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

    内容摘要:产业结构协调性较差,产业组织状况仍不合理。一是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的比重过高而服务业的比重偏低。2011年,安徽三次产业比例为13.17﹕54.31﹕32.52,第一产业的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是安徽产业结构上的突出矛盾。

    (一)制约因素

    1.制度和市场因素

    受原有体制的影响,阻碍农村人口城镇化以及生产要素与产品在城乡之间的流动的各种政策性障碍没有彻底消除,现有制度仍然带有浓厚的城乡二元体制的烙印,特别是户籍制度及附属于户籍制度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福利等方面制度。此外,安徽省城镇的投融资、财政、就业、土地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改革都相对滞后,难以形成制度“合力”。同时,由于体制改革滞后,特别是由于安徽长期以来国有经济比重较大,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较大,导致市场机制不够完善。这也是制约安徽工业化、城镇化及其协调发展的深层因素。

    2.产业结构制约

    产业结构协调性较差,产业组织状况仍不合理。一是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的比重过高而服务业的比重偏低。2011年,安徽三次产业比例为13.17﹕54.31﹕32.52,第一产业的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是安徽产业结构上的突出矛盾。二是在工业内部,长期以来安徽突出重化工业,加之安徽矿产资源丰富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也客观上造成了安徽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工业结构一直偏重,导致工业本身的就业吸纳率偏低;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度低,配套经济发展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小。三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制约着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水平提升。

    3.要素制约

    资金方面:安徽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同时,经济外向度低,吸引外资少。此外,投融资体制不活,资本市场发育不良。用地方面:国家对建设用地指标实行越来越严厉的控制,对于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安徽来说,用地供求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水资源方面:安徽水资源分布不均,皖北地区工农业和城市用水较为匮乏,在很大程度依赖地下水。人力资源方面: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裕,但普遍素质不高,缺乏高水平劳动技能。

    4.环境制约

    “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安徽省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凸显,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污染物减排压力进一步增加,而且“十二五”将在COD(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比例和绝对量均超过“十一五”的基础上,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约束性指标。二是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三是污染处理设施稳定运营仍待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仍存在不足,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管网不配套的问题凸显,影响减排效益。

    (二)有利条件

    1.发展阶段良好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经济社会迈上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进一步强化。“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由5350.2亿元增加到12263.4亿元,连跨7个千亿元台阶,提前一年实现万亿元目标,年均增速达13.4%。全省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化加速推进。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是安徽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最大的时期,“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6550亿元,增长3.6倍,持续不断的高投入为安徽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储蓄了巨大能量。

    2.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近年来,安徽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8﹕41.3﹕40.7提高到2011年的13.17﹕54.31﹕32.52。其中,工业增速连续六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工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汽车、钢铁、装备、有色、轻工、石化六大产业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光伏、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六大新兴产业正加快发展。另外,到“十一五”末,安徽省拥有国家级开发区9家,通过国家认定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共92家,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载体。

    3.区位和资源优势不断凸显

    安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形平坦,紧邻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周边省份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安徽具有水路、陆路、航空等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对外对内交通日趋便捷。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随着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加快建设,区位优势正不断凸显。此外,安徽具有沿江岸线长、水资源充沛、矿产资源集中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气候适宜、劳动力资源充足、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等条件,造就了安徽工业化、城镇化综合投资成本低等诸多优势。

    4.自主创新能量蓄势待发

    安徽省高校科研院所众多,拥有中国科大、中科院等离子研究所等,科教资源丰富。2009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1位,创新潜力已跃居全国第3位。到2010年,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453家,比2005年增加273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23家,比2005年增加15家[5]。截至目前,全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616家,且省级和国家技术中心企业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费用、研发项目和研发成果分别占全社会总数的比例等主要指标,均由“十五”末的60%以上提升至目前的70%以上。

    5.政策机遇叠加

    “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安徽诸多政策的叠加效应将集中释放。中央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正式实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安徽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此外,江淮地区被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域,将越来越成为东部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