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7年中国总人口预测、居民人口可支配收入及消费结构分析【图】

    一、纵看历史:中国消费四阶段进化史

我国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消费阶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3年英国共享经济市场分析预测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处于历史性转折期。自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后发展以来,中国正迈过依靠廉价经济要素、投资及人口红利、工业化城市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已经进入以消费升级、制造业服务业逐步完善、新兴技术马达加速等为特征的消费型社会。回顾历史,可以将这段时期分成四个阶段逐一回顾:

    1. 计划阶段:建国初期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带动手工业等发展,但60年代后计划经济模式弊端显现,缺少市场配臵的以产定销出现较为严重的生产过剩与产业失衡问题,文革及上山下乡阶段城镇化速度趋缓甚至倒退。一方面生产力严重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需求端市场失位、缺乏活力,整体消费水平维持低位,消费者更多以满足温饱为目标。

    2. 功能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渐起眉目,以省会、直辖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启动招商引资,获取资源实现生产建设,与核心大城市快速发展消费市场需求相匹配,消费者偏好向产品功能转移,电视机、自行车等产品仍较为稀缺,产品缺少品牌主导、同质化明显。

    3. 品牌阶段。1995 开始到 2012 年城市政府通过低价转让工业用地为制造业发 展扫清资金障碍,工厂快速进驻发展吸引人口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在WTO后,国际品牌在拿地便利和税费优惠等条件下进驻中国,为中国消费者引入品 牌的概念:以日韩、欧美等区域为代表的产品和服务渗透消费市场,以VCD、复读机、小霸王等为代表的新消费产品占领市场,大品牌的产品市场渗透率和份额快速提高。在此阶段下,计划生育下三口之家成为消费的基本单元,以移动电话、彩电、空调等家庭消费品保有量快速提升。

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消费品保有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城镇居民家庭人口及可支配收入变化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 品质阶段。收入水平提升、物质条件丰富,高品质产品受到更多青睐,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微博微信智能手机的普及带动消费信息获取渠道快速改变,以京东、阿里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快速发展,80、90后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开始倾向于更个性化、异质性的产品,打破了传统品牌的界限。近两年共享单车、 新零售等新业态和消费模式热度提升,共享体验式消费逐渐深入人心。

电商销售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侧观全球:中国将重塑全球消费格局

    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未来15年将贡献全球消费增量的30%。根据数据,中国消费者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消费模式正在发生转发, 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日益接近。到2030年,中国家庭在 “可选品” 和“次必需品”的支出将显著增加,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7.6%和 6.5%,各个年龄层合计贡献全球消费增量超过 30%。尽管中国整体消费结构接近发达国家尚需时日,但中高端消费群体的日益庞大,消费观念更新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扁平化及多元化,使其与全球其他地区消费观念有所融通,其引领中国消费者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转变的作用正逐渐放大。

中国未来15年将贡献全球消费增量的3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日益接近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劳动力结构、人均 GDP、居民资产配臵等层面比较,中国当前情况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美国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对标日本:日本劳动力1970年见顶,日本人均 GDP于1978年突破 8000美元,同时宏观经济增速也面临换档,七十年代后储蓄总额占GDP比重不断下降,消费占比提升,在这个阶段,消费股、科技股逐步崛起,代表性行业是食品饮料、传媒旅游、金融服务。

    对标美国:20 世纪80 年代正逢美国摆脱 70 年代滞涨、工业化趋缓、科技产业逐渐崛起,在此背景下消费产业迎来发展机会。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逐渐注重精神消费,从消费结构上来看,对于医疗健康、娱乐、金融等需求提升明显。从市场来看,消费行业涨幅较大,大消费品公司凭借业绩稳定成长获得较高估值溢价,逐渐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

    中国的经济增速自 2010 年起趋稳,劳动力人口 2010 年达到顶峰,2015年人均 GDP 突破 8000 美元,经济逐步转向依靠消费驱动。由于房地产配臵占比较高,整体居民储蓄率偏高,消费动力偏低。近年来政府加大住房调控监管以限 制房地产投资,地产销售增速正逐渐回落,在地产挤压效应减弱后居民消费倾向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当前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增速都已处于低位,社消零售总额亦触底反弹,在供给侧改革和需求拉动的大背景下,消费升级概念有望在短中长期均成为重要的投资主线。

中国与日本人均GDP对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本文采编:CY329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