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10年——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释放出文化企业的巨大生产力,将推动文化产业迎来黄金10年。”

    陈少峰教授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颇有研究。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陈少峰教授。

    深化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陈少峰表示,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未来前景广阔。但是,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拓展深度和广度;同时,注意不同层次类型的文化发展和建设。

    陈少峰说,文化建设可视为文化应用领域的发展,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即积累型文化、提升型文化、支撑型文化、满足型文化和竞争型文化。所谓积累型文化,就是在自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传承传统的文化精华,针对未来文化发展进行必要的积淀,如奢侈品和设计能力的积淀、优秀价值观的弘扬。但是,传统文化只能作为资源基础,不能替代当代文化的积累和发展。

    陈少峰说,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拓展,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需要重视传媒的变革,对广电中的事业和产业进行分流发展。需要培育市场主体,形成国际竞争力。
 
    文化建设的方法论转型

    曾几何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状况,文化产品匮乏,进口远远大于出口,现实中充斥着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和替代品。广大文化工作者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身为文化资源大国的中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陈少峰表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进行方法论的转型,并加强对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在陈少峰看来,中国虽然历史文化悠久,但是称不上文化资源大国。因为文化资源中的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而我国人力资源中高端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处于初始状态,缺乏高端人才,也就缺乏制作精品的能力。

    此外,陈少峰表示,我们国家文化产业的特点是内容产业比较弱,文化制造业比较强。这说明我们一直是以制造业为主来经营文化产业,这是一种方法上的弱势。

    随着持续化的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正在释放出文化生产力的活力,今后文化内容产业的竞争力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们对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仅依靠照搬传统文化题材,是难以形成国际化品牌的。”陈少峰说。

    “应当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民间和企业参与文化艺术事业的投资和资助活动。各类民间博物馆可以集中打造私人博物馆城”。陈少峰说。

    文化产业进入黄金10年

    “经过深化体制改革,从现在开始,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10年。”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陈少峰教授给予了极其乐观的分析,“其一,经过改制,很多文化企业具备上市融资条件,已经有许多文化企业在排队准备上市;其二,政产学各界对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由此,各个地方政府将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其三,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改制工作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已经改制的文化企业将完成初步的市场化过渡。

    陈少峰估计,未来五年将有120家文化产业企业上市。他告诉记者:“应出台文化产业企业上市规则,加快上市步伐,简化上市步骤。比如非时政类报刊和出版社,之前是事业单位,发行、经营了很多年,在其上市的时候就不应局限于三年盈利的时间限制。”同时,还要发展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企业的投融资,吸纳社会资本,增加企业并购机会。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