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9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优势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自2018年整体增长开始放缓,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体的2018年,受版号等政策原因,游戏产品上线相比于2017年整体较少。另一方面,由于移动游戏产品在今年无论在玩法还是内容上,并没有较大的突破,爆款较少,也是市场份额开始放缓的原因。最后,对于用户而言,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早已消失,整体的移动游戏用户仍处于存量市场中。老用户消费逐步降级,新增用户购买力不足,也是增长放缓的原因。

    中国移动游戏用户增长自2017年起就开始进入了稳定时期,移动游戏用户早期的大幅增长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整体使用场景的多元化,移动游戏的便捷性符合多元化场景的需求,且满足了移动游戏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但是同时由于更多的文娱内容不断侵蚀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而由于早期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而成长起来的新用户不断缩减,使得移动游戏用户已经步入了存量市场。

    一、移动游戏发展优势

    1、政策的扶持

    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在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和对青少年引导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电子竞技游戏赛事活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增补了13个专业,其中包括:“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该专业属于“体育类”。

    文化部26号文件提出:鼓励游戏游艺设备生产企业积极引入体感、多维特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支持打造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游戏游。艺竞技赛事,带动行业发展;全面放开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全面取消游艺娱乐场所总量和布局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确定本地至少。3个转型升级重点城市(区),各重点城市(区)应当分别发展3-5家歌舞娱乐转型升级示范场所和游戏游艺转型升级示范场所。

    2、经济提升拉动消费

    中国的数字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个良好的战略时机。以游戏为代表的数字体育产业的成熟与发展,同电信、IT、金融、体育等各个行业及领域密切相关,而近年来这些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与人们观念的巨大转变,已经为中国数字体育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提升了国民文化消费能力。而电竞作为重要的文化消费行为之一,其收入也形成连带提升。近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今年超过八亿人,居民日益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释放出巨大的文化产品购买欲望和消费能力,互联网用户对游戏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逐步提升,带动了电竞产业的高速发展。

    3、技术创新融合促进

    中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速,通信技术的创新推动互联网游戏产业深度融合:移动互联网带宽提升,运营商为推广新技术主动下调资费价格;部分国内虚拟运营商已经全面普及4G覆盖,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升级换代,迎来新一轮价格下调,既为电竞用户提供了更宽松的体验环境,也为开发更多的人机交互、社交场景等娱乐功能及模式、增强电竞赛事播出画面表现力和丰富电竞内容带来更多机遇。

    二、移动游戏发展现状

    2018年,随着多方因素的介入,内容提供方不断受到冲击,而渠道方愈发在分发市场的稳定,一方面内容以主要吸引用户为主,而渠道则是触达用户的核心,产业链核心竞争主要掌握在内容与渠道手中。

    中国移动游戏用户年龄比例中,青少年仍是移动游戏用户的主要人群,占比达到32.81%。随着移动游戏全民化的特点越来越明确,移动游戏用户年龄越来越平均化。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消费能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地域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年龄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运营商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移动游戏用户在游戏以外的闲暇时间普遍应用在视频与资讯领域两大领域占比最多,分别达到81.3%与76.2%。这主要是因为移视频与资讯的使用场景与移动游戏的使用场景相似,都是在使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此外,阅读、动漫娱乐、社交也均有分布,达到58.8%、47.6%、45.4%,这主要是因为这三个领域的使用便捷性也与移动游戏的属性相似。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跨领域相似度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喜欢轻度的休闲类与角色扮演类游戏类型,一方面,休闲类由于游戏时长较短,体验场景多样化,方便快捷,备受用户青睐。另一方面中国从客户端游戏开始,角色扮演类就是热门主流的游戏类型。仙侠武侠、玄幻奇幻等游戏题材则是热门IP类型,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仙侠武侠等有着较为成熟的故事性,文学等作品也渗透较多。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游戏类型分布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游戏题材分布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整体的主流渠道游戏用户中,用户付费区间差异不大,普遍集中在中高等消费能力区间。这主要是因为用户本身的属性、行为、偏好、场景等在各个渠道差异不大。硬件厂商用户在游戏产品内ARPU平均达到268.95元,是为最高。可以看出终端厂商渠道导流的用户消费水平档次较高。

    在五大主流游戏渠道中,用户普遍集中在硬件厂商渠道,用户渗透率达到76.9%,其中大部分包括苹果渠道与其他安卓渠道,在安卓渠道中,由七家终端商组成的硬核联盟是主要的安卓渠道。此外,应用商店用户渗透率达到64.3%。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产品内的版权限制,产品较为分散,所以应用商店也汲取了部分用户,但是应用商店在移动游戏市场中较为驳杂,用户并不集中。部分APP也扮演了渠道的角色,用户渗透率达到46.6%。由于用户智能终端的内存限制以及用户的一站式需求,由主营内容为主,其次进行游戏的分发,例如斗鱼、哔哩哔哩、虎牙、抖音等。最后,运营商以及广告平台也具有一定的份额,分别占比达到36.6%与22.3%。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主流渠道用户年均付费区间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主流渠道ARPU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行业竞争格局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整体上依旧保持基本稳定,腾讯游戏及网易游戏依旧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各头部厂商在2018年的业务更趋于多元化,新兴品类、H5、海外等市场成为拓展布局重点。在存量市场中,包括网易游戏大举进入日韩市场、三七互娱的“核心+多元化”战略、盛大游戏全球化等,都显示了头部厂商们对于市场拓展的积极态度。

    头部厂商拥有更为丰富的产品、资本等资源储备,这是存量市场竞争的关键,直接促进了其市场份额的提升,从而不断增强行业的马太效应,对中小团队产品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竞争格局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对于整体的移动游戏企业市场竞争来说,其核心本质目的就是变现,而对于互联网范畴内变现的原动力就是用户,其核心本质也是为了攫取用户。一方面,好的内容是留住用户的原因,使得用户具有产品及企业粘性。另一方面,在用户的接口端,渠道占据着重要战略标的,用户也都是通过渠道来了解发现内容。所以内容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渠道是企业的市场竞争资源。

    渗透率随着移动游戏整体市场业已步入成熟阶段,产业链渠道部分也已经形成稳定的市场格局,主流的游戏渠道可以分为应用商店、硬件厂商、广告平台、超级APP、运营商五大类型。多类型的渠道共同发展,满足了移动游戏用户的不同方式的下载需求。同时也在战略方式上进行了相互补足。

2018年主流游戏渠道中国移动游戏用户渗透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行业发展趋势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达到1601.8亿元人民币,相比于2017年增长11.71%。预计在2020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为2013.9亿元人民币。

    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规模达到6.01亿人,相比于2017年增长7.15%。预计在2020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规模将达到6.79亿人。

2013-2020F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3-2020F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移动游戏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本文采编:CY337
10000 10705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移动游戏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移动游戏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移动游戏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共六章,包含中国移动游戏产业链深度分析,中国移动游戏行业代表性企业案例分析,中国移动游戏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机会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