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6年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发展及智能汽车行业未来市场空间分析【图】

    一、智能驾驶技术开始进入规模化性价比区间。智能驾驶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丰田第一项无人驾驶专利研发布于 1994 年,主要内容是利用传感器来实现无人驾驶系统的故障诊断。但受制于外在技术环境的欠缺和内在驱动力的不足,智能驾驶的研发进程也被搁置。我们有必要把智能辅助驾驶与无人驾驶区分开,对于无人驾驶技术,就目前而言,是建立在不计成本的传感器配套以及与伦理道德并不违背的实验路况的小规模基础之上的,而智能驾驶则对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以及对于复杂路况的普适要求高得多。经过行业内近 30 年的发展,智能驾驶技术受益于无人驾驶技术的下放以及硬件系统成本的急速下降,已经进入具备大规模普及的性价比区间。

    2010 年后,主机厂商相继开始在高配车型上配载 ADAS 辅助驾驶模块;2012 年,Google推出第一款无人驾驶实验车型;2015 年,国内智能驾驶产业链开始快速爆发。 远程通讯基础成熟,车联网具备硬件基础。如果无法实现人、车、路的互联,辅助驾驶与无人驾驶永隔一条鸿沟。互联的基础是需要高速、稳定、便宜的通信网络。3G、4G网络的快速普及、数据流量费用的大幅降低为车联网的实现铺平了道路。理论上 4G 网络对于车联网的数据传输瓶颈将不复存在。商用 4G LTE / 5G 网络可以为无人驾驶提供实时更低的数据延迟,同时地图数据精度将得到数量级的提升;远程协助接口(通用安吉星装车量已接近 700 万,交互量已过 10 亿);可以为后续软件更新提供数据接口。在硬件技术破冰的背景下,特斯拉开始在 2015 年末通过无线推送无人驾驶升级包,比亚迪秦上已经标配了 3G 接入,各大厂商已经开始高调进军车联网领域。 2、新技术削弱传统门槛,资本力量助推智能化普及。传统汽车行业由于高度分工与强规模经济效应所带来的天然门槛,来自行业外部的冲击很小。但是由于电动化、智能化大幅削减了传统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机械零部件所形成的技术门槛,大量互联网、计算机龙头开始从辅助系统、算法层面切入汽车行业。特斯拉对于传统车企、新能源政策的倒逼作用已经非常显著,Google、Apple 等巨头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持续突破正在对传统汽车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虽然就目前而言整车厂的核心地位尚无法动摇,但是新技术对整车厂的倒逼影响无疑将加速汽车智能化的普及速度。另外,资本对于新技术的竞相追逐相比较于传统产业的游戏规则有巨大变化,资本对于新技术应用的助推作用无疑也对目前传统零配件企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催化作用。

    二、技术和产业资本的渐趋成熟与融合,两者共同力促上层制度顶层的规范化。从国家层面而言,智能驾驶系统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行车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智能道路规划及行车控制对节油和拥堵问题所带来的改善是政府层连发举措的重要诱因。 1、国内:2020 年国内辅助驾驶渗透率超 50%。2015 年 9 月,继《中国制造 2025》后,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智能网联汽车”概念。根据中国国情对智能汽车进行四阶段区分,并对 2020 年、2025 年、2030 年智能汽车发展水平、自主化率设置门槛标准,这标志着智能汽车在经过产业、资本层面的预热后,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三、国外:各国政府通过强制性法规推动智能驾驶辅助阶段渗透率提高。针对 ESC、AEB等同行车安全密切相关的功能模块,美、欧、加、日、澳等国纷纷推出相关法规,规定时间节点强制安装,辅助驾驶系统在政策的强制推行下渗透率大幅提高。 2、以美国为先驱的无人驾驶汽车突破伦理障碍,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15 年 2 月,美国高速公路管理局(NHTSA)表示谷歌无人驾驶可以被视为司机。在此之前,无人驾驶汽车的合法性成为争论焦点,即使是在智能驾驶先驱美国,诸多洲都有“无人驾驶必须配备刹车和司机”的规定,这使得无方向盘无刹车踏板无司机的谷歌“三无”汽车面临非法风险。此次表态在确立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合法性同时,政府部门表示未来半年将调整汽车安全规定(方向盘、刹车踏板),以支持无人驾驶汽车发展。厘清政策监管风险,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完全替代传统汽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成为可能。同时,美国政府作为智能驾驶先驱的表态具备连锁效应,为全球无人驾驶的发展标定政策基调,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趋向值得期待。 3、智能汽车行业未来市场空间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影响:整车销量基数及智能驾驶渗透率。 整车销量进入稳步增长阶段,预计未来增速维持在 2%-4%。15 年下半年,受益国家政策层面的税收利好,购置税减半,汽车销量迎来小幅回收。但随着我国整车保有量开始进入高基数阶段,加上宏观经济下行、刺激政策边际刺激减弱,汽车行业增速开始趋于微增长阶段。 智能驾驶系统渗透率差异较大,中国现阶段渗透率在 10%左右。辅助驾驶渗透率因功能模块多少和地区存在产生较大差异。从辅助驾驶功能模块角度而言,电子车身稳定系统 ESC、泊车辅助系统 PA 渗透率较高,ESC 在西欧地区渗透率高达 83.1%,PA 在日本地区渗透率达到 31.2%。分地区而言,智能驾驶系统在西欧地区和日本渗透率显著高于全球水平。以 ADAS 应用模块 LDW(车道偏离警示系统)为例,2014 年 LDW 在中国地区的渗透率同日本、西欧在 2009-2010 年间渗透率水平相当,和全球平均水平在2011-2012 年间水平相当,中国智能汽车市场渗透存在 3-5 年的滞后期。可以预期,《中国制造 2025》对未来十年智能驾驶系统做出保底要求之后,我国在 2016-20 年间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四、预计 2020 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空间超 2300 亿,年复合增速约 35%。

    1、2014 年中国地区智能驾驶 DA/PA 阶段渗透率约 10%,由智能驾驶带动的硬件、软件、电子、通讯、互联网、机械单车成本上升在 20000-30000 元。结合整车年增速 3%的预期,预计智能驾驶市场空间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实现 35%。2020 年市场空间将超 2300 亿元。

 

2020 年,智能驾驶市场空间 2300 亿

 


全球前八大无人驾驶专利最多的公司


Google 和丰田专利占比(前八大公司)


基于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 Google 无人驾驶系统


    2、整个无人驾驶决策过程中将传感器、地图、HMI、执行器连接起来。

    国内将智能汽车的发展阶段分为 DA\PA\HA\FA 四阶段,国际智能汽车的阶段划分以美国高速公路管理局的划分 L0-L4 为主。目前只能汽车发展阶段处于 DA\PA 或是 L1\L2阶段。 智能汽车发展的五阶段

 

 

 

    ADAS 辅助驾驶系统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

    3、大幅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

    驾驶过程中 90%的失误是由于驾驶员的误操作导致,ADAS系统可显著减少驾驶员误操作概率。根据 e-IMPACT对于安装 ADAS系统后减少交通事故死亡率的估测,当 ESC 渗透率达到 100%时,可减少 30%事故死亡率,LKA(车道保持辅助)可减少 18%。 ADAS 各项功能对于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4、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减少拥堵。

    交通拥堵一方面受限于现有道路系统的车辆吐纳容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驾驶员差异化的驾驶习惯导致。车速、变换车道、起停控制的行动方式有所差异,智能驾驶系统能够效减少城市拥堵,城市运行效率提升 80%。 5、减少燃油消耗。

    数据显示,stop & go 自动启停控制(ACC 的一部分)可有效降低油耗总量的 10-15%。城市交通网络系统可大幅提高燃油经济性能的 30%-40%。 基于巨大正外部性,各国政府已经陆续通过法规形式对 ADAS 各功能模块推广进行选

    6、择强制装配。各

    国政策法规的焦点集中在确保安全驾驶的基本功能:ESC、AEB 和TPMS。 欧系、日系、美系汽车 ADAS 装配率最高,主要集中于中高端车型。

    ACC、LDW、BLIS、PA 是最基本功能。AEB 在欧、日为渗透率最高功能,在美由于并无相应法规强制规定,因此依旧停留在碰撞预警(FCW)阶段。 2020 年,国内辅助驾驶市场空间达 700 亿,CAGR 超 35%。

    在中国制造 2025 中,国家战略咨询委员会对 2020 年辅助驾驶阶段渗透率保守估计达到 50%(事实应超过50%),结合 Mobileye 一套 ADAS 预警系统的报价和未来五年的整车增速,预计 2020年辅助驾驶市场空间可达 700 亿。 ADAS2020 年市场空间 650 亿。

    辅助驾驶作为智能驾驶的基础功能,其所激发的泛智能化驾驶市场空间超 2000 亿。辅助驾驶作为通向无人驾驶的必由之路,其在产业链中充当基础核心环节,具备向各层级软硬件、电子、通讯、机械的辐射效应。结合 35%的增速预测,预计至 2020 年泛智能化市场空间超 2000 亿。

    相关报告:产业信息网(http://www.chyxx.com)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运行态势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本文采编:CY315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共八章,包含中国车联网应用与发展前景分析,智能汽车行业重点企业经营分析,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