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资深报人丁振海:报纸副刊应扛起时代责任来

 


 

资深报人丁振海:报纸副刊应扛起时代责任来

报纸副刊的时代担当

——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丁振海

金秋十月的台儿庄,绿色依然,河水荡漾,阳光也温暖着人心。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2011年年会,全国100多家报社的120名副刊编辑聚会古城。不分大报小报,不论资历深浅,编辑们坐在一起,自然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一吐为快,谈兴甚浓。为报纸副刊曾经的辉煌而骄傲,为在大潮冲击下的摇晃、困惑、彷徨而伤感,也为在困境中的坚守而欣慰,还为报纸副刊春光明媚的前程充满信心。不同的心声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愿——扛起责任。

就报纸副刊的时代担当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丁振海。丁振海是著名资深报人,曾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对报纸及副刊发展多有研究。他的睿智与见解,发人深省。

曾经的辉煌是精神财富

记者:今天是从历史走来,我与许多副刊编辑聊天时,大家对报纸副刊曾经的辉煌颇为怀念,您如何看待这种心情?

丁振海:历史不是包袱,它是一座宝库。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和发展的力量。

在中国,报纸副刊是与新闻纸同时同体诞生的宁馨儿,共同着呼吸,也共同着命运。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报纸副刊很光彩,“五四”时期的《北京晨报》副刊“副镌”、《京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被称为南北报业的“四大名旦”。

副刊为新闻纸赢得了大量读者,尤其深受青年学子和知识分子的喜爱。提倡新思想、传播新思潮,为新文化运动建功立业,诞生了一批堪称不朽的文学名著。比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还有梁启超、胡适、冰心、巴金、茅盾、朱自清、闻一多、徐志摩……诸多文坛大家的散文、随笔、杂文、诗歌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在报纸副刊发表。

记者:当时,一些文化名人成为报纸副刊的“掌勺人”,黎烈文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沈从文、萧乾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聂绀弩主编《中华日报》副刊“动向”。艾青、端木蕻良、吴祖光、夏衍等都做过副刊编辑。许多报纸副刊编辑还身兼大学教授,像邵力子、宗白华、孙伏园、徐志摩、戴望舒等等,都在大学任教。

丁振海:是的,大厨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嘛。高水平的副刊编辑,文学功底厚重、有过人的才华与见识,慧眼识珠、催生精品、发现新锐、推出名人,成为流传至今的文坛佳话。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被编辑催出来、“逼”出来的。郭沫若在日本读书时,作品投寄国内总是如泥牛入海,是宗白华从一大堆稿件中“挖”出了他,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记者:新中国报纸副刊继承弘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及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丁振海:这是大家都经历的、看到了的。《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东风”及现在的“文萃”、《解放军报》的“长征”、《解放日报》的“朝花”、《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文汇报》的“笔会”、《羊城晚报》的“花地”、《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和“满庭芳”,都是闻名全国的优秀报纸副刊,培养了一大批作家和文艺新人。比如《天津日报》文艺副刊培养了刘绍棠、从维熙等作家,铁凝、贾平凹等还与孙犁先生建立了师生情谊。通过文学创作,一大批文学青年成为各行各业的文化骨干,有些还当了领导,报纸副刊培养了多少人才呀!

副刊需要自赎自救自强

记者:我在同编辑们的交谈中,感觉到大家对副刊的低潮多有担忧,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丁振海:我认为低潮是客观存在,我们要有敢于面对的勇气,要自赎、自救、自强!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汹涌,经济高速发展,市场化进程加快,思想文化观念在震荡中进行调整。报纸的“新闻纸”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同和重视。应该说,这是一个进步。新闻是文化产业,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如何满足读者的需求?把新闻做大做强,副刊怎么办?关于副刊是姓“新”,就是新闻的新,还是姓“文”,就是文艺的文,争论一直延续……

我们曾经想就报纸副刊的状况搞一个调研,因为经费问题,一直没能如愿。我很愿意听听来自副刊编辑们的意见。

记者:我把大家的议论简单归纳了一下,一是阵地萎缩。许多报纸副刊不增反减,由每天一块版,缩减为每周三块、两块、一块,甚至被取消。比如,北京某家全国性报纸的文学副刊“XX”就消失了。南方某大城市的一家日报,其副刊也在扩版时被取消了。二是名实不符。有些报纸保留了“副刊”的名称,把它办成了“大副刊”。三是人才流失。这些年,副刊编辑走的多,来的少。中原某报纸只有一个副刊编辑在支撑着,弄得主任也成了大编辑,忙于应付版面,精改精编是不可能的。

丁振海:这和我们掌握的情况大致相同。我认为,“大副刊”的观念不足取,是一种误读和误导。所谓“大副刊”,成了一个筐,啥都往里装,饮食、服装、保健、旅游、家居、情感、私密,甚至把汽车、股市、证券等也“装”了进去。这些内容离报纸副刊的本义太远了。读者称之为“有副刊之名,无副刊之实”,是一语中的。

关于报纸副刊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探索、求得发展,但是,要有一个界限。报纸副刊的外延,是由内涵决定的。我说过,文学性是报纸副刊的灵魂。没有文学性,那就不是副刊了。

人才的流失也是个大问题。一家报社的老总对我说,现在招一个新闻记者或编辑很容易,找一个合适的副刊编辑太难了。来了,也难留住。新闻记者或编辑较副刊编辑更灵活,实惠也多,年轻的副刊编辑往往经不住诱惑。社会浮躁,能够甘于寂寞,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年轻人现在太少了。

“孙犁奖”就是一种激励

记者:您在会上宣布,11月初在天津举行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和天津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颁奖盛典。为什么要搞“孙犁奖”?

丁振海:报纸副刊编辑奖酝酿已经很多年了,目的是表彰为报纸副刊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副刊编辑,为大家树立一个标杆、一个榜样,激励大家更为积极地办好报纸副刊。这次能够成功举办,首先要感谢天津市委和天津日报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孙犁是天津日报的终身编辑。他这一生只承认两个身份:一个是作家,一个是文艺副刊编辑。尽管行政级别很高,但他当了一辈子作家和副刊编辑,培养了一批作家和文学新人……在全国报纸副刊编辑中,孙犁的文学成就是最高的。他创建了“荷花淀”派,他的《荷花淀》、《铁木前传》、《风云初记》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杰出成就的代表性作品,他的成就无人可比。孙犁是全国报纸副刊编辑的一面旗帜。以孙犁命名报纸副刊编辑奖,他当之无愧,也是众望所归。

评选“孙犁奖”,我们有个硬性条件:就是对报纸副刊的忠诚度,要从事副刊编辑10年以上。其他方面的条件是共性的,不细说了。有人问我,为什么非要10年以上?我说,就是要稳定副刊编辑队伍,奖励忠诚度和敬业精神。人才稳定了,才有可能出名编辑、出好作品。

副刊繁荣了文学就繁荣了

记者:“孙犁奖”确实是报纸副刊界的一件大喜事,大家都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丁振海:《深圳特区报》副总编侯军给我打电话,说这是历史性的第一步!他也是由天津日报培养、从你们那里走出去的报业精英。报纸副刊对人生的影响很大呀,一篇小文,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在南开大学读书时,写了一篇评论《红旗谱》的文章,得到编辑的指点,在《天津日报》发表后,校园反响热烈,我很受鼓舞,与报纸结下一生情缘。至今,我还保留了那封编辑来信。虽然编辑没有署名,那是我永远的恩师。我曾经跟很多年轻的副刊编辑讲起这个故事。这正是报纸副刊编辑“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办好副刊,需要这样的精神,更需要这样的责任心。报纸副刊不仅是文学的园地、文化的载体,还是一个文化的大学堂。它与学校的教科书、文学书籍,构成三位一体,向人们传播着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文字语感、审美情趣、气质情操、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的优秀“文本”和“范式”。除了阅读的愉悦,报纸副刊更应该艺术地展现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精粹。对此,愿与全国报刊同仁共勉之。

没有好的副刊编辑,很难有好的作品。好作品、好人才,是靠编辑的双手捧着一颗热心推举出来的,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副刊繁荣了,文学就繁荣了,文化就繁荣了。这不是我说的,而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

报纸副刊复姓“文新”

记者:振兴副刊、繁荣副刊,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大家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先解决观念问题和定位问题,请谈谈您的见解。

丁振海:对,观念和定位问题非常重要。观念不清,定位也不会准。报纸副刊姓“新”还是姓“文”?我赞同这种看法:既不能完全姓“新”,也不能完全姓“文”。姓“新”跟新闻同化了,就没有副刊了。姓“文”剪断与新闻的脐带,那就不是报纸副刊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报纸副刊应该复姓“文新”,就是把文学性和新闻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首先,文学性和文化品位是副刊的灵魂,这个“魂”是绝对不能丢的。这也是副刊之根本,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同时,副刊要兼顾新闻性,你毕竟是新闻纸上的副刊,要和新闻连血脉、通经络,体现现实性和时代性。

新闻的同质性很强,一个消息,谁写都差不多,及时、准确,就足够了。所以,新闻是资源共享,在遣词造句上施展的余地有限。副刊文章则可以尽显一个人的语言艺术才华。

记者:新闻要快,要抢速度,记者经常处在紧张状态。副刊文章则重在深度新意,讲究艺术性,较为从容淡定。在具体理解和操作上,应如何把握呢?

丁振海:副刊的新闻性,不是跟新闻抢时间、争速度。抢,你也抢不过。副刊上的杂文或议论性随笔,可以跟新闻紧一些。除此之外,副刊的新闻性更多应该体现在文章的“现实性”、“时代感”上。就是看是否反映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及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谁是最可爱的人》有没有新闻性?魏巍最早是想写新闻通讯的,又感到不能充分表达所思所感,就写成了散文名篇。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篇来自朝鲜战场前线的新闻性很强的报告文学。

有人说,不能像老副刊那样搞个人情调,无病呻吟。这是对的,但也要做具体分析。我看,关键词是个“病”字,无病呻吟当然不足取。有病,是可以呻吟,也应该呻吟的。人是需要倾诉、需要宣泄、需要精神抚慰的。如果源自生活,有时代感,反映的是真情实感,目的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有何不可?人是需要情感交流的,有知音、有共鸣,就赢得了读者。

从容应对网络挑战

记者:如今,报纸副刊面对网络及网络文学的挑战,很有压力。我们该如何应对?

丁振海:网络作为新媒体确实对传统媒体形成挑战,但这种挑战并非你死我活,它们可以各擅胜场,各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和生存空间。

我认为,网络只是一个信息公路,容量大、速度快。可是,没有好车,怎么也不行。决定竞争力的,还是内容。内容为王!

网络文学是快餐,写了就贴上去。但是,好的文学作品是美味佳肴,是精神大餐,需要用心品读的。网络文学还比较稚嫩,而且,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前几轮,网络文学就全军覆没了。好作品凝结着作者长期生活积累的心血,是用“心”写成的。网络文学辗转相抄的很多,报纸副刊的优势是原创。我们发的是原创作品。文艺的繁荣、文化的兴旺,不能离开原创!

网络就好比一个采购商人,我们是种地的老农,我们是供货方。我们田里的粮食、水果、蔬菜都是自己种出来的,而且,不用化肥、不施农药,更不用激素,是洁净清新的绿色食品。你要不要?反正读者需要。这就是我们从容应对的文学自信。

迎接报纸副刊繁荣的春天

记者:所幸我们有一批深谙报纸副刊特性和特殊地位的老总,还有一批忠诚于报纸副刊事业的编辑。因此,这些报纸副刊受到的冲击较小,在坚守中发展,迎接副刊的春天。您如何评价这种坚守?

丁振海:坚守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学养和功力的体现。有些传统大报,坚持天天有副刊或每周多个副刊,而且在版式上也几乎没有变化,比如《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和“满庭芳”等,一直保持着清新隽永的风格。这是一种不迎合的自信,是脚踏实地的坚守。不仅没有失去老读者,而且赢得了新读者。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因为爱读副刊,一位读者自费订阅报纸30多年。儿子曾经嘲笑他,后来儿子也成了副刊的忠实读者。儿子说,猎奇疲劳了、低俗厌倦了,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文化的雨露、精神的滋养。这个事例恰好反映了在时代大潮下,读者审美情趣的变化,真正能够赢得读者的还是清新雅致的文化和文学。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得民心合民意。报纸副刊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机,我们要乘势而上,担起报纸副刊的时代责任,迎接文化大繁荣的明媚春天。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