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中国粮食竞争力分析

 1引言

  近年来,中国粮食贸易表现出进出口规模大、年际波动显著的特点:一方面,历年的进口和出口都保持一定规模。2004年中国粮食进口22.1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总额的7.9%;出口7.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2%。另一方面,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年际波动非常大。1981-1997年的17年间,中国有11年粮食净出口,6年净进口。1997年中国粮食获得大丰收,粮食进出口维持基本平衡状态,但2000年和200t年的粮食贸易又分别表现为净出口和净进口。“入世”后,在经过2002年和2003年连续2年的净出口后,2004年的进口又急剧增加,当年的贸易逆差额达到14.7亿美元。总体发展趋势是进口势态增强、出口力度削减。

  提高粮食的国际竞争力,减少粮食贸易的波动性,对于稳定整个农产品的贸易地位,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初期,粮食出口的优势在于生产成本低于国际平均成本,根据王秀清(1998年)研究表明,中国劳动力价格仅仅是日本的1%,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是日本的6.7%,土地地租基本上没有。但随着工业化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价格以及土地机会成本日益上升,再加上非农占地及水土资源的限制,这一优势已趋于丧失。王秀清曾提出在技术和规模上寻求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新途径。笔者认为,不应该将目光局限于生产成本上,市场竞争的效果实际上由生产成本和市场营销绩效来共同决定,应寻求市场上具有非价格竞争方面的综合国际竞争力。美国的麦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环境对单个产业的成功影响巨大。在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外部因素中,波特教授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的表现和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4类因素是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创造的关键因素,此外,机会和政府也在促进发展中起辅助作用。他用“钻石”来形容、描述由该6类要素构成的竞争环境,称之为“钻石”体系。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立足于产业,通过连接微观的生产和需求要素以及宏观层面上的政府要素,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连接起来。虽然该理论在外向型的小国经济方面有诸多不足,但对立足于国内资源的大国经济是颇具优势的,且对中国粮食产业是完全符合条件的。同时,因为中国依然处于市场经济深化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充分的市场机制,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粮食产业关乎国民的基本生活和国家稳定。

  2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粮食产业的有利条件及其制约

  2.1粮食生产要素

  波特把要素条件归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和资本资源等,其中,物质资源以及初级劳动力资源属于基础要素条件,通信设备、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科研设备和技术诀窍等属于高级要素条件,高级要素条件对竞争优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首先,从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来看,中国耕地面积不足世界的1/10,人均耕地面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但中国灌溉农地占总农地面积却高于世界水平,且具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中国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拥有健全的农技推广体系和专业培训体系,劳动力技术水平优势不明显。其次,从粮食生产的高级要素来看,中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抗灾害能力差,每年病虫害损失率达粮食总产量的10%~15%。交通和通讯设备除铁路外都比较落后,不利于粮食的运输和信息的传递。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仅相当于美国的1/9、欧盟的1/5,研究和开发经费低于除泰国和阿根廷以外的所有粮食主要生产国。总体来看,高级生产要素竞争力比较弱。

  2.2粮食国内需求条件

  波特认为需求状况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衡量一个市场的需求状况,需要从消费者的数量以及购买力来作出综合判断。首先,从粮食的需求规模来看,中国国内粮食需求总量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缓慢增长,1976-1986年平均每年国内消费增长约4.39%,1986-1996年约为2.7%,近10年则只为0.906%,这主要与人口增长趋势减缓和肉、蛋、奶的消费替代有关。人均粮食消费总量虽然增长不多,但一直是农产品出口国中最高的,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从粮食需求的结构来看,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比1978年增长了6.8倍多,比上年增长了10.4%。粮食需求呈结构性需求不满足,粮食贸易主要是满足国内品种需要,以进口小麦、大麦和稻米(主要是粳米),而出口玉米、稻米(主要是籼米)以及荞麦、谷子、高粱等杂粮。从市场需求转化产业竞争力动力来看,粮食竞争由价格吸引转变为质量吸引的趋势不可逆转。

  2.3粮食产业的相关支持产业

  首先,从粮食产业上游支持产业来看。中国的水稻高产品种育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中国的两系水稻杂交技术,而玉米和大豆的育种水平则低于美国和巴西,处于世界中等水平。生产资料是粮食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项目,其价格和整体竞争力状况对粮食产业影响力很大。近年来,农资价格的不断攀升很不利于粮食产业的发展。据对全国9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小麦收益情况的调查,2005年小麦每667平方米生产投入229元,比上年增加了24元,增长11.7%,农资价格上涨导致农民种粮增收额减少7成以上。而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国际市场占有率与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相比差距较大,见表1。其次,从粮食产业下游支持产业来看,中国粮食的加工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趋同化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管理粗放,80%以上的稻米加工企业不能适应参与国际竞争优质米加工的需要。

  2.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经营规模的大小对企业战略结构影响较大,中国粮食生产主要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在世界所有主要粮食生产国中生产规模是最小的。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耕地0.2公顷,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属于自己的产销一体化组织,市场竞争能力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十五”期间,在各省市组建了一批粮食龙头企业,全国国有粮食企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442个,涌现出黑龙江金玉集团、吉林大成集团、湖南金健米业、湖北福娃集团、四川川粮米业等一批龙头企业,但国际知名度不高。

  2.5政府和机会

  首先,财政支持方面,中国财政支农占GDP比重较高,但从占农牧业总产值比例的国际比较来看就偏低。其次,生产者支持方面水平一直偏低,多数年份政府对粮食生产者的补贴占粮食种植者收入的百分比为负值,而主要粮食进出口国日韩大约为80%,美国和欧盟大约为50%,尤其是水稻和玉米。再次,市场建设方面,虽然中国粮食市场信息系统有了很大发展,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低,农业信息网站总体规模小,地域分布不平衡,再加上生产者分散,信息传递效率低下。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粮食的支持力度,税费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强化。

  3提升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3.1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增加粮食高级生产要素的供给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缺乏,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在继续发挥和保持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同时,积极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增加各种高级生产要素的供给,加大科研力度,创新生产要素机制,完善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示范推广体系。

  3.2培养成熟的消费者市场从国内市场需求条件来看,中国人均粮食消费构成处于比较低的阶段,要结合粮食需求总量趋势和需求结构开始升级的特征,不断培育新的粮食品种,提升粮食品质,使粮食消费趋于健康化。开拓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使之更加多样化,从而拓展市场潜力,降低产品成本和形式差异化的专业产品经营能力。在此过程中,政府和新闻媒体必须发挥引导和宣传作用,加强消费者的粮食消费安全意识,创造挑剔的、中高层次的、国际化的需求,推动粮食的优化升级。

  3.3提升农业相关和辅助产业水平中国的粮食运输、储藏、加工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很大。首先,要通过竞争、协调管理、科技进步来降低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价格,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引导粮食生产向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以科技进步来替代对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其次,推进粮食加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抓住粮食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大好时机,由注重量的增长到注重量和质的双重发展,引导粮食由粗初加工转向精深加工。再次,注重品牌的建设,打造一批形象好,营养高的绿色品牌,进驻国际市场。

  3.4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加大政府对粮食的支持力度中国粮食种植过度分散导致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和生产率低。首先,要提升粮食生产和流通加工的规模化水平,促进农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完善,增强农户市场竞争力。其次,尽快健全和完善适应中国的农户和销售加工企业的产业组织形式,鼓励农户和销售企业实行一体化经营。再次,加大政府支持粮食生产的规模和总量,优化投入结构,加强对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信息系统的建设。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粮食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粮食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粮食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共八章,包含中国粮食行业著名企业分析,中国粮食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及投资前景分析,中国粮食行业投资的建议及观点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