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8年中国疟疾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图】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与艾滋病、结核病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3大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全球仍有91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疟疾,有2.16亿新发病例,约44.5万人死于疟疾。

    一、中国疟疾发病情况分析

    我国自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消除疟疾工作成效显著,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数持续下降,至2016年,全国本地感染病例数仅有3例。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和对外投资的增加,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外出务工、经商、旅游以及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人员日益增多,导致境外感染输入到国内的疟疾疫情居高不下。输入性疟疾不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对巩固我国消除疟疾成果构成严重威胁。2018年1-6月中国疟疾发病数为1380例,死亡数为4人;2017年中国疟疾发病数为2697例,死亡数为6人。

2011-2018年中国疟疾发病数及死亡数

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智研咨询整理

2017-2018年中国疟疾发病数及死亡数

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智研咨询整理

2015-2017年中国疟疾发病率及死亡率

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智研咨询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二、我国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特点

    1、占比高发病率较低

    疟疾曾在我国大面积流行,经过多年防治,疟疾疫情一度得到控制,但自2000年以来,疟疾疫情出现回升,2006年发病达到高峰。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球基金的助力下,我国开展了以切断传播为主的各项疟疾防控工作,随后疫情逐年下降,2010年报告疟疾病例数已首次减至10000例以下。2011-2015年,中国疟疾年报告病例数为2718~4479例,发病率为0.0202/万人~0.0334/万人,2014年以后全国报告的疟疾病例中98%以上为境外输入病例,但是病例总数基本保持在3000左右。虽然输入性疟疾病例所占的比重在升高,已经成为我国疟疾病例的主要来源,但是和之前疟疾本地流行的时候相比,其发病率还是比较低的。

    2、流行型别多样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包括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ovale),但是寄生于灵长类动物的疟原虫与人体疟原虫在亲缘关系上相近,如食蟹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豚尾猴疟原虫等偶可感染人体。我国本地感染病例主要以间日疟和恶性疟为主,其他两种少见。但是近年来本地感染人数已经越来越少,输入性病例已经成为我国疟疾病例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流行型别上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主要以恶性疟为主,以前在国内少见的三日疟和卵型疟也在增多。2015年全国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3299例,其中恶性疟占59.84%(1974/3299)例,间日疟占26.74%(882/3299),三日疟和卵形疟共占10.43%(344/3299),此外还出现了58例混合感染。

    3、重症及死亡病例增多

    一般而言,间日疟、卵形疟和三日疟毒力较弱,感染时极少有致命的危险。恶性疟感染时常引起脑型疟、严重贫血、代谢性酸中毒、肾衰竭等重症病例,加上最近几年出现较多耐药株,使得恶性疟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随着我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人员流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使得我国输入性疟疾病例中恶性疟所占比例不断升高,2011年共报告恶性疟确诊病例1472例,境外输入病例占比97.83%(1440/1472),输入性恶性疟引起的重症和死亡病例也随之升高,2005-2015年全国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274例,包括恶性疟244例(占89.05%)。

    4、人群分布以中青年男性为主

    据统计我国输入性疟疾感染者职业分布中,劳务输出占第一位(86.7%),商务活动占第二位(8.3%),其余为散在旅游观光。由于从事的多为体力劳动,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这也使得我国输入性疟疾病例90%以上为男性,且主要集中在20~49这个年龄段

    5、时空分布扩散

    我国输入性疟疾疫源地主要以缅甸和尼日利亚、加纳、安哥拉、赤道几内亚等非洲国家,这些地区都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疟疾在这些地区可常年流行,因此造成我国疟疾的流行时间的改变:以前本地病例主要发病高峰时间为7-10月,而现在全年12个月均有病例报告,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从2013-2015年的数据来看,春节前后和5、6月份病例较多,这应该和春节大量农民工集中返乡及务工所在地的流行季节有关。输入性疟疾由于不需要蚊媒传播,所以其分布比较松散,2014年全国共有30个省份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其中报告病例最多的前五个省份依次为云南、江苏、四川、广西和湖南。王伟明等研究还发现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范围呈扩散态势,而且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三、输入性疟疾防控的困难和挑战

    1、医务人员对输入性疟疾的诊治意识薄弱和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消除疟疾工作的推进,疟疾流行范围和程度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认识淡化,多数临床医生对输入性疟疾的诊治意识不强,一些非疟疾流行区出现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很容易被忽视。不仅部分乡、村级医疗机构的医生缺乏疟疾临床诊治的意识和能力,甚至部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生对疟疾诊治的技能和经验也不足,缺乏有经验的疟原虫显微镜镜检人员,对重症恶性疟的救治能力不足。而且,由于输入性疟疾病例中大多数为恶性疟,一旦延误治疗,极易发展成为死亡率较高的重症疟疾。近年来,疟疾患者因得不到及时诊治而发展为重症疟疾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绝大部分临床医生缺乏重症疟疾病例的抢救经验,我国每年均有因延误诊治而导致死亡的病例报告。

    2、高危人群疟疾防治知识和就诊意识薄弱

    输入性疟疾病例大部分是赴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度流行区的劳务人员,他们缺乏相关的疟疾防治知识和意识,在境外主要从事建筑、采矿等野外作业,防蚊设施差,极易感染疟疾,且在国外患病后大多未进行规范治疗,回国后出现疟疾症状时也往往不能及时就诊,影响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

    3、输入性疟疾管理难度较大

    掌握往返境外疟疾流行区的人员信息,是及时开展输入性疟疾病例线索追踪调查和同行回国人员传染源筛查的关键。但往返境外疟疾流行区的人员信息来源包括出入境管理部门、商务部门和劳务派遣机构等多个部门和机构,各个部门或机构均无法单独掌握所有出入境人员的相关信息。尽管我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由13个相关部委联合发文,部分省也开展了多部门合作和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的探索,但多数地区部门间的合作仍无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加之很多出国务工人员是通过私人中介或非正规劳务公司派遣出国,人员流动性大,信息来源少,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4、输入性疟疾继发传播风险持续存在

    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但传播媒介按蚊仍普遍存在,疟疾传播的条件尚未彻底消除。因此,输入性病例如不能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易成为传染源,引起继发传播,影响我国消除疟疾目标的实现。尤其输入的间日疟病例,因其适宜传播媒介分布广泛,引起消除疟疾地区再次出现本地传播的可能性较大。随着我国赴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劳务、商贸、旅游人员的不断增多,输入性疟疾在我国消除疟疾过程中和消除后将会长期存在或日趋严重,由此引起的疟疾继发传播风险也将长期存在。

    四、输入性疟疾防控的关键环节

    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可分为4个关键环节:外出前重点人群的宣教、在境外疟疾流行区的防护、回国后病例的及时发现和诊治、在输入地防止继发传播。应针对每一个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外出前重点人群的宣教

    对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重点做好前往疟疾高流行区务工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生。通过卫生、出入境检验检疫、商务和劳务输出等部门的协作,将防控关口前移,形成上下信息互通的双向监管模式,建立与劳务输出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

    2、在疟疾流行区的防护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前往这些地区的务工、经商、旅游等人员应加强自身防护,如物理防护(如穿长衣、长裤或使用蚊帐)和化学防护(如服用预防性药物)。目前我国大部分输入性疟疾患者主要为在境外从事建筑等行业的劳务人员,野外作业防蚊设施差,人蚊接触机会多,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因此疟原虫感染概率较高。由于大部分疟疾流行国家的医疗资源不足,疟疾患者得不到规范治疗,容易出现再燃。另外,可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帮助这些国家做好疟疾防控工作,从根本上降低在境外感染疟原虫的风险,从源头上减少我国的输入性疟疾病例。

    3、回国后病例的及时发现和诊治

    在输入性疟疾病例较多的地区应加大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提高患者及时主动就诊的意识,并开展与疟疾患者同行回国人员的健康宣教和病例筛查,以便及时发现病例。重点加强医疗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合作,建立良好沟通机制,开展疟疾诊断和规范治疗的培训,重点提高临床医生疟疾诊断的意识和检验人员疟原虫检测的技能[19],使输入性疟疾患者能得到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为减少疟疾导致的死亡,有必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重症疟疾救治定点医院,对转诊的重症病例进行有效救治。

    4、输入地防止继发传播

    在输入性疟疾病例所在的地区,为巩固消除成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进一步提升专业人员的病例复核、疫点调查和处置能力,对每一个病例需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调查处置,防止输入性继发病例的发生。目前,我国在消除疟疾行动中实行“1-3-7定点清除”工作模式(“1”指疟疾病例诊断后1日内报告,“3”指3日内完成病例复核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7”指7日内完成疫点调查和处置)[20],通过“线索追踪、清点拔源”,对输入性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和规范治疗的同时,强化传染源管理和疫点调查处置,以及时阻断可能的继发传播。

本文采编:CY306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