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5年国内部分领先城市智慧产业发展综述

    一、北京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底,北京市网民规模已达1593万人,网民普及率已经达到75.3%。2014年普及率排名首位。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4年,北京市网民规模持续扩大,普及率保持平稳增长。

2011-2014年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增长趋势

年份
网民数
普及率
2011
1379
70.3%
2012
1458
72.2%
2013
1556
75.2%
2014
1593
75.3%

数据来源:互联网调查中心

    2014年北京通信行业积极推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宽带接入端口超过1200万个,其中FTTH端口超过700万个,FTTH覆盖家庭达到738万户,LTE基站达到16288个,3G基站达到了35210个。全市经营性互联网数据中心近70个,大型云数据中心12家。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约110亿元人民币。用户品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宽带用户发展逐渐成为主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879.2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4033.7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约为500万户,手机网民数达到2498.8万户。

    基础电信企业加快转型,实现业务收入511.3亿元,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248.3M,同比增长30.2%。同时,市场竞争格局趋于多元化,互联网企业持续高速发展,增长潜力巨大。全行业还圆满完成了APEC会议等党政军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工作、在宽带建设、共建共享、民资进入、资费改革、三网融合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并有效推进互联网基础管理、招投标管理、电话用户实名制登记、移动恶意程序治理和伪基站打击等多项工作。

    从智慧城市类型上可以看出,北京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逐渐将产业纳入智慧城市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由几年前应用主导型智慧城市在逐渐向综合应用型转变。希望建成应用与产业互动双赢的新型智慧城市。

    北京市将分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交通、资源环境、城市安全、数字生活、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基层社区文化、农村信息化、电子制造业、政府整合服务、物联传输专网等将成为今后北京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

    水气电热等多卡合一

    北京智慧城市建设将以人为本。“‘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中有四个主体:自然人、法人、政府、物理世界,还包括网络、平台、产业、环境四个支撑,重点是服务市民和城市发展。

    在服务市民方面,未来本市的一卡通将联网通用。在早已推行用卡预付费制的水、电、燃气、热力等能源资源领域,将实现远程抄表和一卡多用,市民不用再为保管、使用不同的卡而烦恼。而各种能源也有望多表合一。PM2.5监测等环境检测未来也将实现智慧化。本市社保卡已与1900多家定点机构联网,未来所有医院都将实现用社保卡就医,并全面推行电子病历。

    智慧城市未来将实施人口精细化管理和数据共享,在全市把人口和地理、人口和地理编码进行结合,同时更好地服务流动人口。

    在面临交通拥堵压力的北京,未来出租车、公交车都将装上GPS系统,通过卫星定位技术远程指挥调度,减少拥堵,提高交通资源配置正确率。

    政府将整合服务,面向市民、法人和基层服务,开通移动互联网和北京市民主页功能,解决市民关切。今年,以应急信息发布为主的“北京服务您”手机应用已上线运行,通过无线移动平台迅速发布信息。

    此外,应用4G技术的物联传输专网已覆盖五环内85%的区域,并将与云平台、物联网支撑平台、城市可视化实体平台实施对接互联。
智慧城市将统一标准

    针对蜂拥而起的各地智慧城市,该联盟今年起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统一的、符合国情的智慧城市建设和产品技术标准与服务及评价体系。有关部门还将建立服务全国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公共服务综合管理平台。

    据透露,2013至2014年度,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将分行业组建相应的专业委员会,牵头起草行业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行业的应用标准,包括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标准评价体系。

    此外,联盟将联合中国市长协会,组织召开全国智慧城市市长高峰论坛及高端培训,以及产业对接大会,帮助智慧城市相关技术落地实施。童腾飞表示,北京将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起草,并为与智慧城市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案提供试验条件。还了解到,总部设在北京的多家信息产业、电子技术和制造业、农业企业已经加入相关计划。

    智慧城市“范本”将试点建设

    联盟计划在1至2个城市召集大型央企、国企、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等主要会员,组建智慧城市产业基金。该基金作为全国试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导资金,配合指导地方政府发行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项债券,用于启动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在全国建立成熟的、可复制的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投资建设运营模式。

    联盟还计划在全国建立2到3个以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为基础的智慧城市的试点建设项目,组织大型央企、国企,选择一个省份进行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交易所的试点示范。

    此外,还将启动以全国高校跟联盟会员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项目,广泛开展人才培训与认证工作,为行业、企业、政府广泛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库。

    二、上海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12月底上海市网民数已经达到1716万人,网络普及率达71.1%,普及率居第二位。

    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及未来发展潜力报告》指出: 2011-2014年上海市网民数不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呈现平稳增长。

2011-2014年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增长趋势

年份
网民数
普及率
2011
1525
66.2%
2012
1606
68.4%
2013
1683
70.7%
2014
1716
71.1%

数据来源:互联网调查中心

    2014年上海移动在网4G用户数已超过200万。以上海移动目前2000万的用户规模计算,每10个用户中,就有1个在使用4G网络。上海移动于2013年12月4日正式开放4G服务。

    截至2014年底,上海城市光网覆盖用户超过840万,全面完成城市化地区光网覆盖;宽带用户530万户,其中光网实装用户数达到440万。从宽带联盟2014年公布的宽带可用下载速率这一数据可以看到,上海居全国首位,达到5.28Mbit/s。

    上海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新兴技术的利用上,利用雄厚的经济资本为应用推广提供资金基础并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首先,智慧城市的基础应用中就包括高速传输的信络系统。上海正在推行的“光网城市”无疑将为智慧城市的网络建设提供巨大的助力。目前上海电信上海市光网覆盖能力已经达到680万户,其中城市化地区已完成基本全覆盖,光纤占宽带用户比率已达到70%,10兆以上占家庭宽带用户70%。上海电信表示,到今年年底,上海城市光网覆盖能力将达到780万户,光网用户达到360万户,届时平均带宽将达到32兆。

    上海经信委去年确定首批16个智慧社区试点,今年计划拓展到50个社区。闵行区古美路街道的居民已可通过IPTV查看个人的健康档案,预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还可以查询和缴纳公用事业账单。

    三、宁波

    2014年宁波电信光纤网络覆盖能力达到320万户以上,光宽带用户数超百万户,城域网出口带宽达2000G以上;100M无线宽带接入基本实现了随处可得。其中海曙区13万宽带用户中,已完成9万多户家庭宽带的光纤接入改造,为居民提供了更快更稳定的互联网接入及丰富多彩的增值应用。

    2012年年初,宁波市编制出台了《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明确“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增强系统部署智慧城市建设、谋划城市未来发展的能力。成立了市智慧城市研究院和由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牵头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升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科学决策水平。

    目前,智慧物流、智慧健康、智慧交通等“智慧浙江”首批试点项目顺利推进。智慧物流试点项目以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建设为重点,IBM智慧物流产业园加快建设,第四方物流、智慧物流云平台深入应用,智慧港口管理系统等示范项目进展良好。

    智慧健康项目已建成千兆裸光纤骨干网络以及统一的数据中心和区卫信息平台;全市完成5个区(市),7家市级医院,370万份电子健康档案1.3亿条数据梳理,卫生资源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在20余家县、市级医院开通预约挂号服务;建成37家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区域影像系统和3个区域临检系统,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

    在此届智博会上,宁波智慧交通首个应用项目“宁波通”正式发布,“宁波通”提供出行前、出行中、便民服务3大类20余项服务,具体包括电子眼、公共汽车、最佳招车点、公共自行车、停车诱导、长途客运、路况上报、移车求助等,市民可以随意增加或删减自己所需的应用。

    与其他相关产品不同,‘宁波通’融合了交警、城管、气象等多个部门几十个业务系统的交通信息,涵盖城市的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以及所有交通事件,为出行者提供全面、实时的信息。

    据介绍,按照“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的思路,近年来,通过智博会平台,宁波的智慧产业集聚与发展成效显著,一大批国内外软件企业在宁波落地生根,并带动了这一行业智慧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此次智博会签约的项目中包括2个研究院项目,分别是宁波市政府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合作共建的中国电科(宁波)海洋电子研究院,该项目致力于发展宁波海洋经济,培育海洋电子装备相关领域的科技型企业;以及宁波市政府与东软集团合作共建的东软智慧健康研究院,该项目将与宁波市卫生部门进行合作,研究开发新一代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和系统,为宁波居民提供智能化的健康服务。

    2013年与宁波海曙区政府达成合作协议的两个项目中包括了即将在宁波落户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预计未来3至5年内,通过该平台有望实现直接交易额10亿美元以上,降低宁波市外贸企业出口成本10%至20%。该项目还将致力于改善中小企业外贸生存环境,促进就业。

    此外,一项总投资额达25亿元的国研智慧产业园将在宁波市鄞州区落户。该智慧产业园将在信息咨询、应用集成、软件研发等技术支撑下,引进国内外风险基金,由智慧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基金管理,建设成一个集聚产业链的智慧园区。

    四、佛山

    目前,佛山市民家庭宽带速率不到20M。未来两到三年内,佛山电信将会陆续投入45亿建设光纤城市,并且让市民大部分用上100M,让1000M进企业。

    目前佛山市共有40万光纤用户,每天有2000户家庭在新装或者升级光纤宽带。此外,据了解透露,佛山电信4G无线网络也将提速。“我们应用了全球领先的载波聚合最新技术———LTE-A网络建设制式,其下载速率超过200M,相当于普通4G上网速度的2倍。”

    广东佛山于2010年提出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战略,被外界普遍认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一年多来的实践也被誉为“现代产业构建日臻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独树一帜、智慧民生发展率先突破”。“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是指以创新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的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把佛山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发达、社会管理睿智、大众生活智能、环境优美和谐以及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智慧城市。佛山推动“四化融合”,建设“智慧佛山”的实践引起各方的关注并得到外界积极评价,在2011年5月举行的全国智慧百城规划建设专家论坛上,被授予“2011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应用奖”。

    “高度融合”是“智慧佛山”的精髓,是对“四化融合”举措的集中凝炼,是“智慧佛山”各项成果与特色的本质。“融合”主要是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主线,以终端、软件、系统、内容的密切融合为模式,以信息产业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为趋势,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融合为目的,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手段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包。结合目前实践进展和长远发展趋势,融合内涵会上升为表征意义,持续发挥对“智慧佛山”建设进程中各项工作的统领和引导作用。以“转型跨越”为根本目标。“转型跨越”是“佛山模式”的导向,是对“两转型一再造”的深层阐释,是“智慧佛山”各项成果与特色的终极意义所在。佛山市提出“智慧佛山”发展战略,包含着一种全面提升、整体跨越的精神信念,是一场认识论的变革,是对传统束缚的彻底打破。“信息”作为一种活性要素,会贯穿于整个转型阶段,以多样化的形式发挥其引领、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快推动佛山市从传统制造业重镇向新兴产业聚集、从规模速度型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发展方式、从追求GDP增长向追求公众幸福感增长、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时代的跨越。

    五、武汉

    借助光纤网络的高带宽优势,为行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内容业务。宽带网络对市民生活、城市运行管理和企业经营的支撑能力显著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对信息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到2016年,IPv6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100万户,3G/LTE手机用户超过1000万户,高清互动家庭(含IPTV)用户超过100万户。市民获取大容量信息更加便捷,我市成为国内先进的宽带城市。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武汉市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去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1.16%,增幅位居全市支柱产业前列。

    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项目一期工程、富士康科技工业园一期电脑和数码相机项目、武汉天马4.5代TFT-LCD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投产。武汉电子信息产业掌握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国内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烽火通信、华工科技等一批企业相关技术与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产业规模已经从2005年的302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506.5亿元,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比重达到40%,年均增长率超过30%。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高技术服务业也保持在年均30%的增幅,年产值近600亿元。全市有超过800家高新技术服务企业,涵盖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各个方面。

    已经形成武钢自动化为首的企业信息化产业群;以中冶南方、华中数控为代表的工业设计自动化产业群;以中南勘测设计院为引领的工程设计产业集群;以江通动画、盛泰传媒、玛雅动漫为代表的动漫网游产业集群;以长江传媒、知音传媒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去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收入550.2亿元,同比增长36.1%。

    武汉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快速发展的同时,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作为国家的重要通信枢纽之一的武汉,网络基础设施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国内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武汉目前已经实现了电信和广电网络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云计算行业应用平台正在积极筹建中,云计算产业基础已经显现雏形。

    在带动性产业方面,武汉高端装备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以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仪表制造等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形成以银泰科技、力兴电源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成套装备产业也日趋形成规模。

    武汉市智慧产业发展以“建立适应智慧城市发展的创新型产业体系”为目标,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两型社会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重要产业支撑。

    到2015年,要基本构建完成现代化智慧产业体系,形成自主创新带动发展的增长模式,产业总规模要突破11500亿元,其中支撑性产业要实现产值5600亿元,带动性产业实现产值5900亿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市进行了全面完善的规划和部署,明确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重点。充分发挥武汉光电子产业优势,重点支持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送网设备的研发,扩大以无光源光网络为重点的光接入设备产业规模。

    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从现在的年产值1978亿元增加到3500亿元;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发展终端数字产品、智能终端、高清数字投影机、网络电视、车辆行使状况显示系统、电子导航系统、车载娱乐系统等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把握新一代移动通信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的3G接入网络设备、LIE接入网络设备,推进无线技术在智能家居、移动安防以及智慧交通等新领域的应用和延伸。

    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产业化进程,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产业产值300亿元,云计算产业产值500亿元;巩固发展地理空间信息产业,保持武汉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在全国领先地位,到2015年产值突破500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指数在全国省级城市中位居前三位,信息服务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智慧武汉带动性产业发展方面也进行了重点部署。大力发展武汉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养百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8%左右。

    按照规划,在未来两年武汉高端装备制造业向信息化、成套化、聚集化的产业格局转变。重点发展推广虚拟制造、可编程控制、分布式控制,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等先进加工控制技术。

    到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要突破1500亿元;结合智慧城市环保、水务领域建设规划,以生产研发为主,推进生物质能、风电、核电设备、氢能及高效节能装备等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制造。

    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年产值700亿元以上;以智慧交通为基础,建设高效物流运输网络,到2015年,由智慧城市带动的现代物流产业总收入规模达到1200亿元。

    用3年时间建成智慧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应用。到2015年,由智慧城市建设带动的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规模达到1200亿元,到2020年,产值达到2500亿元。

    六、深圳

    移动互联时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国家、城市和个人都更具影响。中国4G发放牌照届满一年,回眸中国4G发展轨迹,在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广东移动公司指导下,深圳移动堪称4G发展急先锋。截至2014年12月,深圳移动已建成4G基站超过1万个,发展4G用户超过200万,4G网络覆盖密度在全国城市中位居榜首,4G行业应用屡现全国首创,显现全国4G发展中的“深圳速度”。

    优质的4G网络覆盖,创新迭出的4G行业应用,被大众认可的直观指标之一就是用户数量。截至目前,深圳移动4G用户规模已突破200万大关,用户数量增速月月刷新纪录,成为移动4G广受大众认可的“温度计”。

    未来五年,深圳自主创新的基本任务是:深化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速集聚人才、知识、技术和资本等核心创新要素,促进技术链、产业链、服务链的多维互动交叉融合,紧扣市场需求,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出创新要素高速流通、创新活动高度活跃、技术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以科技创新质量的提升推动深圳经济建设、民众生活、城市环境、社会管理迈上新台阶,为创造“深圳质量”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性转变作出新贡献。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要重点开展落实配套政策、开展“招研引智”、推进重大项目、兴建创新载体、构建“智慧深圳”、促进产业发展、支持民生科技、加强科技合作、促进技术转移、拓展创新空间等10方面工作。他说,实施“智慧深圳”规划,就是要构建整个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模式,构建面向未来全新的城市形态。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标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本地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达到1900亿元。组织实施重大产业技术攻关登峰计划,在生物、新能源、互联网、文化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实现一批核心技术突破。选取若干个项目或园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试点,重点开展特色工业园区认定、鼓励园区提升容积率和进行产业置换等工作。认真落实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及产业政策,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链建设计划,完善扶持政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强企业。针对重点产业链的高端和缺失环节,开展上下游产业链招商。大力发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电子信息、航天航空、数字装备等高技术产业,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自主创新成果较为丰富,高新技术第一支柱产业作用日益显现,形成了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规制度环境,形成了崇尚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深圳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通过建设以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进和建设以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研究机构,加大投入建设了5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4家重点实验室、105家工程研究中心、100家企业技术中心和3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地补足区域创新体系"短板",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2项;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1件,中国名牌产品80个。
七、广州

    2014年广州移动4G的基站数量已超1.4万个,涵盖了广州全城99%的区域。目前商圈、社区、火车站、机场等都已实现良好覆盖,广度覆盖全面领先。此外广州移动目前已经实现了所有地铁线路、275条城中村开通4G。

    继续提高网速是广州移动的另一工作重点。据技术人员介绍,广州移动下一步将大力推动系统和终端对载波聚合技术的成熟商用。透过上述技术,广州移动4G速率将从目前的100M不断提升到200M甚至600M,进一步满足单用户的峰值速率和系统容量提升的要求。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坐拥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有着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广州市的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占全国一半以上,互联网普及率为72.9%,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网络实现城区全覆盖,无线局域网接入点16万个,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重要公共场所为市民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目前,广州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达到0.946,跨入全球中高水平城市行列,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

    与国内一些城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所不同的是,由于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广州市并不是以发展信息技术或者产业智能化等某一方面为特点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从整体布局,将城市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考虑进了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绘制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树形”结构图。

    在智慧城市“树形”框架中,智慧新设施是“树根”、智慧新技术为“树干”、智慧新产业为“树枝”、智慧新应用新生活为“树叶”。通过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先进理念,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智慧广州新设施、推进智慧广州新应用、发展智慧广州新产业、发展智慧广州新技术、创造智慧广州新生活“五个新”的工作任务。

    “要植好智慧城市‘树根’,就要建设一批智慧新设施;要养好智慧城市‘树干’,则要突破一批智慧新技术;通过发展一批智慧新产业,壮大智慧城市‘树枝’;推进一批智慧新应用,从而丰满智慧城市‘树叶’;通过创造智慧新生活,结出智慧城市‘果实’。”吴奇泽说。

    为植好“树根”,广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城市大数据信息资源库、一批国际云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推进了光纤到户、无线城市、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等宽带网络工程,提升了广州信息通信枢纽功能。

    在智慧新技术方面,广州市的目标是通过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高端软件、智能终端、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拥有一批国际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实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智慧产业方面,广州市希望通过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名牌智能产品,以实现生产制造全流程智能化和节能环保应用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化。

    在智慧新应用方面,广州市通过建设政府智能化办公决策平台,建设城市智能化管控中心和智能化视频监控体系,实施公共安全智能化工程,推进城市规划和地下管线管网智能化,建立了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丰满了智慧城市“树叶”。

    八、无锡

    无锡电信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自然村全部通宽带。2013年中国电信100M宽带在无锡正式发布启用,又使无锡列入全国首批开通100M宽带城市。目前无锡有200个智慧小区、光纤达到70万户家庭,宽带用户128万,平均带宽5M,百兆以上用户2300多户。随着“宽带中国”升格为国家战略,今后无锡电信宽带网络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对有限接入层进行光纤维改造,优化无线网络,全面部署IPV6,满足物联网、云计算对IP地址爆炸式的需求。

    为满足企业和老百姓对高速宽带的需求,无锡电信将于2015年投资约1.6亿元,进行“全光网”城市建设。届时,无锡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光纤网络覆盖的城市,宽带上网和4G上网都全面提升至“双百兆”服务。

    据介绍,无锡目前宽带上网和4G上网的百兆接入能力人口已覆盖超过99%。打造“全光网”城市,下一阶段就是要重点推动农村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天翼4G网络,实现“高铁、高速不掉线”的目标。“双百兆”作为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网络覆盖,也必将服务“智慧无锡”的建设,助推更多的智慧应用的发布。提速到“双百兆”之后,手机用户可免费进行升级,而网龄2年以上的宽带用户,也将免费享受不同程度的大提速。

    从无锡建设局获悉,作为全国90个试点城市之一,无锡已经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政务、通信、医疗、交通、建设等领域都将进一步智慧化。
热点地区WiFi全覆盖

    据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无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政务、通信、医疗、能源、交通、教育、水管理、安全等各方面,目前无锡的整体规划还在制定中,但已可以确定部分内容。

    比如,在公共服务智能化这块,将实现商场、酒店、地铁站、医院等热点地区WiFi全覆盖。在人比较多的公共区域,智慧城市会加强无线数据交换能力,让网速更快。

    此外,无锡还将建设智慧型大楼,在大楼内所有的用户都将无线办公,做到整栋办公楼将看不见一根网线。与此同时,在家用网络这块,无锡将向光网城市发展,实现千兆到楼,百兆到户。

    为每座大楼配置自己的名片

    除了努力实现光网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还将为无锡每座大楼都配置自己的名片,并建成建筑物基础数据库。

    建筑物基础数据库就是将每座大楼的建造时间、设计者、施工单位以及施工中的重要节点都记录下来。原来无锡虽然也对建筑物的相关资料留有存档,但都是纸质的,使用率并不高。目前他们对正在建设的建筑物基础数据库将通过技术手段完全实现智能化的记录和分析,起到一个“管家”的作用。

    比如现在很多大楼都是用玻璃幕墙,而玻璃幕墙的胶水在使用几年后就必须更换,否则就可能引发玻璃脱落,造成安全隐患。数据库建成后,会自动分析每栋大楼的使用状态,大楼的玻璃幕墙胶水使用年限一到,就会自动通过系统向管理部门发出警告。管理部门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向物业发放“整改通知”,预防突发事故。
建大型公共数据平台

    此外,无锡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包括搭建大型公共数据平台。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政府各个部门都拥有很多资源,但由于资源相对孤立,信息交换性不强,资源互相整合利用率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锡在建设智慧城市时就计划建设一个大型公共数据平台,将所有政府部门的信息都上传到这个平台。

    一方面,政府各个部门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查询到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未来每个无锡市民有望领到一个专用的账号和密码,用于在公共平台上查医疗、教育、人口、卫生和自己所在区域的各种信息。比如有的市民想知道自己所在的区域近期会不会拆迁,自家自来水水源地的水质情况如何等,都可以在平台上查询到。

    九、昆明

    2011年,昆明电信提出了“城市光网”工程,以光纤入户为核心手段加快建设高速宽带接入网络, 2014年完成昆明城区光纤入户网络全覆盖,实现城区(含县城)20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村区域90%具备4兆以上宽带接入能力;在2015年实现城区(含县城)100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90%区域具备20兆以上宽带接入能力。

    昆明正式迈入“智慧城市”发展步伐。昆明市政府与电信、移动、联通三大通信运营企业签订“智慧昆明”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

    昆明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智慧昆明”框架体系,逐步达到“基础设施高度覆盖、产业发展高度生态、应用体系高度发达、民众生活高度和谐”的昆明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昆明拟整合昆明各类社会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构建智慧网络平台,在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产业三大领域展开应用,以提升城市各领域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

    十、成都

    2014年成都市网民规模达到842万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9%,比全国水平(47.9%)高出11个百分点,比四川省(37.3%)高出21.6个百分点;4G用户达到212.8万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9.5%;20M及以上带宽的宽带用户占比超过50%,网速全国领先;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投运,提升了网间互联互通能力;在线4K高清影视产品在成都首发,促进了三网融合发展。互联网领域创新创业、投融资活跃,在产业和应用两个层面获得了快速均衡发展。

    手机已成为网民上网首选

    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成都市电信运营商在网注册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236.8万户,较2013年增长3.3%。在整体网民规模增幅明显收窄的情况下,成都市手机网民仍实现了12.7%的年增长率。成都市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占比达到88.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手机已成为网民上网的首选。

    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在2014年增长了91.8%;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183M/月•户,较2013年增长了65.6%。随着FDD-LTE牌照的发放,成都市4G发展全面加速,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有望在2015年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Camera360仅安卓版累计下载量超过8亿人次,月活跃用户量与“支付宝”接近;咪咕音乐、鲁大师等手机应用安卓版累计下载量超过2亿人次。腾讯二手房唯一的移动房源信息平台好房通,拥有每日14.6亿腾讯客户访问量,以及分布于全国355个城市的40万经纪人用户。速递易智能快件箱已在全国36个城市部署超过1.2万套设备,累计投件量超过8500万件,获得了“中国电子商务物流智能终端最佳创新服务专项奖”。

    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也推出了相应的网站、手机应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服务平台,并通过电脑、移动终端、电视等多种形式落地应用,取得了广泛的用户基础和全国领先的影响力。其中,“成都发布”被评为“政务指数影响力排行榜”第八位、“全国十大党政新闻发布微博”第二位。

    互联网普及率

    在西部领先优势较为突出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成都市网民规模为842万,比2013年增长32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高出全省21.6个百分点,在西部领先优势较为突出。

    与全国相比,成都市网民各种上网设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安卓智能手机品牌中,用户量最大的前三位分别是小米、三星、华为,占比依次为21.48%、15.76%、13.10%。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成为成都网民使用率最高的应用。

    在网络安全方面,44.4%的网民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安卓系统的人均感染恶意程序为0.67次,比全国平均低0.02个百分点。其中,手机“响一声”为主要的骚扰类电话类型,诈骗电话占比则为9.8%。

    互联网应用

    我市网民互联网应用水平较高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成都市网民互联网应用水平较高,除电子邮件外,其余各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旅行预订类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微博高出8.6个百分点,互联网理财的使用率更是高出全国水平51%;网络购物使用率为60.5%,较2013年底增长了8.1个百分点;网络游戏使用率为59%,高出全国网络游戏使用率2.6个百分点;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增长率为29.9%,使用率增长率为24.7%;团购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率均高于20%,使用率也增长了超过15%。

    互联网促进传统行业发展。据调研掌握,目前成都市在医疗健康、房地产、旅游出行、教育出版、网络视听、物流运输、营销、金融等行业中涌现了340余家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企业。“互联网+”在提升成都整体信息化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布局成都智能制造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业创新

    互联网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跃

    以移动互联网为例,在成都聚集的1000余家企业中,近两年新注册成立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占41.5%。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CN域名数量为9.1万个,占全省的45.8%;成都市CN网站总数为2.9万个,较2013年增长67.9%。其中,新闻类,成都全搜索和四川在线两个网站最为出名;电子商务类网站美乐乐家居网为全国最大的家居类网站。

    在O2O服务、互联网金融等细分领域中,2014年成立的新企业占比超过一半,创业活动非常活跃。同时,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在“2014IDG全球APP开发创意争霸赛”全国总决赛中,成都作品“e泊车”获得全国总决赛第二名,并有3款应用入围全国总决赛TOP 10名单。2014年,成都互联网行业公开披露的早期投融资案例达69起,投资金额超10亿元,极大地展现了成都创新创业中的资本力量。

    宽带普及

    三年内实现全域成都行政村光纤到户

    今年成都市将继续推进“宽带中国”战略落实,大力推进“宽带乡村”建设,年内新增1000个行政村光纤到户,并在三年内完成全域成都所有行政村光纤到户;实施宽带提速计划,年内50M以上家庭宽带用户达100万;加快推进城乡无线宽带建设,年内新建4G基站8000个以上,实现对城乡的全面覆盖。同时,将引导和支持电信运营商出台更加优惠的宽带网络提速计划,让宽带网络造福于全市人民。

    激励政策成“沃土”

    成都是西南乃至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最集中的区域,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在土地使用、资金扶持和融资方面给科技创业的企业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成都宏明双新凭借企业自主研发的“一种小孔快速成型工艺”荣获2012年成都市专利奖金奖。

    除了科技进步奖、专利奖等年度激励奖项外,成都为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建立了从科技人才成都创业、企业建立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到各类主体投资建设孵化培育机构等系统覆盖的政府激励政策,并进一步完善股权融资体系,建立天使投资引导性参股和补助扶持机制,健全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激励机制等。

    政策在资金上的扶持、补贴与荣誉激励对企业创新十分重要,同时,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市场应用支持同样关键。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有治认为对企业创新真正的支持,是创新应用,是市场的支持。为了支持企业拓展新技术新产品市场,成都设立了科技应用示范工程专项,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及服务模式。

    正是基于成都这种时刻紧跟企业需求、企业真实所想的政府作为,形成企业发展“百花齐放”、新技术、新理念“百家争鸣”的局面,政策环境渐成创新创业“沃土”。
产业技术路线图“导航”成都发展

    成都为了明确在产业升级中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清晰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技术瓶颈,开创了全国首个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多部门联合协同研制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模式,为成都在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竞争中发挥“导航”作用。

    成都首批产业技术路线图将“锁定”移动互联网、汽车、3D打印产业。

    继电子信息产业后,成都汽车产业快速跨入千亿规模;移动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已聚集企业近500家,推出了“Camera360”、“酒店达人”等一批热门移动应用;相比于汽车和移动互联网产业,成都布局3D打印产业,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意义。作为引领全球先进制造业的3D打印技术,势必给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成都在软件技术、材料、市场上具有优势,增加了它在全球新一轮技术竞争中的“筹码”。成都在2012年度科技大会上发布了首批产业技术路线图研制成果。

    据了解,第二批技术路线图已启动编制。下一步,成都将重点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通过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让成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更加科学、高效,“导航”城市发展。

    科技缔造智慧生活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成都人身边涌现越来越多的科技“潮品”与科技体验,例如3D打印体验中心、4D电影院、工业机器人、4G通讯技术、数字家庭、裸眼3D显示器等。提升了生活品质,也拓展了人们对于未来智慧生活的想象。

    手指轻轻一按,你就能招来一辆出租车?在成都,已经涌现出了许多类似“e达招车”的打车应用,帮助解决打车难的问题。只要在手机上安装打车应用软件,就能在手机地图中清楚看到你所在的位置有无空车路过,顾客点击“叫车”按钮,司机回复“接受订单”,用时几分钟的手机操作就能叫来一辆空车,便利、省时、高效。

    手机不仅能“叫来”出租车,还能远程遥控空调、洗衣机等家庭电器设备。随着成都启动“智能互联天府新城”建设,制定《智能城市光纤接入规范》标准,更多智慧家庭、智慧小区的信息化应用将陆续出现在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正改变着成都市民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作为研究3D打印“风向标”的四川大学眼下正聚集医学、新材料等领域的优势资源,采用3D打印技术,在“人造骨骼”、“人造牙齿”等医学应用领域进行创新突破,有望在未来造福于民。

    未来3年,成都在完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基础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以及安全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将重点构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ICT能力开放平台、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城市一卡通”多应用平台、视频共享平台五大公共平台,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推动成都智慧城市建设。

    科技改变生活的故事分分钟钟都在成都上演,依靠政策性的土壤供给到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再到智能化应用,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设更像是一棵慢慢成长的大树,自行呼吸、供养,相互支撑、渗透,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本文采编:CY217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