著提高,监管部门不断修订文件,持续放开新市场、新业务、新产品,并且加快了证券经营机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和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的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给银行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

    因此,此时的银行业,一方面要处理老旧产业淘汰过程中的不良资产压力,同时另一方面又要掌握新的服务方式,以便服务好新兴产业,并且找到新的业务空间,确实也是处于较为艰难的一段时期。服务新兴产业方面,银行业又面临非银行金融机构更大的竞争,虽然体量上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但在抢占新兴产业阵地上,已面临很大压力。所幸的是,不良资产压力集中释放在2012-2018年间,目前这一轮不良资产出清已接近尾声,后续压力不算大。因此,后续的重点任务,便是找到新的业务空间。

    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压力比前几年有所减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美国银行业通过残酷的市场竞争最终达到了最终的行业格局,即“综合大行、特色小行”。我们不可能完全复制,但可以作为我们转型的参考,并结合自身国情和新时代背景,相应调整优化。对于我国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而言,也是“综合大行”的方向,国际化综合银行集团是较为符合未来转型方向的战略选择。

    但与上世纪的美国不同的是,由于各种新型金融科技的进步,我国大型银行目前有可能借助技术力量,服务于原本只有中小银行能做的个人、小微(大零售)客群。换言之,由于时代的技术进步,我国大型目前的战略转型的技术条件要好于过去的美国,有可能出现兼具综合大行和零售特色的大型银行。

    四、国际化布局

    国际化是综合大型银行集团的必然选择,一般先服务走出去的本土客户(服务“老乡”),然后再将业务逐步扩展至当地客户,最终充分融入当地。首要的动因,是在本土产业升级转型中,随着传统产业向外转移,金融机构跟着走出去,继续为这些企业提供全球化金融服务。由于银行对这些传统产业相对熟悉,对本土企业也较熟悉,因此这种做法相对稳妥,起步风险较小。事实上,其他发达经济体的银行国际化,基本上都是伴随自己的本土企业走出去,比如当年外资产业进入我国时,他们本国的金融机构会随之而来(甚至在一国之内,某些城商行跨区经营时,也是这一规律,起先服务“老乡”企业为主)。待到在海外展业时间足够长了之后,对当地各方面相对熟悉之后,同时也获得了当地居民的认可之后,才慢慢将业务覆盖至当地居民,日益融入。当然,这可能需要很多年之后,因此,目前我国银行业的走出去仍然以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为主。

    工商银行布局海外,策应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同时也是服务自己的企业客户走出去。根调查数据显示,工商银行已在境外47个国家或地区布局了分支机构(分行或子行),海外资产布局已接近10%。

    六大行境外业务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际化布局并不是盲目出海,四处出击,而是有的放矢。随着对公部门的传统产业客户收缩,大零售的重要性开始突显,大大小小的银行都开始陆续转向大零售,未来个人、小微客户会成为贷款的重点投向。但是,某些标准化程度高的领域,可能很快就会呈现出较为激烈的竞争,比如个人住房贷款,基本上就是价格取胜、大行通吃(但我国目前由于实施房地产调控,有一些额外的价格或数量管控措施,因此该领域还未达到自由竞争状态)。反而是在一些非标准化的领域,留给了不同银行的错位竞争空间。

    对于大型银行而言,用传统方式服务海量的个人、小微客户是不可想象的,这已经超出了人类传统组织管理能力的边界。工商银行拥有高达6.27亿人的个人客户,目前零售业务主体仍然是个人住房贷款、储蓄存款,工商银行也正在努力拓展业务,包括财富管理、小微信贷等。目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处于将个人客户的潜力、价值向更深处挖掘的阶段,而这需要现代金融科技的支持。

    大行的个人贷款以房贷为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大行的存款中个人存款占比明显更高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金融科技泛指各种运用于金融服务中的现代科技手段,其中又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利用大数据技术,大型银行可以分析、刻画大零售客户的行为和风险特征,从而能够自动决策向其推介什么产品甚至为其定制产品(精准营销与智能金融),以及是否可以同意其贷款申请(征信授信)。简言之,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金融科技,使银行从事高度非标准化的大零售业务成为了可能,使以合理成本服务长尾客户成为了可能。工商银行于2018年整合了信息科技部和产品创新管理部,组建金融科技部;整合了数据中心(北京)和产品研发中心,组建业务研发中心。2019年5月,又在前述部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工银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于雄安。目前,国内银行业已成立不少类似的科技公司或事业部,但具体模式仍在探索之中,效果还有待显现。

    因为现在技术扩散较快,很多技术可能会在很短时间内成熟、推广,并可轻易购得,成为各家银行的必备之器。届时,比拼的又是对技术的整合应用水平、对需求的响应水平,以及对自身现有客户的潜力价值挖掘。

    银行类APP月独立设备数前十(2019.9)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目前便是处于传统产业式微、新兴产业发展的过渡阶段,产业结构转型任务沉重。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占比下降,新兴经济需要新的服务。因此,大型银行也面临战略选择,类似美国的国际化综合银行集团是较为明确的方向。同时,由于科技金融的进步,这些大行还能服务于大零售(个人、小微)客群,这一点较美国当时更为有利。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银行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 

本文采编:CY337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零售银行转型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零售银行转型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零售银行转型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共十二章,包含2024-2030年零售银行转型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零售银行转型行业投资战略研究,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